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医疗:求医不如求网?

点赞:32872 浏览:15548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患者在网上预先研究病情及获取知识,是要为看病做更好的准备,以使自己在就医过程得更加主动.“看病难”这个特殊问题,也促使患者在求医无门的时候转而求助于网络.

“‘自医疗’在医疗保健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已经广为接受.”——世界卫生组织

“有一种病叫做‘数码恐病症’,就是‘由于在读取网上搜索结果或者有关资料,而造成的对普通症状的无厘头的过度担忧’.”——微软调查

“健康和医疗是有所区别的.健康资讯可以在网上查询,而医疗是很复杂的,上网查病情只会越查越糊涂.”——洪昭光你病了,网总在那里

去年6月,34岁的邓郁在怀孕第12周的时候去做第一次孕期检查,结果发现“NT值”达3.1毫米.医生看了看检查结果,板着脸说,“这一项超出正常范围了,你到第16周后要来做羊水穿刺.”

“对胎儿有什么影响吗”邓郁焦急地问.可是医生只板着脸回答一句,“你到时候来做检查吧,等结果出来再说.”走出诊室,邓郁哭了.

“当时我被吓得不行.头一次孕检就出现不正常,我整个人都蒙了.医生的表情又那么严肃,根本不愿意多做解释.”邓郁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一边哭一边给丈夫打,让他在办公室赶快上网查一查,这个数值到底是什么意思.

邓郁的丈夫在另一头飞速上网搜索,很快就给她回话说,NT是指“胎儿颈项透明层的厚度”,如果超过2.5毫米,就意味着胎儿有患唐氏综合征的风险.“但是只是有这个可能”,丈夫安慰她说,“网上有好多人像你这样的,查出NT超标,但是她们都说没事儿,生出来的孩子都好好的.”

丈夫在里“现场播报”的这一信息,及时止住了邓郁的眼泪.回到家以后,她也上网搜了好几次,看到的各种结果都与丈夫说的大致相同,她还反复看了有类似经历的人的留言和讨论.其中一个医疗网站说,“NT值只要不超过3毫米都属正常,3.1毫米只是刚刚超过一点点而已,没关系的”.看到这些分析,邓郁那颗悬着的心也渐渐放了下来.直到最后,这个“NT值”带来的疑惑才得到确切的答案——她生了一个健康的宝宝.

孕妇在怀孕期间越是小心,就越是小毛病不断,“总不能一点儿点儿小事儿都要去医院吧”邓郁说,她每次应付起来,都或多或少地依赖网络.比如,她曾经咳嗽,到夜里咳得睡不着觉,只好去了离家不远的一家医院.医生推荐她进行雾化治疗,还开了雾化用的药.拿着药回到家,邓郁觉得不放心,上网一搜,发现有人说“孕妇不能做雾化治疗”.于是她就没再敢在家做雾化,第二天去一家大医院看,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医生给她开了一种口服药.回到家里,她服药之前又在网上进行一番搜索,不仅研究了这种药的副作用,还看到有网友说怀孕期间吃过这种药,她这才放心服了药.

“如果没有网络,真不知道该如何熬过蛰个孕期.”邓郁说,她甚至难以想象,在没有互联网的年代,孕妇都是怎么对付这些大大小小的麻烦的.

“在互联网兴起以前,医院、专业书籍和传统媒体是人们获取健康信息的主要渠道,而互联网的兴起又为人们提供了新的健康信息获取渠道.”上海财经大学副教授王学成等人针对上海中心城区的居民进行了调查,他们在今年发表的“互联网在健康传播、病患医疗决策中的作用与影响研究”中分析说,现在,人们选择使用互联网获取健康信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些原因按照调查对象选择的重要程度可分为:操作方便、信息量大、匿名、成本低.

自医疗:求医不如求网?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互联网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学术论文、本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5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在美国,在网上检索疾病知识,已经成为一种越来越普遍的现象.根据“皮尤互联网和美国人生活项目”2008年的一项调查,61%的美国成年人通过互联网获取过健康信息,而在美国网民中,利用互联网搜索健康信息的比例达80%.虽然目前还没有对中国网民医疗健康信息使用的调查数据,但根据2008年中国互联网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包括政治、财经、体育、娱乐等资讯类信息浏览中,健康类信息的浏览数量在25岁及以上群体中位居第一.在王学成等人的调查中,曾经在网络上获取过健康信息的人数占总调查人数的39.2%.这个结果低于美国的数字.

今年6月,美国加利福利亚大学戴维斯分校对500多名病人进行了一项调查,发现他们在看病前都会上网检索相关的疾病知识,其中有70%的人会就网上查到的信息与医生交流,还有40%的患者会将网上查到的资料打印出来带着去就诊.

