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散记

点赞:7793 浏览:3188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2011年4月24日,我作为校友返校参加了清华大学百年校庆.

百年校庆“校友签到处”就在“二校门”以北的东路,有签到后挂名签,赠校庆资料和纪念章.所赠校庆资料有:《新清华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特刊》、《新京报清华百年纪念特刊》、《紫荆百年校庆纪念特刊》、《紫荆》总第173期、《清华研究生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特刊》等.通过这些资料,可以全面了解清华大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百年清华才俊辈出

《新京报清华百年校庆特刊》:“清华建校以来,已有20万学子从这里起航.”据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编的《清华大学一百年》给出的统计数字:“1911年至2010年,据不完全统计,本校共培养毕业生178,621人.”这两者含意应该是入学注册20万人,毕业了178,621人.即有约10%的学生入学后没有学完毕业,有的学生因病、因事而中途辍学没有毕业,是清华的肄业生,也是清华校友.

2007年是我们班毕业50周年,入学55周年,都是70多岁的老校友了.有一位老同学虽然能站立,但是走路双脚提不起来,只能往前磨蹭,他说就是爬我也要爬回清华来,足见其对清华的深厚感情.百年校庆预计校友和应邀来宾将达到5万人.

清华百年培养出的17万余学子中,包括了一大批俊杰.《新京报清华百年纪念特刊》列出了:

“学术大师”梁思成、陈岱孙、周培源、王淦昌、王力、钱三强、季羡林、陈省身、钱伟长、吴晗、费孝通、杨振宁、邓稼先、朱光亚、李政道;

“治国栋梁”乔冠华、胡乔木、姚依林、宋平、周光召、朱基、丁石孙、黄菊、曾培炎、华建敏、吴官正、、吴邦国、刘延东、;

“兴业英才”王家柱、顾逸东、陈元、谢企华、栾恩杰、王明仁、刘宁、楼继伟、赵勇、张朝阳、周小川、冯军、池宁峰、斯泽夫、常小兵.

2002年十六大选出的政治局常委9人中有、吴邦国、黄菊、吴官正4人是清华校友,其中3人担任过政治辅导员;为总书记、国家主席、军委主席.

在清华莘莘学子中,也有的毕业后在国内或出了国,成了公司董事长,赚了钱,在学校设立了奖学金或者捐资建校.世界一流大学评估体系中,体现凝聚力的校友年度捐款率是一项重要指标,世界一流水平为30%,清华至2010年是23%.哈佛大学的资金三分之一来自校友捐助.

梅贻琦之清华

回到清华园,看到朱自清、闻一多、吴晗等大师雕像,就想起来清华前校长梅贻琦那句中国大学史上的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1931年12月3日,42岁的梅贻琦被任命为清华大学校长,在就职典礼上发表了这句名言.而在此前,1928年8月17日南京国民政府正式任命30岁的罗家伦为清华大学校长,1930年5月因中原大战失利,加上罗家伦在当时大部分清华师生中留下了比较恶劣的印象,5月20日,罗家伦被学生“请辞”,于同月22日辞职;阎锡山又任命原清华学生乔万选为清华大学校长,6月25日乔带着三汽车武装士兵,以及“秘书长”、“庶务主任”等一,企图以武力接管清华,学生们把乔一干人拒于校门外,迫使乔当场签字,保证“永不任清华校长”;1931年,派亲信、国民党政治学校副教导主任吴南轩担任清华大学校长,4月20日,吴正式上任,5月28日,清华教授会通过决议并致电兼任教育部长的,要求撤换吴南轩,“另简贤能”,7月7日,南京教育部以吴南轩“暑病时侵,亟宜调养”为托辞,批准其离校“调摄病体”.在上面3名校长被拒绝后,1931年冬,梅贻琦被任命为清华大学校长,这一人选从此稳定.

梅贻琦的名言,办好大学要有大师;而办好大学更要有好的校长,如北大有蔡元培,南开大学有张伯苓,复旦大学有马相伯,浙大有竺可桢.梅贻琦被称为清华“永远的校长”.在遍布世界的清华校友心目中,提到梅贻琦就意味着清华,提到清华也就意味着梅贻琦.

