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其解决办法

点赞:11763 浏览:4742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思想道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当前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法做了一些分析.

小学德育 问题 素质教育

思想道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学校思想道德建设,构建校内外思想道德教育网络,努力完成思想道德教育任务,对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德育目标过于抽象

很多学校的领导和班主任及其德育教师对改革开放条件下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在学校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在教学工作中,重智育轻思想道德教育的现象依然存现,有个别老师认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又虚又空,是搞形式的,没有实际意义;面对现实社会,一些消极东西对学生的影响,认为思想道德教育作用有限,或者无能为力,缺乏对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深入探讨,对思想道德教育规律的认识欠缺,还有追求表面化、任务化的倾向,出现问题大多实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法急于应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2.德育内容缺乏科学性

所谓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的科学性,是指内容要符合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易于被其内化和实践,不同的历史时期其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是不同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要符合主流社会的精神.而今的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大多还是照搬传统的内容,把养成教育视为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全部内容,没有创新的时代精神,主要表现在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师生关系的单向性,这种缺乏平等基础上的沟通和对话的思想道德教育也必然是低效的.

3.小学德育的方法“成人化”倾向严重

小学德育内容有些“检测、大、空”,没有从小学生实际年龄的特点着手,“成人化”倾向严重,口头教育多,校方对小学生的要求过于抽象,脱离小学生实际年龄能够接受的实际情况,小学德育实际效果造成不好的影响;加上其内容空洞,缺乏针对性和趣味性,使得小学生的实际学习基本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德育自然不可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家校结合工作显得十分薄弱

目前,在农村小学,学生家长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家长过于溺爱子女,单亲、隔代看管、儿童留守、儿童寄养等情况较为普遍,家校联系、家庭教育这环节相当薄弱.

5.网络文化对学生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

信息网络的迅速扩大虽然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新手段、新技术、新条件,但是也增加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难度.网络对学校德育、对学生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正日趋明显.

二、加强小学德育管理,将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

1.建全考核制度,从素质教育的高度入手,充分认识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地位

意大利教育家但丁说过: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标准不断深入的今天,德育教育将面临新的挑战,作为教育工作者、学校管理者、教育部门,我们要勇于接受挑战.长期以来,学校教育没有彻底解决好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问题,在相当一部分学校领导观念中,认为智育是硬的指标,德育是软的指标,出现了重“智力”轻“品德”、以“智”代“德”现象.智育与德育虽然都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达到培养人的目的,但是从完成任务看还是有所侧重的,德育主要任务就是提高学生们思想觉悟,识别是非善恶美丑,形成良好道德行为,是解决学生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以及如何做人的问题.

小学德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其解决办法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思想道德教育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硕士论文、本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5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2.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把德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以及各项活动之中

我国著名教育家徐特立曾说过:“教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教育后代成为具有共产主义思想品德的人.”教育家杜威也曾经说过:“没有离开智育的德育,也没有离开德育的智育.”这些名言都要求我们每一位从事教育的工作者要处理好各门学科知识与德育学科的关系,知识教育与德育渗透的相互关系,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以期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新课程标中准明确地提出了“以人为本”的观点,新课改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要求学科教学时要做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有机有效结合.因此,我们更要强调学科课堂教学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的观点:开发各学科的德育教育资源,注重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发挥各学科课程各自的优势.各学科教师要根据各自教材的特点,在备课和上课环节上,充分挖掘各科教材的德育内涵,切实把握好教材中学科知识与德育教育的结合点,注重学科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内在联系,在教学中真正能够体现“教材是对生活的总结、生活是对课本的延伸”这一宗旨.让每一个教师都认真参与,真正实现每一个教育者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设想.


3.校方与家庭要配合协调,形成教育合力

学校应与家长建立联系,正确引导家庭教育的走向,成为协助家长教育孩子的好参谋.相比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具有很大优势:学校针对不同年龄段已经形成了不同德育教育内容和德育目标,教师具备相对专业的教育能力,拥有相对完善的教育体系.同时也有不足,受形式、内容和时间、空间的限制,学校更多的是强调教育的整体性和统一性,缺乏个别性的教育.而家庭教育的特点刚好弥补了这些不足.因此,家庭和学校更是要协调配合,形成具有真正意义的教育合力.

4.要处理好网络信息技术对学校德育影响的问题

21世纪的学生被很多人称为“网络一代”.因为网络文化具有及时性、虚拟性、开放性等特征,再加上中小学生心理还不是很成熟,他们不愿承担责任,又有追求自由时髦的特征,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文化进入学生的生活之中便是一种必然.网络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给学校的德育教育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带来生机;而另一方面,也给小学生的思维方式、道德行为带来不良效果,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如何引导中小学生正确并且合理地利用互联网络是摆在每个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家长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作为学校,必须要首当其冲,做好上网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陶宏开教授说:“网络不是洪水猛兽.”网络文化对学校德育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它对当代青少年思想道德所造成的冲击是空前的,它对学生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是客观存在、不容忽视的.但只要我们学校教育工作者思想重视,引导方法得当,管理措施到位,帮助小学生正确认识和使用互联网技术,精彩的互联网络世界就会给我们的德育教育工作带来一个光辉灿烂的明天.

学校德育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是一门艺术性科学.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清醒地认识到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勇于面对挑战,努力探索.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适应时怎么发表展的、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