由于各国情况的不同,各种调查的数据也有差别,但互联网已经延伸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自然也会成为疾病诊疗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角色,也是左右医生与患者关系的新的因素.

早在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在一份报告中指出:“自医疗”(在这份报告中,特指的是自己进行药物治疗)在医疗保健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已经广为接受.随着人们教育程度、知识结构和社会经济状况的持续改善,在全世界范围内,自医疗已经成功地融入很多医疗保健体系当中.

这份报告在分析了自医疗的“益处与风险”后也强调,在教育消费者进行负责任的自医疗的过程中,为其提供的信息的内容和质量,以及与其交流的模式,都是重要的因素.

自医疗的“纠结”

在上述加利福利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研究中,主持此项调查的胡欣怡发现,患者喜欢在网上预先研究病情及获取相关知识,这并不是因为他们不信任医生,而是要为看病做更好的准备工作,以使自己在就医过程得更加主动.

而邓郁结合自己就医的经历,对利用网络的自医疗行为颇有体会.她认为,是“看病难”这个特殊的问题,促使中国的患者在求医无门的时候更多地转而求助于网络.“医生工作起来很忙,不会向你解释那么多.在他们看来,我这都是小问题,他们也不会重视.所以如果不是在网上查到有关的信息,医生随便撂下的一句话,真不知道LkL怎么熬过去那等待的一个月.”邓郁又想起自己当初做孕期检查时候的遭遇.

私立的北京和睦家医院全盘按照国外医院的标准进行管理.在这里工作的眼科医生陈雪很赞同邓郁的这个说法.她认为,在国内公共医疗资源紧张的情况下,许多患者“不得不”学会更加有效地看病.而上网检索医疗知识,的确是使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病人的有效手段. 陈雪曾经是北京一家三甲医院的医生.她回忆说,在公立医院工作时,平均每个上午要接待四五十个病人,平均每5分钟就要看完一个病人.“在这样紧张的节奏下,根本没有时间和病人细讲有关疾病的知识.”而病人如果在见医生之前,自己先上网查一查材料,就可以使自己具备与医生更好沟通的基础.

陈雪举例说,比如眼睛结膜下出血,虽然眼睛血红血红的,看起来很可怕,其实并不需要治疗,是一个自然现象.但她每天都要接待好多这样不需要治疗的病人,“实际上在公立医院,前来就诊的人中甚至有30%~40%的都是不需要治疗的.如果他们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了相关的医学知识,也许就会心里有数,对于有些轻微的病症,自己可以先观察一下病情变化,不用来医院白跑一趟了.”陈雪觉得,互联网当然是最有效的检索疾病知识的途径.

胡欣怡对美国病人的调查报告指出,当病人们感到苦恼沮丧时,会更加倾向于上网检索病情.此外,慢性病病人也更多地喜欢在网上搜索各种相关的讯息.

实际上,疾病带给人的痛苦是各种各样的.比如,慢性病带给人的身心煎熬非常人所能想象,“久病成良医”这句俗话说的就是慢性病人通过自己长期的诊疗过程,而得到相关疾病的知识,算是对自医疗现象的一个通俗的解释.疾病总是带给人焦虑感,尤其是一些让人“疑神疑鬼”的疾病,更加可能成为促使病人上网搜索、自我诊疗的一个因素.


和睦家医院的皮肤科医生袁姗曾接待过一个二十来岁的小伙子来看性病.根据他的自述,他近期有过一次婚外性行为,事后感到阴部疼痛.带着紧张和愧疚感,于是就急着上网去查症状,然后自我诊断为“淋病”,来到医院就要求做相关的化验.袁姗凭经验一看就知道没事,但看到小伙子非常紧张,还是按他的要求,让他去做了检查.等化验结果出来,果然显示“阴性”.但病人不相信化验结果,还是自己对照网上信息做出的“诊断”,坚信自己得了“淋病”.袁姗解释了好半天,他才不大情愿地离开诊室.等袁姗看完了当天所有的病人,一抬头,竟看到那位小伙子又站在她面前.“那天我前后花了一个多小时才勉强说服他,并劝他不要再上网查‘病情’,不要多想了.一个星期后,他给我打,很高兴地说,已经没有什么症状了.”

很多皮肤病的病情发展,都与情绪密切相关.几乎超过一半的皮肤病病人,都伴有或轻或重的焦虑症.袁姗说,对于某些人来说,根据网络上的信息去胡乱猜疑自己的病情,反而会对病情以及医患之间的互动带来麻烦,因而她并不赞成频繁地上网自查病情.

实际上,早在2008年,微软公司的研究员瓦尔特和霍维茨就对用户使用互联网的情况做过一次大规模的调查研究,他们据此提出了一个叫做“数码恐病症”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由于在读取网上搜索结果或者有关资料,而造成的对普通症状的无厘头的过度担忧”.美国哈里斯调查中心最新的调查结果显示,随着美国医改政策争论的升温,利用网络信息进行自诊的人越来越多,全美“数码恐病症”的患者也由2009年的1.54亿上升到2010年的1.75亿.