梅贻琦从1931年至1948年担任了17年清华大学校长,又于1956年在台湾新竹建立新竹清华大学,担任了6年校长,直至去世.新竹清华大学已发展为人文社会、理、工、管理等学科均衡发展的著名高等学府,在台湾培养了5万名人才.

1948年12月14日,梅贻琦于下午主持校务会议后离校进城出走.12月21日,乘南京政府派来接教授的飞机赴南京.

1949年12月18日校务会议议决:公推冯友兰为校务会议临时主席.

大师之父叶企孙

1949年5月4日,北京市军管会决定,清华大学成立校务委员会,任命叶企孙(兼主席)、陈岱孙、张奚若、吴晗、钱伟长、周培源、费孝通、讲助教代表1人(经推举为樊恭)、学生代表1人(经推举为吕应中)等9人为常委、委员21人.自此,叶企孙主持校委会会议.1950年3月17日,教育部令,改组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并指定叶企孙、周培源、吴晗、陈新民、费孝通、钱伟长、金岳霖、陈岱孙、施嘉炀,工会代表9人、学生代表3人,共计21人组成新的校务委员会.另指定叶企孙为主任委员,周培源、吴晗为副主任委员.1951年9月18日,教育部通知:经人民政府主席同意,任命于毅夫为清华大学第一副校长(后未到任),刘仙洲为第二副校长.

自1949年5月至1952年6月,叶企孙任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主席(主任委员),主政清华3年多时间.《新清华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特刊》共分6卷,第二卷中“细推物理写辉煌”一文专述叶企孙;第四卷中“世纪寻梦清华人”系列,截取10位不同年代清华校友的人生片段和感人故事,其中第一位就是叶企孙.在一部百页的特刊中,竟有两篇文章纪念叶企孙,足见叶氏在清华大学百年中的地位.

叶企孙,1898年7月16日生于上海,1977年1月13日卒于北京.1918年毕业于清华学校,1923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25年到清华任教,历任清华大学教授、物理系主任、理学院院长、校务委员会主席(主任委员).1948年当选为研究院院士.1949年9月,作为教育界代表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1952年10月4日,迁任北京大学教授.1954年9月,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历任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学部委员会委员.

北平和平解放前夕,梅贻琦离京赴宁.叶企孙与梅贻琦同在的迁台名单中.梅向叶探询其去留问题,叶企孙说,清华办学本来就置身于政局变迁之外,国民党的走与不走与清华园无关.清华应按自己的传统办下去,不应当受到任何政治方面的影响.他回绝了国民党,决意留在清华.

1951年底,清华、北大都发出通知:该学期的期末考试暂停,学生配合教师做好思想改造运动.当时,叶企孙颇为“畅所欲言”:“高等教育与科研,要‘自由、’”;“共产主义我赞成,最恨的是很多材料不让人看”;“战争不会消除,帝国主义消灭后,内部又要打了,南斯拉夫就是一例”.他还批评冯友兰发表的“美国法西斯化”太过分了.对这样一个不识时务的校务委员会主席,不批他批谁?1952年1月16日、22日、24日,叶企孙连作3次检讨.之后,在关于叶企孙的情况报告中有一段:“他现已在清华大学失去了威信,故拟不再采取群众大会的方式对之进行批评,打算找一些人帮助他一下,如没有什么变化,就拖着尾巴过关,以后再耐心地在长期中给予教育.”

1952年,全国范围的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开始了.为了学习苏联“老大哥”,中国高校进行了全国一盘棋式的改革.将北京大学、燕京大学工科院系并入清华大学,清华大学文、理、法3个学院并入北京大学.凭着教育家的经验,叶企孙知道,这种全国一盘棋的做法虽然对全国大环境有一定的好处,可以使一些边远的地域也有发展高等教育的机会,但对于清华、北大这样的重点综合性大学,却是一次伤筋动骨的肢解.

