想患者所想,纾患者病难

点赞:10553 浏览:4514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近日,针对一些疑难呼吸疾病的诊疗问题以及呼吸科的学科发展问题,记者采访了中日友好医院中医呼吸科的张纾难教授.据张纾难教授介绍,1984年开院的中日友好医院的最大特点是中、西医都很强,中西医各科平分秋色,等于是两个综合医院并置在一起,这种建制在全世界也是独一无二的.中日友好医院建成之后,原卫生部给医院的定位是:全国中西医结合的基地,我国卫生界对外交流的窗口.

经过近30年的努力,中日友好医院正围绕着“建设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以疑难疾病、危急重症诊治为重点,以中西医结合为特色的大型综合性现代化医院”这一目标大步迈进.基于此,张纾难教授对他领导的中医呼吸科(肺病科)也提出了学科的总体战略目标,那就是:以医院发展战略理念为指导思想,将中医呼吸科建成以中医、中西医结合为特色,以高水平医疗为主体,医疗带动科研教学、科教促进临床水平,医教研全面协调发展的、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品牌学科!

学术观点:

中西医有机配合,实现疗效最大化

张纾难教授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和体会认为,对于许多慢性、疑难性疾病而言,中西医结合治疗应该是最佳选择和实现疗效最大化的必由之路.他解释说:道理很简单且朴素——因为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不能解决和包办在此治疗过程中的所有问题.比如,在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的治疗中,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往往能发挥最佳的作用.中医的优势首先在于个体化,其次是对于某些特殊素质患者的调养;西医的优势则在于稳定期治疗有固定的方案可循,急性期采用综合疗法可以使病情迅速得到缓解.通过中西医结合手段的干预,在明显延长COPD缓解期的同时,急性发作的次数和疾病的严重程度也得到减少和降低.另外,应用无创呼吸机配合中药治疗COPD急性发作的标本兼治的创新方法,也减少了日常用药量和急性发作期入院治疗的费用.


张纾难教授说:“实际上,中医、西医对于疾病的认识方法和思路不同,治疗也各有优势;这也是只有我们中国才拥有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如果能在治疗过程中将中药和西药有机地配合使用,对于延缓病情进展、改善症状,最终实现患者利益的最大化,具有非凡的意义.”为此,张纾难教授一直在呼吁:无论中医还是西医,在面对患者利益这个原则问题上,都应该携手配合.这样最终臻至“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之境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物我两忘.果能如此,才真正是患者之幸,其善莫大焉.

对于间质性疾病(纤维化)的治疗,张纾难教授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提出,尤其是特发性肺纤维化,尽可能不使用激素.他们的团队在国内是率先开展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间质病研究的.临床发现,对于某些激素、免疫抑制剂不够敏感的患者,应用中药治疗往往能发挥较好的临床效果.

张纾难教授提出,在运用中医治疗时,还要处理好辨证治疗与辨病治疗的关系.其总的原则是病证结合,辨证优先.辨证是侧重于疾病某阶段机体机能状态及其所处环境差异的整体认识;而辨病则基于对疾病病理变化的认识,两者同样是相辅相成的;同时,张纾难教授还强调,中医的疗效评定体系完全可以在研究中医症状学的同时,参考西医研究的成果,并为我所用,建立一套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医特色的疗效评价体系;而引入生存质量的概念,则能更真实地反映出临床疗效.在这个领域,他们的研究也得到了同行的认可.

学科建设:西医跟得上,中医要领先

为实现成为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品牌学科的总体战略目标,中医呼吸科以“注重质量,发扬特色,打造一流的品牌学科”为抓手,以“安全、质量、特色、怎么写作、规范、效益”为工作的主轴.“加强管理,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必须思考和面对的问题就是如何满足广大患者对疾病诊治多种方法选择的愿望,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步形成与持续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从而立于优势地位.” 张纾难教授表示,“医院的独有格局——有别于综合医院中医力量弱小,又有别于中医院缺乏西医力量——决定了发展中西医结合是其他任何医院所无法比拟的,这是我们得天独厚的优势,是用最小的投入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捷径.”因此,张纾难教授对全科人员提出“中医要领先,西医跟得上,两手都要硬”的明确要求,并制订出具体的学习与人才培养计划.科室的医生先后送往国内外一流的西医呼吸科进修学习,掌握西医学先进的技术和知识;同时,他们利用“晁恩祥名医传承工作站”的优势,开展读经典、比思悟的中医知识比赛,学习名老中医的经验,勤求古训,博采众长,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

张纾难教授介绍说,科室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实施以继续教育为核心的育人工程.针对人才成长的不同阶段,分别以“厚基础,强能力,宽知识,深钻研”为内容,强化考核手段,以考核促进步,选拔造就一批具有强烈的事业心与使命感,医德高尚,且具有创新意识的高水平中医、西医知识与技能和高超管理水平的高素质人才和以博士、硕士为主体的人才队伍,成为中医、中西医结合的学术带头人和学科骨干.科室总体最终达到“以学术制高点为目标,在呼吸领域中医水平站在前沿、西医水平跟得上,或本专业西医水平站在前沿、熟练运用中医药技能解决临床问题”的水平.在保证医疗安全的前提下,以“能中不西,先中后西,危急重症中西结合”为原则,以“突出中医特色,形成中医优势,提高临床疗效”为目标,分析本科疾病的特点,挖掘总结优势病种的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在继承和创立安全有效的特色疗法方面下功夫.

