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师音乐教学中进行歌剧赏析的重要性

点赞:5883 浏览:1806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高师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歌剧赏析很有必要,应让学生接受多元化的音乐教育,培养他们的音乐素养,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丰富其综合文化知识.

关 键 词:歌剧;诞生;赏析;意义;教育

一、高师音乐教学的现状

高师音乐教学是一个普及性的教育,在大学学习期间,学生要选修一到两门技能课.大学音乐首当其冲.在高师音乐教学中,我们不仅仅局限在乐理、视唱练耳、声乐、器乐学习,要加大在歌剧赏析方面的教学力度,学生有必要了解各个国家独特的艺术发展和历史文化.

在高师音乐教学中进行歌剧赏析的重要性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歌剧赏析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学士学位论文、学校学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7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二、中外歌剧的诞生

歌剧是一种歌唱、戏剧、舞蹈综合的戏剧形式,它起源于16世纪末期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中世纪的教会教育中,有一种被称作“宗教戏剧”的体裁,它是专门表演圣经故事的,有朗诵、独唱、合唱,也有角色和动作表演.文艺复兴时期的“牧歌剧”“田园剧”也是类似的形式,只是它以表现生活场景为主,例如爱情、饮酒、打猎等.应该说,它们是歌剧艺术诞生的重要基础.

中世纪首先是10世纪末的宗教剧,后来宗教剧被神秘剧(Mystery)和奇迹剧(Miracles)取代,盛行于14―16世纪;其次是田园剧,这种体裁用音乐、诗歌、戏剧的手段表现乡村生活的场景,它一直盛行到16世纪,成为歌剧的重要起源之一.文艺复兴时期的牧歌剧也预示着歌剧的诞生.作曲家用牧歌这一体裁形式来谱写诗歌中的一些戏剧性场面,或用一组牧歌来描写一些简单的故事情节,后一种形式被称为牧歌剧.

歌剧于16世纪末最终产生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当时,一群文化艺术界的名人经常在贵族巴尔第(Bardi)和柯尔西(Corsi)家聚会,他们热衷于恢复古希腊的戏剧,力图创造出一种诗歌与音乐相结合的生动艺术.他们认为复调艺术破坏歌词意义的表达,主张采用单声部旋律,并且在实践中发现:在和声伴奏下自由吟唱的音调不但可以用在同一首诗歌中,还可以用于整部戏剧中.随后就产生了最早的歌剧,当时称为田园剧.

中国歌剧创作的拓荒者是黎锦晖,他创作了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等共12部,在当时的中国曾产生了巨大影响,并为中国歌剧创作开了先河.1934年聂耳和田汉推出《扬子江暴风雨》,这种“话剧加唱”的做法后来也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歌剧结构形式.从三十年代中期起,上海、重庆一些专业作曲家在创造民族歌剧方面作了不同方式的探索,出现了《西施》(陈歌辛,1935)、《桃花源》(陈田鹤,1939)、《上海之歌》(张昊,1939)、《大地之歌》(钱仁康,1940)、《沙漠之歌》(王洛宾,1942)等作品,其中大多借鉴西洋大歌剧的创作经验,力图解决音乐戏剧化问题.在这些作品中,成就较高、影响最大者,当推黄源洛的《秋子》.在延安也出现了《农村曲》(向隅等作曲)和《军民进行曲》(星海作曲)这两部作品.不久,在延安秧歌运动基础上产生了秧歌剧《兄妹开荒》(安波作曲)、《夫妻识字》(马可作曲)这种载歌载舞、新颖活泼的广场歌舞剧形式,改变了中国歌剧艺术的发展方向并且孕育着大型歌剧《白毛女》(马可等作曲)的诞生.《白毛女》在我国歌剧史上是一座里程碑式的作品,它标志着中国歌剧终于寻找到了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形成了自身鲜明的美学品格.继《白毛女》之后,又出现了《刘胡兰》(罗宗贤等作曲)《赤叶河》(梁寒光作曲)等优秀剧目.后来歌剧史家把从《兄妹开荒》到《白毛女》《刘胡兰》《赤叶河》等优秀剧作在短时期内连续出现的时期称为“第一次歌剧”.