清华大学的理工结合蕴含着几代人的心血和智慧,没有一流的理科,就办不好工科,这是经过实践证明的.据叶企孙的侄子叶铭汉先生回忆,叶企孙内心是不同意这一套做法的.他认为这并不是改革,而是“革改”,就是用搞社会革命那一套来改造一切统领一切,完全不懂教学规律,是不科学的.但这时,他已经得不到信任了,他也学会三缄其口.

叶企孙到北京大学后,不可能再让他担任什么行政职务了,只事专心教学,在1953年一年就教过光学、地理专业大一普通物理、气象专业大一普通物理、大气光学等.1954年,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并为中科院数理化学部委员,还任北大物理系金属物理及磁学教研室主任.这些教学之外的光环,原本是他不愿接受的,然而对失去信任许久的他来说,却平添了继续工作的动力.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叶企孙被怀疑为汉奸、特务,被捕入狱.1969年因找不到证据释放出狱,送回北大监督改造.他原来在镜春园的教授房子被没收了,教授待遇取消了,每月只给50元生活费.叶企孙终生未婚,伶仃一人,一直照顾他生活的工友也被遣返了.他住进了一间又黑又破的房子,在北大这所著名的高等学府里,他再次失去了自由,每天过着囚犯般的生活.

1972年5月31日,北京大学党委对叶企孙作出了“敌我矛盾按人民内部矛盾处理”的结论,撤销其专案审查,去掉监视控制手段,不再限制人身自由,准其搬回北大原公寓,恢复原工资.不久,叶企孙又请回了跟随他多年的工友周师傅.长达4年的囚徒生活虽然结束,但仍然属于“敌我矛盾”性质,他的海外友人任之恭、赵元任,学生林家翘、戴振铎、杨振宁归国后,向北大提出看望叶企孙的请求,均遭拒绝.1976年春节,清华同仁挚友陈岱孙、吴有训、钱临照、王竹溪、钱伟长登门造访,给了叶企孙生前最温暖的一天.

1996年1月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中国科学院学部联合办公室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自述》,其中“叶企孙自述”以三分之二的篇幅记述他在清华学习、出国留学、回清华任教的经历.清华大学物理系从1926年由他建立,至1952年被撤销,毕业生共200多名,“个个都很爱国,有成就”.“吴有训、萨本栋、赵忠尧、周培源、任之恭、霍秉权等一批教授,个个都是享誉海内外的爱国学者,品德很高,是学生们的表率”.他只字未提他所受到的迫害,却以三分之一的篇幅写道:“令我痛心的是两位极有才干的弟子英年惨遭不测,竟先我而离人世!”“一位是五级(1929级)赵九章等另一位是七级(193)熊大缜等”特别是弟子熊大缜,因担忧其公正直言恐遭不测,岂料竟于1939年春遭诬惨死.赵九章是1968年10月被迫害至死的.1977年1月13日叶企孙逝世,临死前还为他的两位“极有才干的弟子”赵九章和熊大缜被迫害致死而痛心疾首.

叶企孙早在上世纪20年代,就与合作者对普朗克常数值作了精确测定,其值在16年之久被国际物理学界沿用;研究了液压对铁磁体导磁率的影响,并在测量了铁、镍、钴和两种钢的磁导率,理论分析与实验室定性符合.1926年4月29日,清华大学教授选举叶企孙为物理系主任.新中国成立50周年时,给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学家授予515克纯金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其中有14位曾就读或任教于清华大学,这14位中有9位是物理系毕业生.他们是王淦昌(1929年)、赵九章(1933年)、彭桓武(1935年)、钱三强(1936年)、王大珩(1936年)、陈芳允(1938年)、朱光亚(1945年)、邓稼先(1945年)、周光召(1951年).应该说,这9枚515克纯金奖章,每枚都含有叶企孙的一部分.华人杨振宁、李政道获得诺贝尔物理奖都和叶企孙有密切的联系.

如今,两位“极有才干的弟子”也都平反昭雪了,给赵九章授予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在《新清华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特刊》中说,叶企孙培养出的中华英才中有“抗日英烈熊大缜”.