张纾难教授要求科室人员认真学习、全面领会以责任制为中心的医疗管理制度、各级人员岗位责任、各种诊疗常规、技术操作规范等措施,管理务求严格、细致,做到定期检查、督促执行与落实情况,科内采取随机质量控制、经验质量控制、检验质量控制和统计质量控制交叉结合的方法,强化质量和安全意识,并将此列入科务公开的内容,每周宣讲,每月反馈,指标量化,奖优罚劣.

在学科建设和科室发展的过程中,张纾难教授特别重视科室的文化建设.在院训“患者至上,文明行医”理念的指导下,提出“和谐互助,严谨求实”的科训,在此理念下,始终努力营造出认真严谨、团结向上的科风——继承“杏林春暖”传统,弘扬“大医精诚”美德.提倡学习与交流,反对浮夸与闭塞;提倡注重临床,反对纸上谈兵;提倡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反对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营造多层次、全方位学习的和谐氛围:科室内部上下级及医护之间的和谐,中医与西医的和谐,院内与院外同行的和谐及医患之间的和谐等.提供多层次、人性化的怎么写作,满足患者对医疗、护理、生活、精神等的需求.提倡主动怎么写作、前移怎么写作、伴随怎么写作、跟进怎么写作、特色怎么写作和专业怎么写作的理念,在科室内探索建立完善的怎么写作体系并逐步形成合理的怎么写作程序与规范,率先在医院和同行间实行对患者“一次就诊,终生怎么写作”的承诺,受到广大患者的称赞.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中日友好医院中医呼吸科在全国中医呼吸学术界已奠定了领头位置,目前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呼吸病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肺系病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急诊分会、北京市中医呼吸病学会的牵头人单位与挂靠单位.在医院和有关领导的支持下,经过全科上下的共同努力,中医呼吸科于2011年一举成为医院的首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科室.

扩大影响:

应急事件看反应,对外交流重辐射

2003年SARS爆发,凸显了提高呼吸系统疾病治疗研究的重要性与紧迫性,而在病毒性疾病的治疗方面,中医药则具有其自身的优势.在当时的危急情况下,张纾难教授带头报名,第一批进入SARS隔离区,亲自体会中医药对于急性发热性传染性疾病的疗效.回顾10年前的经历,张纾难教授认为:当时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不经意间说的“职责所在,良心所在”那句大实话,仍是任何一个合格的医务工作者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出现时的正常反应.他因此也获得了当年原卫生部抗击“非典”优秀员的荣誉.在此后的人禽流感、甲流等感染与传染性疾病出现时,他仍是义无反顾地带领中医呼吸科这个团队,亲临一线参与救治患者,并开展中医药防治传染性发热性疾病的相关科研任务,取得了业界的认可.

一个学科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如何形成,主要还在于平时点点滴滴的工作.在完成各项医教研任务的前提下,张纾难教授高度重视加强对外交流方面的工作,尤其是各种公益活动,如多次赴云南山区、甘肃甘南偏远的高原地区参加义诊.虽然身体吃了苦,但在心理上因怎么写作贫困地区的患者而得到了滋养,也为扩大知名度,打造科室中医、中西医结合的品牌发挥了作用.

对外学术交流是一个重要平台.中医呼吸科除每年举办国家级的继续教育项目外,还多次承办国际间与国内的中医呼吸病、急症的学术研讨会.张纾难教授也因为其出色的组织能力和甘愿牺牲的奉献精神,得到了同行的认可.在今年举办的全国中医急诊学术会议上,他被授予“全国中医急诊工作特殊贡献奖”就是一例.

