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NKI指数检索的入馆教育

点赞:8157 浏览:3246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3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随着图书馆入馆教育工作的开展,图书馆界已对入馆教育开展了广泛研究.论文基于CNKI入馆教育指数,对入馆教育研究的现状进行分析梳理,旨在发现入馆教育研究的缺失,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 键 词读者怎么写作入馆教育CNKI指数

分类号G252

AbstractWiththedevelopmentofthelibraryentryeducation,librarieshecarriedoutextensiveresearchonthelibraryentryeducation.BasedontheCNKIlibraryentryeducationindex,thispaperanalyzesthepresentsituationofthelibraryentryeducationandtriestofindthemissingoflibraryentryeducationresearch.Finally,thecorrespondingcountermeasuresareputforward.

KeywordsReaderservice.Libraryentryeducation.CNKIIndexes.

CNKI指数检索,是基于中国知网海量权威文献资源,用于统计研究趋势,进行文献分析和评价的―种检索方式.CNKI指数包括关注度、关注文献、学科分布、研究进展、机构分布等五个指数.其中关注度又包括学术关注度、媒体关注度、学术传播度、用户关注度;学科分布提供的是检索词在学科中的分布及各学科的相关文献和相关词;研究进展提供的是相关文献当中的最早研究文献、最新研究文献与经典文献;机构分布指数提供的是检索词在研究机构中的分布情况.利用CNKI指数功能,检索入馆教育的相关指数,统计分析国内入馆教育研究目前的现状,有助于分析梳理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使入馆教育研究走向广泛与深入,提高入馆教育研究层次与水平.

1CNKI入馆教育相关指数

1.1关注度

1.2学科分布指数

在入馆教育研究的学科分布上,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占96.39%,计算机软件与应用占2.17%,高等教育占0.72%,余下分布在新闻与传媒与中等教育学科;对于出现在相关文献中的相关词,“高校图书馆”出现132次,“新生入馆教育”79次,“图书馆”54次,“新生”45次,“高校新生”13次.

1.3研究进展指数

研究进展指数中,“最早研究”文献10篇,分别为1990至2003年所发文献;“最新研究”文献10篇,主要是2013年发表文章;而“经典文献”显示的是被引用频次在15~47次,下载量在168~570次之间的10篇文献,详见表2.

1.4机构指数

“入馆教育”研究发文前10名的作者机构见表3.

2入馆教育研究现状分析

2.1入馆教育研究呈递增趋势

CNKI“入馆教育”关注度指数显示,1990年至2013年,入馆教育期刊论文发表量、引用量、下载量基本呈上升趋势,特别是2011年至2013年,出现陡增趋势.由此可以得知,随着图书馆事业发展,入馆教育工作逐渐受到重视,入馆教育工作实践涉及的诸多问题日益得到关注,吸引了更多的业界人士参与探讨.

2.2入馆教育研究参与的热度不均

目前大型高校图书馆普遍开展入馆教育工作,其中92.5%的“985”高校开展了入馆教育[1].但大型高校图书馆馆员对入馆教育研究的热度较低,参与探讨偏少.据CNKI入馆教育指数发文机构及其发文量统计,发文量前10名的机构共发文37篇,“985”高校只有1所,发文2篇,占全部的5%.据各年度受关注度高的文献作者统计,1990―2013年,在全部发文作者中,只有9所大型高校图书馆人员发表论文20篇,约占全部的6%;发文量居多的是中小型高校图书馆、地方性院校图书馆、高职院校图书馆等中小型图书馆.数据还显示,发文量前10名的机构皆为高校图书馆,没有公共图书馆,因此公共图书馆在入馆教育研究上基本缺失.CNKI入馆教育研究相关词指数共5个,其中有4个明显指的是高校图书馆,且4个相关词出现的次数占全部次数的83%,因此入馆教育研究基本集中在高校新生入馆教育的研究上,对公共图书馆的入馆教育研究缺失.

2.3入馆教育研究水平整体偏低

据CNKI入馆教育指数检索统计,自1990至2013年,各年文章共计277篇,其中17篇发表在专业核心刊,占6%.而在发文量最多的2011年,其66篇文章中,专业核心刊发文3篇,约占4%,非专业核心刊发文10篇,占18%;2012年63篇文章中,专业核心刊发文2篇,占不到5%,非专业核心刊发文18篇,占30%,因此入馆教育专业核心期刊发文量比例偏低.与此相反,CNKI“用户教育”指数,其“研究进展”中的“最早研究”文献显示,以“用户教育”为关 键 词的第一篇研究文献发于1983年,早于入馆教育研究7年;“最早研究文献”与“经典文献”共20篇,均发表在核心期刊上,发文量前10位的机构大型高校图书占80%馆,其中“985”高校就有3所,相对于“入馆教育”,“用户教育”总体研究水平较高.