钱伟长先生曾用激动的语调谈起叶企孙,他的老师,是一位培养大师的大师.他培养出的这么多大师,是成绩,更是奇迹.

蒋南翔之清华

《新清华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特刊》第28页―29页是一幅特邀清华美院学生创作的油画作品《清华百年史图》,图中有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陈寅恪;有校长唐国安、罗家伦、梅贻琦、蒋南翔.梅贻琦和蒋南翔的画像比前两位校长大了约一倍,显示了在清华史中的突出地位.梅贻琦之后,1952年11月24日人民政府任命蒋南翔任清华大学校长.蒋南翔1933年加入中国,1935年就成为清华大学地下党支部书记.毕竟是学生运动领袖出身,到校后就在学生班级开展争创“先进集体”活动;1953年推行政治辅导员制度,从1953年至1966年培养了682名政治辅导员.有些政治辅导员以后从政,当了党政领导,如我班同学张孝文当了清华大学校长和国家教委副主任.

“争取为祖国健康地工作50年!”这是蒋南翔于1957年11月29日在清华西阶梯教室举行全校体育干部会上说的.从此,这句口号从清华园传遍全国各个高校.在《新清华清华百年纪念特刊》“为祖国健康地工作五十年”一文中,这句话还被称为“清华博大精深的文化理念中重视体育、崇尚体育的一个标志,也成为清华一项重要的办学特色”.

我于1952年考入清华大学后,就参加了全国普遍开展的、必须参加的、学习苏联的《劳动卫国体育制度》.劳卫制项目有20项左右,终生难忘的项目是“10公斤10公里项目”,背上10公斤沙袋,从清华大操场出发,到颐和园北面,再回到清华大操场出发点,往返10公里,要能跑时跑,跑不动了走一段路再跑,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为达标.这个项目平时不可能锻炼,测试时才做,做了以后两三天浑身疼痛.各个项目北京市标准稍低些,全国标准更高些.我在大学三年级通过了北京市劳动卫国制度标准;到1957年6月24日大学毕业前夕才“参加国家劳卫制一级测验及格”,获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颁发的第983716号《劳动卫国体育制度证明书》.

清华建校之初,学生毕业后需赴美留学,为了适应全新的竞争环境,学生必须加强锻炼,强健体魄.1912年周贻春出任副校长,确立了“德智体三育并重”的方针,把增进学生体育放在重要地位,使清华成为中国最早设立西式体育的学校之一.“体育课不及格不能毕业”.重视体育是清华建校之初就有的优良传统.

蒋南翔的最大功绩是1955年访问苏联归来后,向教育部提出,从1955年起,根据世界科技发展和国家建设的需要,清华先后设立了原子能、半导体、远距离自动控制、燃气轮机、电子计算机等新科技专业,成立了工程物理、工程化学、工程数学力学、自动控制等系.

蒋南翔接到清华大学校长任命后,没有立即到校上任,而是先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到鞍山、抚顺、大连等地考察,了解新中国建设对人才的需要.在1952年的最后一天回到了他曾热血激荡的清华园,时年39岁.

到任不久,蒋南翔就宣布将本科学制由四年制改为五年制(建筑系为六年制).当时全国只有哈尔滨工业大学是五年制,因为哈工大历史短,中国人教授少,1952年院系调整,把燕京大学土木工程系系主任李德滋调哈工大任土木工程系系主任,把清华大学机械制造系系主任李酉山借到哈工大当了一年机械系系主任,主要靠苏联专家,全面学苏,本科学制五年,教材全部翻译的苏联高校教科书.

清华各个系都有一流的教授,这些教授大都有留学美英的学历,美英的大学本科都是四年制,与哈工大的情况本来是完全不同的.当时,我们学生大部分是不愿意把学制延长成五年,因为大部分学生家庭都比较困难,希望快点毕业参加工作好挣钱,只是“敢怒不敢言”.