在振兴中医正当其时、中医药走出国门已成为必然的今天,张纾难教授受聘为国家卫计委(原卫生部)主管的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中医药专家委员会首届主任委员.他深知肩负的责任之重大.他说:“在为两岸四地、全球华人乃至全世界人民提供原汁原味的中医药知识的问题上,务求正确、科学和权威.同时,要以中医药文化为纽带,促进海内外华人相互了解,不断增进彼此间的感情.将中医药专委会打造成两岸在中医药领域的学术交流、信息交流和感情交流的平台.促进两岸中医药界的项目交流,如中医学术交流、中药原料和产品的相互引进、生产基地建立,科研课题合作,医疗机构合作等.加强两岸中医药专家和人才的交流和互访,为海峡两岸中医药专业人员的互相交流与学习提供一个畅通的窗口,促进两岸人民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相互认同,为两岸的不断相互融合作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想患者所想,纾患者病难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中医药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专科论文、专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0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张纾难教授解释说,中医药,在日本被称为“汉方医”.值得一提的是,中日文化交流的使者鉴真,精通医学之道,早年常以医药济贫困病人,东渡日本时,随身携带了大量的药材、香料及医书,到日本后,曾诊治光明皇太后与圣武天皇之病,获良效,由此,日本皇室请鉴真鉴定药物.那时的鉴真虽双目失明,但凭手摸、鼻嗅,一一辨识无误.在日本传戒之余,他还传授医学及制药法.日本国医、药两道均祀鉴真为始祖,在药袋上多印有鉴真之像.在供奉于日本奈良东大寺的鉴真大和尚木雕坐像回扬州省亲活动上,中国外交部前部长唐家璇曾精辟地指出:“鉴真精神,归根到底就是慈悲为怀、无私奉献的佛教精神,传播文明、促进友好的和平精神,矢志不渝、勇往直前的开拓精神,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开放精神,这一精神至今仍有其现实意义.”张纾难教授说,这些也正是他孜孜以求的目标.

科普工作:强调科学,反对迷信

在做好临床专业医教研的前提下,张纾难教授一直致力于科普工作,多次在媒体上积极传播科学的防病治病知识.采访中,张纾难教授忧心于目前科普的良莠不齐、鱼龙混杂,他举例说:“前一段时间因为雾霾问题,有不少媒体记者前来咨询关于中医清肺方面的知识,包括食材、药材用法与功效,他们特别希望我给他们提供一个方子,或者是几个菜名、药名就能起保护作用.我说绝对没有他们所希望的所谓清肺之品.不是说没有,而是因为如果搞不清中医清肺的概念,说完以后会对公众严重误导.”张纾难教授还谈了个具体例子:一个挺有钱的老板抽烟抽得非常凶,但是他说不怕,他是做药品批发的,每天或者隔三差五地吃燕窝,因为有人说燕窝是清肺的,吃了以后能将吸入的有害物“清”出去.张纾难教授说:“中医的清肺,是指通过某种手段(包括药品和食品),提高肺的清肃功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抵御能力,降低危害,而绝非清理出去这个概念.”

作为呼吸肺病方面的专家,张纾难教授还为我们讲解了一些大道至简的养生医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现在是鲜有人讲“钓鱼”的方法,大家都想直接吃现成的“鱼”.有些“专家”也一味迎合百姓,频频发布“某药能防治某病”的“验方”.其实,不存在某一个处方是适合于所有人的,因为这违背了中医最基本的辨证理论;但也不是说每个人都必须找大夫看病开药,它有一个基本规律可循,比如说属于气虚一类,表现为容易出汗,容易反复感冒,可适量服用西洋参、黄芪等益气补药.

张纾难教授还推荐了一些常用的药材和食材:比如,偏于肺的,最常用的食材是梨、莲藕,包括蜂蜜;如果是阳虚偏寒的肺气虚,除了咳嗽、哮喘,表现为怕冷,突出的表现为后背发凉,就常用生姜等.最近几年,冬虫夏草被炒作的飙升,张纾难教授的观点则是,在治肺和益肺的药物中,冬虫夏草的偏性不大,相对平和,但作为首选或者唯一用药是没有必要的.对于很虚弱的病人来说,冬虫夏草药力不够,起不到显著效果,而人参反倒可以,尤其是红参.

关于保健和养生问题,张纾难教授还谈到了一个令人痛心的现象,他举了临床常见到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道理.临床上患者看病都愿意找老大夫,不愿找年轻大夫,但同样是这些患者,他们却宁愿相信病友、电视养生节目推荐的药品或营养品.实际上,再年轻的医生也比不懂医的人推荐的药品可靠,就是这么简单的道理.而生活中“热心”为人推荐药品、营养品的太多了,敢于服用的也不在少数,这种现象令人感到可悲等

鉴于此,采访到最后,张纾难教授再次重复了他一直以来强调的一个告诫:“养生靠自己,看病靠医生.”

专家简介

张纾难,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中日友好医院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呼吸科(肺病科)主任医师、教授,兼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呼吸病分会秘书长,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中医药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急诊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肺系病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养生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另任多家杂志编委.1987年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至今,在中日友好医院从事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擅长中医、中西医结合诊断与治疗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如肺间质疾病(纤维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各种发热性疾病及过敏性疾病等.多次主持、参与国家级、部局级科研课题项目,课题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肺纤维化、感染与传染性疾病的中医药干预效果等.曾数度前往韩国、日本、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讲学.培养海内外博士、硕士研究生10余名,同时以师带徒方式带徒弟2名.荣获2003年原卫生部直属机关抗击“非典”优秀员称号.2005年获“全国中医药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奖.2006年被评为“全国中医药百名优秀科普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