2.4对读者图书馆意识唤醒教育研究不足

入馆教育一直存在效果不佳的问题,因此通过何种模式、方法、技术手段及平台,提升入馆教育效果,成为入馆教育实践工作者探讨研究的热点,而对读者图书馆意识的唤醒则关注不够.有关上课技巧、教学艺术性探讨越来越少,关注度不高.馆员课堂授课作用越来越不被看好,主张以多媒体教学取代,有技术手段全能论趋势.CNKI入馆教育模式、入馆教育方法指数中的学术关注度、学术传播度、用户关注度等显示,2005年以来,入馆教育模式、方法研究呈上升趋势.CNKI指数“研究进展”从“最早研究”文献、“最新研究”文献、“经典文献”三个角度展示入馆教育研究成果与入馆教育的关联.“最早研究”的10篇文献,约有80%探讨入馆教育重要性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探讨利用录像等技术手段占20%.而“最新研究”文献,有80%以上探讨课件、视频、培训与考试系统、微博、博客、RSS推送、手机图书馆等多媒体、网络技术与手段如何应用于入馆教育工作.在所有发文中,只有2篇文献直接关注入馆教育中“激发读者这种对知识的饥渴感,让他们感受到在大学生活中,图书馆对他们的重要性,感到利用好图书馆,掌握好利用图书馆的技巧对终身学习的作用”[2],对读者图书馆意识唤醒教育进行研究.2.5对入馆教育实施主体认识欠缺,研究力度不够

目前对入馆教育实施主体认识存在误区.其一,入馆教育实施的主体是图书馆个别部门,其他部门不必参与或只起辅助作用,入馆教育实施采取集中式“批处理”方式进行.其二,读者是教育的对象,而非教育的主体.因此,图书馆在入馆教育中,往往站在管理者的立场,以图书馆主人的身份对读者进行说教式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读者没有作为教育主体出现,图书馆制作的各种多媒体教学视频中,读者作为教育主体参与编制活动少,图书馆自说自话现象比较严重.

基于这种认识,目前的入馆教育研究,以图书馆某部门作为实施主体、以读者作为教育对象的居多,而对入馆教育实施主体的多元性、全局性、全员性研究,对如何让读者作为教育的主体参与到入馆教育中来的研究重视程度不够.

3入馆教育研究对策

3.1各级各类图书馆都应广泛开展入馆教育及其研究

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图书馆的资源与怎么写作更加多元化,涉及计算机、网络等技术层面的东西很多.读者进馆后感觉各种信息目不暇接、无所适从,使用图书馆存在许多障碍,因此各级各类图书馆应该广泛开展入馆教育,还要将其作为重要的日常性工作.公共图书馆的新读者成分复杂,素质高低不一,大部分读者信息素质相比高校新读者低,对现代图书馆的认识相对少,利用图书馆能力差,所以,公共图书馆更应该开展入馆教育,不能因为新读者集中入馆现象少而忽视对新读者的入馆教育.公共图书馆读者成分复杂,不是批量入馆,所以入馆教育开展难度更大,问题更多,探讨面更广,因此公共图书馆对入馆教育研究也不能缺失.

3.2图书馆学术界应重视入馆教育研究

大型高校图书馆对入馆教育研究关注少,专业核心期刊发文量比例偏低,说明:其一,入馆教育研究缺少理论性,研究层次低,不能引起业界理论研究者的关注.其二,业界高层研究者缺少对图书馆实践工作的重视,图书馆界一直存在的学术研究与工作实践脱节的问题在此可见一斑.