我在清华上了5年学,家在天津,有两年春节因为没有来回6元多的路费而不能回家过年.尤其是1956年大学本科毕业的转正工资是62元;1957年夏,提出了“青年知识分子工资高好不好”的问题,国家调低了工资水平,大学本科毕业的,不管四年制还是五年制,一流大学还是二流、三流大学,都是56元.从此,1957年五年制毕业的反倒一直比1956年四年制毕业的工资低.多少年后同学们在一起谈起来,都认为改为五年制是终生遗憾的事.

1957年4月,决定在全党进行一次整风运动.5月28日清华园内出现第一张大字报,很快遍及全校.一些应届毕业生,贴大字报反对照搬苏联作毕业设计,提出作毕业设计得不偿失.6月,开展了反斗争,反对作毕业设计成了言行.《蒋南翔传》(方惠坚、郝维谦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01页中说:“清华大学的反斗争同样也扩大化了,伤害了党内党外的教师和学生,造成了不幸的后果,1958年上半年进行处理的工作,学校里划为‘’的师生达500余人,这是蒋南翔同志和学校党委工作中的一项重大失误,造成一大批师生和他们的亲属受到了政治上的迫害.”《清华大学一百年》(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第230页载:“本校共有571人被错划为分子,其中教职员222人,学生349人.在贯彻55号文件之后,经复查全部改正.”571人这个数字,不包括没有公开的中右分子,也不包括只受党内处分、开除党籍的,更不包括只受团内处分,开除团籍处分的.还有的人,档案中装了“材料”,以后这些“言论”得到了“利用”.这些人都成了以后运动的“运动员”,到了“文化大革命”,许多人都在劫难逃了.对于我们毕业班,幸好没有像后来时那样留校闹革命,让我们按时在7月份毕业,分配了工作.

心系清华

此次百年校庆返校,第一次遇到学生志愿者,请我题词.我没有准备,信手拈来题了“拓宽基础,培养通才”8个字.回家后,阅读给校友的资料,《新清华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特刊》中,“梦想比百年更远”一文,清华提出了建设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于2001年全面修改的本科培养方案,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创新”的培养理念;梅贻琦语:“通识为本,专识为末.”从我切身经历得出的,我这8字题词与这个理念恰是内涵相同的.

我第二次遇到学生志愿者采访,让我谈谈在校学习的课程到工作时的实用情况.我立即就说:前3年所学的用上了,后两年所学的都没用上.所有课程都是必修课,没有选修课.我学的是机械制造工艺、机床及工具专业,1―2年级为理论基础课,2―3年级为技术基础课,4―5年级为专业课.这些专业课,在清华以至全国都是第一次开出来,没有教科书,都是教师编写的、油印的讲义.教师都是讲师;这些教师,后来才升任教授、副教授,教《金属切削原理》的金国藩老师还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而基础课,大都是教授教.我们小班32个学生,毕业后从事机床设计、制造、维修和教学的不到10人.大多数学生毕业后从事的是与机械有关的技术工作.我曾经设计过26项非标准设备,只用上一、二年级的数理基础课和二、三年级的《机械原理》、《机械零件》(现在称《机械设计》)、《金属学及热处理》等.1961年下去劳动,因工作需要当了电工,修改变电所的设计、动力照明设计,和电工师傅一起完成了施工,在校学的只是一门《电工学》,晚饭后自学了变配电专业的专业课《工业企业供电》、《发电厂和电力网的电气设备》、《继电保护装置》等等,晚上学白天卖,从此多掌握了一个电气专业,以后又搞了3个项目的电气设计和施工.中所在的设备动力处被“砸烂”,人员下放车间、农场劳动.旋又因修建战备地道要用红砖,我被抽调建砖厂,机械、电气全用上了,并且从此转向建筑材料专业.一辈子跨了3个技术专业,用的都只是大学前3年的课程为基础.

