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

点赞:5027 浏览:1722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文化一词时下很流行.但是,人们文化概念朦胧、文化意识淡薄,这与我国力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大背景不相适应,培养学生文化意识显得尤为必要.地理学科有着丰富的文化因素,具有培养文化意识的优势.

【关 键 词】文化;文化意识;文化意识培养1文化是什么

“文化”这个词时下很流行.但是,文化是什么?人们却很朦胧,或说不出来,或说不清楚,或说不完全.文化,是人类无尽的哲学命题,也是一个定义最多争议最大的名词.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心理学家、历史学家,地理学家、生物学家、经济学家和语言学家等,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随着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自近代以来,有关“文化” 的定义有一百六十多种.但没有一个公认的结论,也没有一个清晰的说法.可见其复杂程度.

地理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文化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自考毕业论文、高校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1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有代表性的文化定义:中文《辞海》的定义是:从广义来说,指人类历史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一词是从拉丁文演化而来,意思是指人类创造的东西,最初指土地的开垦及植物栽培,以后指对人的身体、精神的培养,再后来指人类社会在征服自然和自我发展中所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英国人类学之父泰勒认为“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有一切的能力与习惯”.法国启蒙思想家则把文化解释为“一种教养,指通过教育能够获得良好的教养,以及文学、艺术和科学方面的修养.罗宾斯认为文化是一国全体或绝大多数居民共有的价值观,它形成一个民族的行为以及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美国学者克鲁柯享和凯利认为:"文化是历史上所创造的生存式样的系统,既包含显性式样又包含隐性式样,它具有为整个群体共享的倾向,或在一定时期中为群体的特定部分所共享.尽管说法有许多种,但是看得出来其中有些基本的、共同的东西,即文化是我们的一种生活样式.具体一点说,文化涵盖了生产方式、生活形态、价值观念、思维方法、审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信仰等一整套观念以及由这些观念形成的一系列制度、规定等等.更简单的定义——文化即人化.所谓"文化即人化"的意思是指人们按照一定尺度去改变环境、发展自己,这样的活动及其成果就是文化.人类的一切都是文化的表现和结果.

2文化有以下特征

2.1民族性.任何文化都是一定民族所具有的文化.同一个民族的人们,由于共同的生活环境、共同的生存条件、共同的文字语言,形成了一些共同的心理状态,在如何处理人和集体、人和人、人和自己的关系上形成了一系列的共识.这些东西加在一起就是文化的民族性.民族性是文化最根本的特性.

2.2非自然性.纯粹的自然物和自然现象不属于人类文化之列,人类把自然物加工与改造成为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之后,就打上了人类心智的烙印,这样的活动及其成果才是文化.文化"是与“自然" 相对的.自然给人提供的只是原始的森林、湖泊、草地和山洞.人按自身的需要、理想等价值目标改变自然,通过创造性的劳动物化出成果,包括器物的、制度的、精神的.自然界原本就存在,如果没有人类改造世界的活动,它自然而然地存在下去,那就无所谓"文化".没有人,天地自行运转、江河自行奔流、草木自行荣枯,一切是纯然的自然,没有意志,没有目的,没有情感,没有灵明之性,没有刻意的追求和造作.自然界的东西,即使在人看来非常合乎规律、非常和谐壮美,但并非是它们有意取悦于人.许多物种适应环境的本能巧妙得令人叫绝,似乎有某种绝顶聪明的智慧在支配,但那是自然本身相互调适、相互选择的结果.我们不能说它们有严格意义上的目的和自觉意识.人的出现,中断了自然界的纯自然性,使自然界分化出不同于天然世界的人为世界.文化是超越纯自然状态而言,也就是非天然、非自在、非本地的生存、发展、演化状态.

2.2.1社会性.人是一种社会的动物,人类的实践是社会的实践,人们是依靠社会的力量实现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创造出人类特有的文化.人类社会最基本的职能是生产.社会生产的过程也就是人类文化生成和发展的过程.社会是人的有机集合体.人与人之间在社会生活中结成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各式各样的社会矛盾及运动,就成为推动人类文化发展的动力.因此,我们可以在一定意义上说,文化是社会的产物.

2.3当代性.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历史的过程中逐步演变的.即使历史上的东西,也是历史上那个特定时期的当代的东西.例如一件青铜器皿,在古代使用者手中的价值就不同于在今天家手中的价值.同一个民族在不同时期评价事物的标准可能有很大的不同.同一件事情、同一个行为、同一种状态,在过去会被认为是好的、美的,在新的时代里可能就被认为是错的、不美的.这是因为时代不同了,事物向前发展了,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代也可能有不同的审美趣味、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这就需要我们不停地更新自己的观念、改变自己的行为,去适应变化着的时代.


2.4复合性.文化很少是以一种单一的特质存在的,往往是由许多特质构成复合体.

3何谓文化意识

何谓“文化意识”?泰勒指出:文化意识,是一个民族在文化历史长河中积淀的精神底蕴,是人们对文化的一种自觉的能动的认识活动,是人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文化的内涵、接受文化的熏陶,并潜移默化地内化为一种追求文化的情感.美国学者门肯指出:文化本身既不是教育也不是立法,它是一种氛围和传承.文化意识的涵义是指人所具有的文化知识和由这些知识所反应的文化素养内化在人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气质、修养,主要指一个人的思想观念,思想品位、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道德水准、生活方式,人际交往,礼仪礼貌,心理素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个性品格.文化意识可以规划社会目标、统一社会意志、协调社会行为、融合社会观念、集中社会智慧,团结社会力量,以达到财富增值的目的.一个国家的公民和民族成员的文化意识水准在国家思想道德、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方面具有重要地位和不可或缺的作用.恩格斯曾指出:“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 人类创造文化,并依赖人类的交流推动人类向一个更高的层次进化.从反面求论,文化的传承则是防止人类退化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