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活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124例临床观察

点赞:11503 浏览:4587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颈椎病发病率最高的一种类型,自2008年9月~2011年4月笔者采用钩活术[1]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124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共124例,男77例,女47例;年龄28岁~76岁,平均56岁;病程1月~15年,平均38年;双上肢发病者48例,单侧76例,其中左侧46例,右侧30例.来源于本院门诊和部分住院病人.

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颈椎病的诊断依据:①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录相者,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往往是慢性发病.②颈、肩、背疼痛,有明显压痛点,颈部板硬,手指麻木无力.颈项活动可诱发或加重疼痛、麻木.臂丛牵拉实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③X线显示钩椎关节增生,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CT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排除颈椎骨实质性病变(如结核、肿瘤)、胸廓上口综合征、肩周炎、网球肘、肱二头肌腱鞘炎等以上肢疼痛为主的疾患.

治疗:选用颈胸型巨钩针行钩活术中医特异针疗法:局麻下利用无菌操作技术,在颈三穴部位钩治[2,3],颈1穴:第7颈椎棘突下缘,督脉旁开1寸,左右各一;颈2穴:第6颈椎棘突下缘,督脉旁开1寸,左右各一;颈3穴:第5颈椎棘突下缘,督脉旁开1寸,左右各一.按要求让病人俯卧手术床上,备皮、消毒、局麻后,医者站立病人的左侧为益,根据所定的位置左手持无菌敷料,右手持消毒后的钩针,在所定的穴位处钩针的钩尖部先垂直刺入皮肤、肌肉,然后钩针转向椎间孔的方向钩提.在此注意,肥胖或瘦小的、年老或年幼的做到心中有数,大概有多深,试探着向下深入,钩针的针尖不能超过横突后结节,再向深处则是椎动脉、血管、神经根、脊髓等.其目标是关节突关节,可边进针边钩提,边体会,与脊柱的方向必须是垂直的,在钩着“病灶”或部分肌肉组织时,首先少用力,看病人有无疼痛或牵拉神经的反应(疼痛、放射感、放电感、憋麻感、局限性痉挛或全身痉挛),慢用力,向上钩提,在这个钩提过程中一定注意病人的反应,如突然疼痛、向肩或上肢、下肢等处的放射反应,四肢肩部串麻感等,是触及神经或血管而引发,马上停止钩提,必须原路退出,调整部位再钩提,钩提3~5次,有落空感即可.术毕用神经妥乐平3ml、维生素B12 05ml、注射用水05ml混合液各针眼注射1ml左右以防粘连,用无菌敷料压迫1~2分钟后再用酒精棉球对针眼局部消毒一次,然后针眼上方置一盖敷料,用胶布加压包扎,观察15分钟,4天后除去敷料,7~15天治疗1次,若疗效不满意,进行第2次治疗,3次为1个疗程,每次取1~2个穴位(双侧),可轮流取穴.

钩活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124例临床观察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临床医生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论文、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1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疗效判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拟定.①治愈:原有各型病症消失,肌力正常,颈、肩、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随访1年未复发;②好转:原有各型症状明显减轻,头、颈、肩疼痛明显减轻,颈、肢体功能明显改善.随访一年有偶发但程度较轻;③未愈:症状无改善.

结果

治疗结果:1次治愈69例(5565%),2次治愈27例(2177%),3次治愈12例(968%),总治愈率8710%,好转12例(968%),总有效率9678%,无效4例(322%).

讨论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颈椎病发病率最高的一种类型,占颈椎病发病的50%~60%[3],多好发于中老年人,以40~60岁的人群为多见,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有平行上升的趋势.其临床症状多以颈、肩、臂、手的疼痛与麻木为主.中医认为本病主要由风寒湿邪侵袭及劳损、长期低头工作所致.《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就有“诸痉项强,皆属于湿”的说法,《证治准绳》说:“颈项强急之证,多由邪客三阳经也,寒搏则筋急,风搏则筋弛.”《张氏医通》指出长期低头伏案,颈部负荷过度可致颈椎病,“有肾气不循故道,气逆夹脊而上,至头肩痛,或观书对奕久坐而致脊背痛.”西医认为本病是由于颈椎间盘突出偏向侧方,椎体后缘骨赘特别是钩椎关节增生可突向椎间孔,均可压迫神经根,侵犯下颈椎较多,故出现手指痛或麻木无力.


钩活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目的在于使周围的肌肉韧带断裂回缩,解除肌肉痉挛,松解粘连及瘢痕组织,解除对软组织的牵拉,缓解疼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解除对软组织甚至对骨膜的牵拉(牵拉骨膜、骨膜下出血、血肿机化、骨化,形成骨质增生),从而达到减压、减张、松解、疏通、立平衡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局部皮肤感染红肿热痛者,局部赘生物或瘢痕等障碍较大,不能避开者,颈椎结核、颈部脓肿、恶性肿瘤、椎管良性肿瘤、脑瘤、脑垂体瘤、糖尿病、严重的颈椎畸形、血液病等患者禁用此法[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