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美术欣赏优势培养学前儿童审美

点赞:6205 浏览:2082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3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学前儿童的美术欣赏教育活动是一种审美活动,是教师引导儿童如何欣赏和感受美术作品、自然景物和周围环境中美好事物,了解基础的艺术语言,感受其形式美和内容美,丰富儿童的美感经验,培养幼儿情感和审美评价能力的教育活动.

在传统的美术教育中,侧重于绘画教育和手工教育,我们在实施美术教育的活动中,只要求孩子“依样画葫芦”,以幼儿作品与教师的相似程度来评价画面的质量.因而限制了儿童身上与生俱来存在的巨大艺术潜能,使孩子本应具有的艺术感受力被种种世俗的、功利的尘埃所蒙蔽,故而忽略了学前儿童的美术欣赏教育.

发挥美术欣赏优势培养学前儿童审美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美术欣赏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学院学士论文、硕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3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学前儿童的心理水平受到年龄和经验的限制,不如成人理性,故而儿童的美术欣赏内容不仅仅是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和建筑艺术,还包括自然景物、周围环境以及儿童自己的美术作品.他们的美术欣赏心理经历了形成、感受、效应这三个过程.儿童学会欣赏的前提是形成最初的审美态度.就是儿童把注意力集中和停留在欣赏对象的形式结构上面,这是审美态度的具体形式、关键环节.由于儿童心理发展水平较弱,他们还不能完全自发地把注意集中在欣赏对象的形式和结构上面,这时教师就要适时的进行引导,把儿童的注意力集中到欣赏对象的形式和结构上来,充分感知欣赏对象中的线条、形状、色彩、节奏、韵律、变化、平衡、统一、和谐、等艺术语言.纠正儿童只注意欣赏对象的内容,忽略其形式的一种“求实”的心理,培养儿童的审美注意的自觉性和稳定性.美术欣赏感受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活动过程,这种心理过程经历包括感知、想象、理解、情感.儿童借助自己的视觉――“感受形式美的眼睛”、以及嗅觉、触觉等获得有关美术欣赏对象的事实性资料,然后再将这些资料结合他们个人的经验或根据老师的引导加以理解,通过想象赋予某种意义和情感,进而产生一种审美愉悦.想象使视觉形象更加鲜明生动,使形象内容更加丰富深刻,而且能帮助儿童深入的感受艺术作品,对教师的引导产生共鸣.美术欣赏心理经历形成、感受之后就进入效应阶段,结果是审美心理的变化引发儿童对艺术欣赏产生爱好.有指导的进行美术欣赏,间接的提高了学前儿童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逐渐理解了美,认知美.

学前美术欣赏的目的在于培养儿童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以形成孩子正确的审美观念,审美教育是整个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美素质在儿童的整体素质中占有重要地位.欣赏往往超越了音乐、绘画等艺术学科的教育,渗透到多科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目的往往通过综合教育来实现,因而儿童的审美素质往往是各项素质的综合体现.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德、智、体、劳诸方面的教育相辅相成,融为一体,而又自成体系,影响和推动着其他方面的教育.良好的审美素质对人的高尚道德情操的养成,促进人的智力发展,增进人的身心健康,培养人的意志品格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不能用德育`智育来代替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德育在培养孩子的世界观`道德品质中也进行着审美观念的培养.同样,智育可以给儿童以一定的审美知识,提供培养艺术创作能力的某些条件,但智育也不能单独完成培养儿童具有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要想使孩子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鉴别美欣赏美的能力,并掌握从事艺术活动的基本技能,只有通过美育才能达到.而往往与美育相混淆的美术教育,确实能对美育起到一定的作用.在人的一切社会活动中,如果没有审美想象,其内心必然是枯燥、贫乏、单调、死寂的.著名画家齐白石根据“蛙声十里出山泉”这句诗描写的意境,画出这样一幅画:铺着乱石的山涧中一道急流,一群蝌蚪顺流而下.画家借助联想与想象才能与诗人、画家创造的意境产生共鸣,享受到其中的美.想象在审美中具有重大作用.早在18世纪,即有美学认为审美感觉并不重要,“想象”的愉快才是审美的特征.所以在美术课教学中,注意激发孩子想象,鼓励孩子大胆想象,并通过绘画表现出来.形象思维是审美理解中最主要的形式,形象性是审美活动的突出性质.而绘画、雕塑等则是形象思维的艺术,在美术课教学中,充分运用欣赏、绘画、工艺等不同形式来促使孩子体会形象性.


学前美术教学中的欣赏教学是培养视觉艺术感受力的主要途径.教师要善于在美术教学中,启发孩子从小就注意观察事物的形象、人物的形态特征和精神面貌,教会孩子从视角、线条、色调、构思、立意等方面去鉴别别人的美术作品,尤其中外名作的鉴赏,再现自己观察到的美好事物,进而达到培养孩子正确的审美观点、审美能力的目的,使孩子受到美的教育.

(作者单位:吉化第三小学校校带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