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散记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清华大学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函授论文、在职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7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如果说前3年的课,还有一门学了3年没少花时间的俄语,达到了笔译俄译汉每小时两页的能力,一点儿也没用上.我是初中在天津耀华中学,高中在天津新学中学,中学学的英语;大学学的俄语.一辈子只用过4次英语.第一次是在前1965年秋开始,我用业余时间翻译一本英文的力学专著,翻译了一多半,因为白天搞社教,开会讲阶级斗争,而不得不停止.第二次是1981年在第一重型机器厂考高级工程师,由齐齐哈尔化工学院分语种、专业出题,早9时开车到考场发卷子,不许带工具书,只许带支笔,中学学的英语时隔30多年,我取得了75分的中上等成绩.第三次是1986年至1988年到伊拉克苏维拉砖厂任中国技术组组长,说了两年英语.以前只有一位中国技术组组长能讲英语,我是第二位.由于可以用英语和伊方进行工作交流,有时也闲聊,促进了工作.我所在伊拉克苏维拉砖厂是4600万美元德国包建的工厂,在伊拉克砖公司所属全国26个德、意包建的国营砖厂,过去评比名次总在后边,在我主管该厂生产和设备维修后,1987年,产量达到了设计产量,评比获得全伊砖厂第一名,工厂、中国技术组、伊方厂经理和中方技术组经理都获得了奖金.在我工作了两年返国前,伊方授予我上面有伊拉克国徽的表彰信:“等对于你非常努力、非常出色的工作,感到非常满意.”第四次是2004年到美国探亲半年,他们可能是愿意让“外国人”发表意见以示国际性,我就得说几句.我始终在想,如果上大学时,俄语、英语、日语等等可以选修,我继续选修英语.连外语都不能选修,何谈“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

要是按照在清华学的知识,我用上了不过一半左右.但是清华授予我的不仅是“知识”,而是“能力”和“精神”,在清华和在中学打下的基础,使我具有自学的能力,自己掌握新知识的能力,才使我具备了跨专业的工作能力.亦如梁启超拟就的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而言.

我学的是机械,电气和材料都是跨专业,大部分工作是学习和应用人类已有的知识.跨专业的技术工作和科研工作的创新都是开拓性的工作,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体现.我从生活和工作实践中得出结论:搞好一个国家要有一部好的宪法,搞好一个学校要有一个好的校训.

进入古稀之年,开始写作社科文史文章,发表了《张之万之最》、《高阳出了个李石曾》、《中苏美关系和别了司徒雷登》、《追思“三钱”》、《钱伟长本应是两弹一星之勋》等文章.今年春节之后,又在编一本书集.如果说跨专业,那是比起机械――电气――材料跨度更大的跨专业;如果说应用学校学的知识,那只是中小学学到的知识了.上中学时,回家先写六行小楷,再做功课,那是家学渊源了(曾祖父乃清道光二十七年状元、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张之万).不过,我感觉过去搞科研项目,编写科技文章,现在编写文史文章了,也是文理相通的.

光辉历程

清华大学前称清华学堂,于清宣统三年(1911)4月29日正式开学.这是清政府用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办的一所留美预备学校.1900年6月美国参加了八国联军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镇压了义和团运动.1901年4月,帝国主义列强胁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向清政府勒索白银共9亿8千万两(含利息),分39年还清,这就是骇人听闻的“庚子赔款”.美国分得白银3200万两.美国分得赔款后,减去它自称“实应赔款部分”(包括美国出兵镇压义和团的军费赔偿及美国在华商人与传教士所谓损失赔偿两项),尚多出1100万两.1904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和推行所谓“门户开放”政策的国务卿海约翰,提出拟将一部分“额外”的赔偿退还中国,但条件是退款需用做派遣留学生留学美国之用,从而建立了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学堂.1912年,清华学堂更名为清华学校.1925年起逐步改办为大学.1928年改名为“国立清华大学”.清华大学校园是在清朝几处皇家园林(清华园、近春园、长春园的一部分)旧址上发展而成的.初建时有两道宫门,大宫门是建校初期的主校门,即现在的“二校门”,成为最具标志性的建筑物,门楣上镌刻着清末大学士那桐题写的“清”3个大字;二宫门即今日校长办公室所在的“工字厅”大门,正额悬有咸丰皇帝亲书的匾额.

