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得性无助对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点赞:24436 浏览:10940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习得性无助是指一个人经历了挫折和失败后,面对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本文尝试将有关习得性无助的理论与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结合起来,研究习得性无助对大学生就业带来的影响与危险.

关 键 词:习得性无助;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7.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882(2015)05-053-02

当前,高校毕业生依然面临强大的就业压力.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最新数据:2010中国大学毕业生人数为630万人,就业率为72.2%,2013的毕业生人数接近700万人,而就业率并没有随着就业人数的增多而提高,反而下降了,截止到2014年,毕业生人数不断创出新高,超越了700万人,达到727万人,是有史以来就业最困难的一年.就业人数总量的大幅度增加,就业岗位的缓慢增长,大学生势必感受到紧迫的就业压力.就业问题是每一名在校学生必须面临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避免不了会遇到挫折和冲突,这些困难都属于正常现象.但是由于各个教育层次学生的学习经历、成长经历、心理承受力等等的不同,导致他们对挫败的体验也各不相同.我们知道,独立学院有一大部分是在高考成绩不理想的情况下选择就读现在的学校,他们会因为高考的失利以及以往学习生活的挫败体验产生一种无助感,这种无助感会迁移到就业方面,他们会怀疑自己的个人能力,从而在就业过程中表现的更加焦虑、自卑、依赖,矛盾的等等.


一、习得性无助的理论

习得性无助是指个人经历了挫折与失败后,面临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是有机体经历了某种无意识的学习后,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消极的特殊的心理状态.

习得性无助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Seligman,1967)在研究动物行为时提出的.1967年,他用狗做实验,证实了“习得性无助”现象的存在.在实验中,塞利格曼把狗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首先把实验组放进一个设有电击装置但又无法逃脱的笼子里.然后给狗施加电击,电击的强度足以引起狗的痛苦体验.当这些狗开始被电击时拼命挣扎,想逃脱这个笼子,但经过再三努力仍无法逃脱后,它们挣扎的程度逐渐降低了.随后,把这些狗放进另一个用隔板隔开的笼子里,隔板的高度是狗可以轻易跳过去的.隔板的一边有电击,另一边没有电击.当经过前面实验的狗被放进这个笼子并受到电击时,它们除了惊恐之外,此后一直卧倒在地上接受电击的痛苦,那么容易逃脱的环境,它们连试也不去试一下.实验者把没有经过前面实验的控制组的狗直接放进有隔板的笼子里,发现他们全部都能轻而易举地从有电击的一边跳到安全的另一边.这一实验说明,当动物处于无法避开的、有害的或不愉快的情境时获得的失败经验,会对今后应付特定事件的能力起破坏效应,它们会消极地接受预定的命运,不做任何尝试和努力,塞利格曼称这一现象为“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从定义上看,它是一种“习得”状态,是在一次次的挫折体验中学习到的.具体表现为低成就动机、低自我效能感、低自我概念,消极的思维定势等等.这些不良表现不仅仅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也会蔓延到学生的生活和就业,有习得性无助感倾向的学生会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更多的心理问题.

二、习得性无助对就业的影响

独立学院大学生相比普通高校大学生来说是习得性无助感易发群体,他们之前大多数有学习的失败经验,接受到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负面性评价也比普通大学生要多,这些因素无论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都在一定程度上“腐蚀”着他们的自信心,久而久之他们变得会自卑、低自尊、孤僻,他们认为无论自己如何努力都无法改变现状.在面临就业的时候,这些心理问题会表现的更加突出.

(一)焦虑.处于就业习得性无助的学生虽然看起来对就业毫无兴趣,不太做指望,但其实他们心理状态却很矛盾,伴随着消极退避、甘于落后的表现的同时,不得不面对社会残酷竞争的大局势,从而时刻处于焦虑的状态.他们害怕自己一时的不就业造成了长久的闲置在家,或者花多长的时间都不能走出就业无门的困境,而被亲朋好友或他人所耻笑.在择业时有着特别急躁心态的天胡思乱想,一天一个想法,摇摆不定,面对到底是就业还是考研,到底是就业还是创业,到底是进企业还是考公务员等需要统筹抉择的现实问题感到很困惑,不知何去何从.整个毕业过程中的大部分精力是浪费在哀声怨气和牢骚抱怨中,而不是如何专注自己所要干的事情上.当然这种现象在临近毕业工作却还没有着落的同学身上更为突出.与其他同学相比,他们显得更不安、更烦躁,更紧张.为了能平复内心的躁动,他们毫无目的的奔赴每一场招聘会,不放过每一个应聘机会,却花很少的时间在招聘信息是否与己匹配和自己后续努力的方向,究其原因在于他们之前有过惨败的应聘经历或者目睹了太多人的曲折就业,因此认为在当前背景下,能把自己尽力推荐出去才是最重要的.在等待应聘结果的过程中,急躁的同学往往缺乏应有的耐心,短短几天的信息回复对他们来说都显得尤为漫长,如果招聘方能在应聘现场就给出应聘结果是最好不过的,要么就是抱怨招聘方的低效率,要么就是直接打或发短信催促,而这样做直接而这样做直接影响了毕业生在招聘单位的素质形象,得不偿失.更有大批同学在虚荣心的促使下将择业速度当成了同学间的无形的较量,为了不让自己落后于班上其他同学,在没有搜集、了解招聘单位相关信息的基础上,就急忙地鉴定了就业协议,之后碰到有更好、更理想的工作便开始抱怨,后悔之前草率的决定,但是如果没有签订,之后又没有更好的工作,更会后悔莫及,长时间处在前怕狼后怕虎的犹豫不定状态,也让他们身心疲惫.