图书馆界有关用户教育的研究比较早,而且受到学术界重视,发文层次高.因此图书馆学术界一般着眼于用户教育研究,而没有将用户教育研究细化,将入馆教育作为专门的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研究.1990年至今,入馆教育研究一直在模式、方法、技术手段上停滞不前,研究重心基本在“术”的层面,对“道”,即对入馆教育理论的研究不够重视.而入馆教育是用户教育比较重要的部分与环节,入馆教育与用户教育有区别也有联系.就教育内容来说,入馆教育以如何利用图书馆和如何获取图书馆信息源为主,着重读者图书馆技能的培养;用户教育泛指图书馆所有读者的信息教育,内容涉及面宽、深,系统性强,着重读者信息技能的培养.入馆教育有时效性,读者教育不强调时效;入馆教育是图书馆读者信息素养教育的第一环,是用户教育的第一步.只有将二者的任务、目标、内容搞清楚,分工明确,衔接好,才能搞好入馆教育,从而搞好整体性的用户教育.因此,级别较高的图书馆刊物应专门开辟栏目,将入馆教育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讨论入馆教育的对象,内容、目标与手段,让业界理论研究者以及更多的图书馆工作实践者重视入馆教育的研究与探讨,从而提高入馆教育的理论性,以指导入馆教育实践.

3.3重视图书馆意识唤醒教育研究

近些年,图书馆出现以下一些现象:借阅量普遍下降,读者到馆次数减少,网站访问率低.在我馆最近举办的读者座谈会上,有读者反映90%以上同学从来不访问图书馆网站.图书馆非自习室座位空闲,而自习室的读者则为有限的座位发生冲突.种种现象表明,读者图书馆意识不高,利用图书馆动力不足,导致其缺乏主动了解图书馆的愿望.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认识的主体,是一个能动的反应过程.学生认识的能动性,主要受学生的兴趣、需要以及所接受的外部要求的推动和支配,表现为自觉性、选择性[3].新读者因为缺乏图书馆意识,所以对了解、学习图书馆相关知识不重视,缺乏自觉性,这是影响入馆教育效果的首要原因.而入馆教育研究目前着重在技术、手段方面,将入馆教育效果地提高完全寄希望于教育技术、手段,有南辕北辙之嫌.甚至出现这样一种趋势,即以多媒体教学、e-learning教学等教学手段完全取代馆员授课.对课堂教学在唤醒新读者的图书馆意识,激发、培育读者作为认识主体,主动、自觉认识、了解图书馆的愿望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唤醒教育首先要重视馆员在课堂教育中的唤醒作用.授课人员要挖掘本馆、本校、身边利用图书馆的典型事例,在课堂上通过生动的语言、丰富的表情、富有的声音,激发新读者的图书馆意识;唤醒教育还要注意展示性教育作用.图书馆可以通过文字、图片、真人演讲展示等形式向新生展示一些大家、名师及本校师生利用图书馆实例[4],唤起读者利用图书馆的,激发新读者去学习如何使用图书馆,并且在今后的学习中充分利用图书馆.因此,入馆教育研究要特别重视对课堂唤醒教育中的教育方法、教学艺术的研究,要加强展示教育方式方法及其作用的研究.

3.4重视对入馆教育实施主体的研究

就高校图书馆而言,入馆教育是以全体新生为对象的,只要是对新生施以影响的各种活动的主体,都是入馆教育实施的主体.就图书馆而言,入馆教育也不只是图书馆的某一个部门,它寓于图书馆各部门、各项工作之中,嵌入读者图书馆活动的各个环节,是全员性参与的一项读者教育活动.因此入馆教育实施主体具有多元性、全局性、全员性,入馆教育的实施必须协调好各个主体的关系,这是入馆教育实施的关键.应该将入馆教育工作分解、细化,根据不同部门、不同岗位的职责分工,安排不同的教育内容与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著名的教育专家顾明远教授提出,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读者在入馆教育中的主体作用不可小觑,要重视读者作为入馆育实施主体的研究.作者刘立冬提出的入馆教育“模拟教学法”,“让师生、生生在模拟的教学环境里进行多重互动.学生是主角,教师是导演,师生、生生间形成共同寻求知识和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伙伴关系,整个教学活动体现了多维、多层的互动性”[5],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来增强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就是发挥读者作为教育主体的方法之一.图书馆请老读者作为主讲人来参与讲座,带领新读者参观图书馆,让学生社团成员及志愿者作为新读者入馆引导员辅助图书馆进行入馆教育;以读者为主体或从读者视觉拍摄图书馆宣传片;通过征文让老读者介绍利用图书馆经验与方法.以上做法都是基于对读者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认识上而采取的做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入馆教育实施主体的多元性、全局性、全员性,要重视对入馆教育实施主体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