清华校园经过20世纪60年代、80年代和21世纪初3次扩大,校园面积已由1911年建校时的30公顷,扩大到如今的392.4公顷(不包含附属医院),扩大了13倍多.建筑总面积199.1万平方米(也不含附属医院).

清华校园的扩大,正是为了适应为社会培养人才规模的不断扩大.1909年―1911年,游美学务处选送3批共180名学生赴美留学.1925年大学部成立,这年共招收大学普通科一年级学生132人,报到者有93人,这是清华作为大学历史上第一级大学生,学制四年,共设17个系;同年创建了国学研究院,聘请了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四大导师.此后清华学校由留美预备部、大学部和国学研究院组成.1928年,清华学校由南京国民政府接管,正式命名为“国立清华大学”,是年有教师91人,招收本科生168人、硕士研究生3人.至抗战前的1936年,教师增至221人,招收本科生338人、硕士研究生27人.正当国立清华大学迅速发展之际,国内外局势风云突变.1937年七七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清华被迫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合组长沙临时大学.这年年底,又被迫迁往昆明,改名为西南联合大学.1938年度,学生人数分类统计,不包括在昆明招收的新生,三校旧生共814人,其中清华412人;三校教职员412人,其中清华约200人,抗战初期离职了约70人.西南联大共设5个学院、26个系、2个专修科和1个先修科,在校学生约3000人,全校教师350―360人,其中清华教师约200人.9年中先后在校的学生约8000人,其中毕业本科生、专科生3800余人.1946年回到清华园,至1948年清华园解放,全校设有文、理、法、工、农5个学院、26个系,1个研究院,23个研究所.

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开始施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全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院系调整前,1952年夏清华作为综合性大学毕业本科生1029人,专科生48人.清华大学原有的文、法、理3个学院调整到北京大学,农学院早在1949年11月合并成立北京农业大学,北大、燕京两校工科院系调整到清华,清华成为一所多科性工业大学,设8个系、22个专业,这不仅包括清华、北大、燕京三校的工科院系加以扩大,还包括当时暂设在清华、第二年才独立出去成立学院的石油系.1952年招收本科生1055人,专科生925人,研究生7人,有教师479人,实习工厂和实验室技师26人,职员296人,工友540人.1953年秋季开学,清华就稳定为机械制造系、动力机械系、电机系、无线电系、土木系、水利系和建筑系这7个系.1955年起,根据世界科技发展和国家建设对人才的需要,清华先后成立了工程物理系、工程化学系、工程数学力学系、自动控制系,到1966年6月共设立了12个系、40个专业.1949年―1970年,清华大学本科毕业生28,140人,专科毕业生934人,研究生毕业682人,其中有100多名成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清华的正常教学科研工作被打乱,成为十年动乱的重灾区,师生被迫停课参加运动,大批教师和干部遭受批斗.1970年8月,清华开始招收第一届“工农兵学员”,至1976年,共招收了6届,大学普通班毕业生13,671人.十年,清华大学是个重灾区.1967年4月23日―7月27日百日武斗中有12人死亡,数百人受伤,30余人残废,国家财产损失数百万元.校内到处构筑武斗工事,师生员工不能正常生活.至7月27日在校仅有约600人.7月27日上午工宣队在8341部队、北京卫戍区、海军等军代表配合下,从四面八方开进清华大学,到晚12时武斗被完全制止.8月底,在校人数达9610人.到1969年1月29日,、领导小组批转首都工人、解放军驻清华大学思想宣传队《坚决贯彻执行对知识分子“再教育”、“给出路”的政策》的报告认为:“解放后在修正主义路线毒害下,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学校的现象十分严重”;大多数教师“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著名学者刘仙洲、梁思成、钱伟长等100余名教授、副教授是“资产阶级学术权威”.当时清华正副教授共有190名.

1978年以来,清华大学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逐步恢复了理科、经济、管理和文科类学科;1984年在全国高校中率先成立研究生院,研究生教育蓬勃发展;1999年,原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成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2006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更名为“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接受教育部、卫生部双重领导.现在清华大学设有13个学院、54个系,已成为一所具有理学、工学、文学、艺术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和医学等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2010年招收普通本科生3346人,硕士生4822人,博士生1617人.在校学生人数达37,650人,其中本科生11,943人(含留学生1195人)、硕士生14,899人(含留学生910人)、博士生7808人(含留学生158人).