(二)淡漠.一些性格内向型的同学,由于面临不断的失败打击,而又缺乏正确有力的引导,他们普遍会把就业时的负面情绪扩大化,将就业所遇到的挫折绝对化,继而表现出悲观绝望、无能为力、情感漠淡、意志消沉等不利状态,长此以往,最终陷入抑郁状态.陷入抑郁状态的同学通常对任何事情都毫无信心,并且任何与工作相关的话题、情景都会使之高度敏感,凡是不太如意的任何小波澜都会破坏抑郁者的心境,且久久不能平静.长时间的积累会严重摧残他们的身心健康,神经衰弱便是最典型的例子.通常此类学生在最初,怀着对未来无限美好的向往的心境,通过精心准备招聘简历热情洋溢地向自己心仪的招聘方推荐自己,然而,经过艰难的漫长等待后,得到的回信却寥寥无几,此时,面对现实巨大的落差,他们不再对求职抱任何幻想,而是消极被动地等待命运的安排.并且这种心理态势折射到生活的其他方面,任何事情都让他茫然无助、不思进取.(三)惧怕.此类学生往往更能认清当前就业严峻的形势,但过分武断地承认外界环境对就业的影响.他们过度悲观地看待当前整个教育体制.认为在当前教育体制落后的条件下,自身所学到的知识和锻炼出的能力根本不能全面的满足现代社会合格人才的要求,而滞后的教育体制又不是他们所能改变的,所以便觉得自己再怎么努力都无济于事;更有甚者认为当今大学生就业的最有用、最可靠的筹码是比拼学生背后的关系实力,能否理想就业的关键在于谁的父母更能疏通关系.这些错误的观念使得那些自身能力不强,没有厚实的可利用的关系网的同学对找工作缺乏了应有的信心.整个择业过程中,表现得畏畏缩缩、犹豫不决,害怕遭受预料的失败.

习得性无助的就业者将会更多地考虑就业中可能会遇到的麻烦、失败的应聘情形及后果,而无暇思考怎样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长此下去,他们的就业期望越来越渺茫,就业目标越来越低,完全在他们的能力之下,因为只有制定更低的就业目标他们才不会轻易失败,才能平缓内心的焦躁和不安.他们开始妄自菲薄,即使自己会的、自己轻易能胜任的,他们也给与无情的摒弃,从而无形地与许多合适的工作失之交臂.

习得性无助对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生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高校毕业论文、自考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1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三、就业习得性无助的危害

大学生就业习得性无助现象已经成为一个严峻事实,如果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陷入了这种困境,则会使得不能就业成为未来的必然趋势.所以一旦对之不加遏制,任其蔓延开来,将会对个人造成不可估量的危害.

对大学生而言,只有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并在其做出贡献,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同时获得利益的满足.而当前消极的就业局势却使大学生不能获得预期的经济利益回报,这无疑会对毕业生的理想憧憬造成沉重的打击,尤其在当前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不成熟阶段.如此便会使心理素质较差的同学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蒙受强烈的心理阴影,最终导致心理疾病,身心健康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经济条件困难及性格内向的同学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他们通常在连续遭受多次求职不顺后,并对自己做出否定的评价,且表现出对就业、应聘的毫无兴趣和过分悲观,严重者还会出现抑郁状态,常常与外界隔离,缺乏应有的交流,麻木不仁,对外界毫不关心,甚者有的倾向,从而使得大学生的人生安全受到威胁.大学文凭不再是大学生引以为豪的获得优越工作环境的通行证和筹码的现实犹如一瓢冷水把大学生从梦幻中浇醒,极大的心理反差会让毕业生感到受到巨大打击、无所适从,甚至做出失控的行为.我们不时能听到某高校硕士生,甚至博士生因就业跳楼的事情,它给高校教育工作者敲响了警钟:就连博士生面对就业的心理素质都如此差,大学生在就业失败时的心理承受力可能更脆弱,更应受到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