医患之间

但是,利用互联网这个工具,让自己做一个“有准备的病人”,毕竟在医患双方信息高度不对称的情况下,让患方多了一点参与的主动性.比如,在手术同意书上签字,以往常常只是一个走过场的形式.但如今,当病人亲属掌握了更多的有关知识,就会拥有相对多一些的主动权.

心血管外科医生郭欣曾接过一个病人家属的咨询.这位咨询者的父亲需要做心脏搭桥手术,但病人同时患有高血压.家属在网上查询得知,高血压患者不宜做心脏手术,便向郭欣核实.郭欣告诉他,由于手术后需要使用某种药物,高血压的确会增加术后动脉出血的风险,愿不愿意承担这个风险,可以由家属做出决定.后来,患者的亲属反复商量,做了权衡,最终没有在手术同意书上签字,手术也取消了.这种情况下,作为医生的郭欣也觉得心里踏实.

和同事们一起吃饭时,毕静(化名)仔细地将西兰花、大白菜从碗里挑出来放在一边.面对同事好奇的目光,她解释说,“我有些甲减,网上说这些十字花科类蔬菜要少吃.”什么是甲减她将自己在网上查到的情况告诉同事:甲减即甲状腺功能减退,是一种慢性病.调查显示,中国城市人群的甲减发病率已经超过甲亢,达到6.5%.甲减的主要症状就是嗜睡、怕冷、容易疲倦,因此常常会被误认为是亚健康.如果是孕妇,未能很好控制的甲减还会影响胎儿的发育.

两年前,毕静是在孕前检查时发现了甲减的.根据网上查到的结果,她发现如果吃药控制病情,会有依赖性.她不想终生服药,就根据网上查到的信息进行自然调节:加强锻炼,不吃碘盐,不吃海带、带鱼等海产品,也不吃十字花科类的蔬菜瓜果.在毕静的“科普”下,她的两个女同事也觉得自己“疑似甲减”,去医院一查,竟然真的“中招”.好在有毕静传授经验,她们都及早地了解了很多有关甲减的知识,采取适当的措施,很从容地避免了这种病带来的不良后果,比如有效控制病情,就避免了怀孕期间甲减可能给胎儿发育带来的不良影响.毕静很有感慨地说,“从前的人哪儿懂这些呀,真不知道有多少女人和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就受了甲减的害!”

病人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诊的现象,其实已经引起了医生的注意.很多医生发现,现在的病人“不一样了”.丁香园网站的用户群主要是医生与医学科研人员,它在今年7月发起过一次关于“患者上网预查病情”的讨论.在308个中,有70%的人认为是好事,因为患者预查病情可以提高认知,利于沟通,帮助医生获取更全面的病情,也有利于治疗.但是,也有不到四分之一的人对此持负面态度,认为网络信息鱼龙混杂,容易误导患者.同时,患者此举可能是出于对医生的不信任,加深医患隔阂.有医生在“丁香园”上建议说,“病人听信网上乱七八糟的非专业意见让人头疼,希望有个权威一点的网站供查询,这样才有利于医生跟病人的交流.”

北京安贞医院的心血管专家洪昭光因长期致力于健康科普而为人所知.对于病人自医疗的现象,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解释说,“健康和医疗是有所区别的:健康促进与疾病预防属于健康的概念;而疾病救助与康复则是医疗.健康资讯可以在网上查询,而医疗是很复杂的,既涉及到很多临床经验,又牵涉到科技手段.同一种病,不同专家的诊断不一样;同一个诊断,不同的医生用药也不一样,所以上网查病情往往只会越查越糊涂.”洪昭光认为,对于真正的病人来说,上网检索可能有帮助,但不能过度依赖网络.

北京协和医院骨科副教授余可谊医生既玩微博,又写博客,他还是“协和青年之家”的创始人.他认为,医学是一门经验积累的科学,并非随便在网上看了点东西就可以给自己看病,在这一点上,患者不能挑战医生的专业性与权威性.然而,在现实中不可避免的现象是,越来越多的病人在网上预查病情,这也说明病人的素质在提高,那么.医生也应当主动求变,提高怎么写作水平,学会与患者良好的沟通,让他们信服,而不能总是一副家长式的态度.

在“丁香园”调查的参与者中,郑州的一位消化科医生看到了自医疗的趋势,他说,“50年前,人有了病只能首先去找医生;今天,很多人有了病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上网查资料,先来一个‘自我诊断’.再过50年,我相信人们将会首先检查自己的基因型,查找自己的基因库,甚至根据自己的遗传信息实现‘自我治疗’.技术的进步所带来的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你无法判断,但是却应该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