共和国成立以后的17年中,我国歌剧创作在创作思维上形成了几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是继承戏曲传统,代表性剧目有《小二黑结婚》(马可等作曲)、《红霞》(张锐作曲)、《红珊瑚》(王锡仁、胡士平作曲)、《窦娥冤》(陈紫等作曲);一种是以民间歌舞剧、小调剧或黎氏儿童歌舞剧作为参照系,创作新型歌舞剧,其代表作为《刘三姐》;一种是以话剧加唱作为自己的结构模式,其代表作为后出现的《星光啊星光》(傅庚辰、扈邑作曲);一种以传统的借鉴西洋大歌剧为参照系,代表作有《王贵与李香香》(梁寒光作曲)、《草原之歌》(罗宗贤作曲)、《望夫云》(郑律成作曲)、《阿依古丽》(石夫、乌斯满江作曲);最后一种是以《白毛女》创作经验为参照系,在观念和手法上坚持以内容需要为一切艺术构思的出发点,既不受制于、也不拒绝任何一种手法,只要内容需要,可以兼取西洋歌剧手法、板腔手法或话剧加唱手法.这种创作模式有两部歌剧杰作――《洪湖赤卫队》(张敬安、欧阳谦叔作曲)、《江姐》(羊鸣、姜春阳、金砂作曲),足可证明其卓有建树.

到了新时期,由于歌剧生存环境的变化和艺术观念、歌剧趣味的发展,歌剧创作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的趋势:

一种是雅化趋势,即沿着严肃大歌剧的方向继续深入,把歌剧综合美感在更高审美层次上的整合均衡作为主要的艺术探索目标.这种探索的早期成果是《护花神》(黄安伦曲)、《伤逝》(施光南曲),随后是《原野》(金湘曲)、《仰天长啸》(萧白曲)、《阿里郎》(崔三明等曲)、《归去来》(徐占海曲),到了九十年代之后,又有《马可孛罗》(王世光曲)、《安重根》(刘振球曲)、《楚霸王》(金湘曲)、《孙武》(崔新曲)、《张骞》、《苍原》(徐占海等曲)、《鹰》(刘锡金曲)、《阿美姑娘》(石夫曲)等作品.就其思想性、艺术性和歌剧综合美的高层次营杂邙论,《原野》、《苍原》、《张骞》可视为新时期严肃大歌剧创作的高峰.

三、歌剧赏析的意义

在高师音乐教学中教授学生歌剧赏析,有助于帮助他们了解各个国家的历史,了解歌剧所反映的故事情节,了解特定时期各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人文地域风貌、风土人情、各国的语言及文化底蕴.

不同的历史时期以及特定的社会背景,歌剧所反映的主题也不尽相同.如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反映了人民反封建斗争的胜利.创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时的莫扎特也已从萨尔兹堡大主教的樊笼中解脱了出来,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创作.莫扎特的歌剧保留了原作的戏剧宗旨,在作品中对伯爵妄图恢复农奴制的作法加以挞伐,表达了对自由思想的歌颂.


莫扎特创作的四幕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描写了伯爵府的仆人费加罗马上要和女仆苏姗娜结婚了,费加罗正欢天喜地地准备婚事,谁知苏姗娜告诉他,伯爵送他们婚房是不怀好意,是存心要占她的便宜,仍然要实现他检测惺惺地曾经宣布要放弃的对奴仆婚姻的“初夜权”.费加罗听后恍然大悟,二人决心和伯爵斗一斗.另有一老管家玛切林娜痴心地想要嫁给费加罗,并以一张债据作为要挟,给她出主意的是老医生巴托洛,十年前,就是因为费加罗帮助伯爵打败了想娶贵族小姐罗西娜为妻的他,而使罗西娜成为了伯爵夫人,所以,医生一直对费加罗怀恨在心,如今,到了报仇之时了.府中另有一翩翩少年凯鲁比诺,成天到处播撒情种,和一个成天以散布谣言为己任的音乐教师巴西利奥,加上一个糊里糊涂的法官和一个整天醉醺醺的花匠.当然,还有那独守空房的伯爵夫人.各路角色齐登场,贵族和平民的较量就此开始.最后,属于第三阶级的聪明勇敢的平民,终于让伪善荒淫的伯爵当众出了丑.

从这部歌剧中我们可以看出资产阶级革命使演员终于获得了公民权,彻底结束了过去受歧视、被欺侮的悲惨处境;成立了保护剧作者合法权益的剧作家协会.作品在巴黎法兰西剧院首演,其时法国正处于大革命的前夕,这部喜剧对揭露和讽刺封建贵族起了很大的作用.虽然这部喜剧在整个欧洲都获得好评,但奥地利皇帝约瑟夫二世却禁止在维也纳上演这一剧目.

《费加罗的婚礼》至今仍是各大歌剧院上演最为频繁的歌剧之一,有如天籁的歌声和错综复杂的男女人物关系,宛如角力般层出不穷的小计谋和角色错乱的对白,至今仍是许多观众念念不忘的经典.我们在教学中让学生欣赏,让他们开阔眼界,了解意大利语言,了解每首歌曲的内容,了解辉煌华丽的场面和剧中人物的动作表情,了解法国当时的政治腐朽堕落,人民处在社会的最低层,生活、爱情、都得不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