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的角度哥特式建筑与中国古代寺庙的异同

点赞:9869 浏览:3654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自有人类文明以来,宗教就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起源、成长、辉煌.而宗教似乎天生就是艺术生长的一片沃土.很多伟大的宗教用品本身就是伟大的艺术品.历史悠久的中国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都有着灿烂的宗教文化.他们各自衍生出来的“宗教艺术品”的代表之一就是西方的哥特式建筑和中国古代寺庙.它们或雄壮,或优雅,或神秘,或静穆,它们是东西方建筑艺术的瑰宝.

关 键 词:意识形态;超越;现实;本土文化

我没有去过欧洲但我早就知道欧洲歌特式教堂的雄伟;我没有游览过深山古寺,我却欣赏中国寺庙的庄重和空灵.艺术与宗教,作为人类文化的两种基本形态,最直接、最鲜明地表达着体验.狄尔泰就曾正确地指出:“宗教思想家、艺术家和哲学家都是在体验的基础上进行创作的.”让我们来看看歌特式建筑与寺庙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审美体验吧.

这两种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从审美的角度看中国的传统寺庙建筑与歌特式教堂有共同点,但更多的是不同点.

一、共同点

佛教也好,基督教也好,都是人们寻求超越现实的途径.在这种意识下教堂和寺庙这些宗教场所在审美上也有着相同之处.

从建筑审美来看都有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此外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出现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历史现象.其特点是相信在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力量或实体.信仰者相信这种神秘力量超越一切并统摄万物,拥有绝对权威,主宰着自然和社会的进程,决定着人世的命运及祸福,从而使人对这一神秘境界产生敬畏和崇拜的思想感情,并由此引申出与之相关的信仰认知和礼仪活动.

宗教从本质上反映了人在面临支配自身的异己力量时对其自然存在的有限性的体认和寻求超越自我的努力,因而体现出强烈的主体意识,表现为人对其自我主体以及对这一主体与外在客体关系的沉思.因此,哥特式教堂与中国寺庙的形式所体现的都是人们寻求超越现实的心理.

此外绘画和雕塑在教堂和寺庙中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给人直接的视觉刺激来感受神灵.绘画和雕塑技巧不会影响人们的虔诚.于是在现代,寺庙或教堂就承载着两个功能:一是作为朝拜的圣地,一是作为观光的景点.前者与人的精神信仰相联系,后者与人的审美、娱乐相联系.

二、不同点

从尺寸比例和形体造型看,哥特式教堂的特点是尖塔高耸,如德国的科隆中厅高达48米.而中国佛寺则显得四平八稳,宽度远大于高度.哥特式建筑形体向上的动势十分强烈,轻灵的垂直线直贯全身.整个教堂处处充满向上的冲力.中国佛寺采用传统宫殿建筑形式.殿堂的屋顶,较多地采用庑殿、歇山、重檐、悬山、硬山、卷棚等样式.

从结构上看,哥特式教堂由石头的骨架券和飞扶壁组成.由于采用了尖券、尖拱和飞扶壁,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装饰细部如华盖、壁龛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题,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中国佛寺多为木结构.

从装饰物方面来看,哥特建筑最著名的是优美的彩色玻璃窗画.当人们走近教堂不仅产生对天国的神幻感,也产生装饰美感.中国佛寺十分重视绘画,特别是在重要建筑,往往是屋不呈材,墙不露形”,形成了独特的东方建筑色彩艺术.绚丽多彩、错彩镂金的彩画艺术更使寺庙光彩照人.

从意识形态上看,哥特式以粗犷奔放、灵巧、上升的力量体现教会的神圣精神.它的直升的线条,奇突的空间推移,透过彩色玻璃窗的色彩斑斓的光线和轻巧玲珑的雕刻的装饰,综合地造成一个“非人间”的境界,给人以神秘感.而结构的变化,造成一种向上的冲力,把人们的意念带向“天国”,成功地体现了宗教观念,人们的视觉和情绪随着向上升华的尖塔,有一种接近上帝和天堂的感觉.人世是苦难的,只有天堂才是乐土,表达出天国与人间两个世界的对立.中国寺庙建筑则恰好相反,它有意将内外空间模糊化,讲究室内室外空间的相互转化.这与中国天人合一、阴阳转化的宇宙观有深层联系.神的居所与人的居所一致,旨在表明乐土就在现世,天人合一,人神同在.中国寺庙通过暗示、烘托、对比等手法,使建筑间含有微妙的虚实关系,又体现了中国建筑“含蓄”的美学特征.此外,园林式建筑格局的佛寺在中国也较普遍.这两种艺术格局使中国寺院既有典雅庄重的庙堂气氛,又极富自然情趣,且意境深远.

三、结语

中国建筑的空间意识与山水画“可游”“可居”理论是一致的,它不在意强烈的刺激或认识,而是展现能供游览的生活场所.它不像欧洲大教堂那样,人突然一下被扔进一个巨大幽闭的空间中,感到渺小恐惧而祈求上帝的保护.中国寺庙建筑这种平面铺开的有机群体,实际上是在把空间意识转换为时间进程,当人慢慢游历在一个复杂楼阁的不断进程之时,他感受到的是生活的安适和环境的和谐.西方那种瞬间直观把握的巨大空间感受,在这里变成了时间绵延流动的美,以理智的入世精神排斥了非理性的迷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