百年清华的师资队伍,培养和凝聚了一批又一批高水平的专家学者.2010年有教师3036人,教师中具有正高级职称的125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2358人,具有副高级职务的1257人.教师中,有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菲尔兹奖、沃尔夫奖获得者丘成桐,中国科学院院士38名,中国工程院院士34名,是全国拥有院士最多的高校.13名教授荣获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奖人数居全国高校之首.近年来,先后有146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01人,讲座教授51人;实施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38人.47人获得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18人获教育部“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

清华百年,科技创新成果累累.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44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20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255项,已授权发明专利8484项,申请外国专利1558项.

此外国际合作日益加强,自1950年至今累计招收外国留学生18,000余名.

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从2004年起每年进行世界大学排名榜,是目前最权威的相关信息之一.共有13个指标,其中6项因素在排名时被重点考虑,分别是:大学的科研能力(占40%),雇主和公司对学生的满意度(占10%),学校师生比例(占20%),论文的被引用率(占20%),国际学生(占5%)和国际教职员工(占5%).清华在榜单中上升明显.2008年排名为56位,2009年排名第49位(2009年排名,北京大学列第52位,复旦大学列第103位,上海交通大学列第153位,中国科技大学列第154位,南京大学列第168位),清华是中国高校名列最高的,但是在世界大学排列榜上还没有进入顶尖行列.

梦想比百年远

在建校100周年时,“力争跻身世界一流”,是清华“三个九年,分三步走”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具体为:1994年―2002年第一个九年,调整结构,奠定基础,初步实现向综合性的研究性大学过渡;2003年―2011年第二个九年,重点突破,跨越发展,力争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2012年―2020年第三个九年,整体推进,全面提高,努力在总体上达到世界一流大学水平.在此基础上继续努力,到2050年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时,争取达到或接近世界著名一流大学的水平.

中国“导弹之父”、“航天之父”钱学森,曾经先后8次向看望他的温家宝总理发出沉重的提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2005年3月29日钱学森与身边工作人员对此问题作了系统谈话;跟随钱老26年之久的秘书兼学术助手、年近七旬的涂元季先生把存放在保险柜里好几年的谈话整理稿发表出来.按照钱老心目中的标准:“杰出人才要比一般的专家院士高出一截,叫‘科技帅才’.不仅要在国内某一领域位居前沿,而且要在全球科技领域让人一提到就竖起大拇指;不仅要具备拔尖的学术水平,还要有本事团结一大批人,统领一大批专家攻克重大的科技难关.”因此,杰出人才也称为拔尖创新人才.

回答“钱学森之问”是个系统工程.但就现在看,清华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学,许多方面已经具备了条件:

首先,“大师之谓也”.现在,清华已经凝聚了一批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其中也有国际顶尖的学术大师.第二,多年来,清华高考录取成绩一直在全国高考中保持领先;优秀的入学新生是清华培养出杰出人才的基础.第三,清华现有各类建制实验室157个,其中教学实验室57个,科研实验室92个,公共怎么写作实验室(中心)8个,构成了覆盖理、工、文、法、医、管理、艺术等学科的教学科研支撑体系,构建了覆盖布局合理、能较好地满足学科发展需要的教学科研互动的实验平台与基地体系.

一流教师,一流学生,满足需要的实验室,美丽的校园,宽敞雄伟的校舍,这一切说明在硬件方面具备了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必要兼充分之条件.然而,2011大学校长全球峰会已经指出:软件方面,在学术、科研、教学等方面还缺少紧盯世界一流的卓越追求,在跟踪世界尖端科学技术和最新思想潮流、借鉴发达国家优秀教育制度和经验等方面,还缺少全球化视野,在学术、科研、教学等方面还缺少宽阔的发展环境.

清华大学建设一流大学就是为回答“钱学森之问”,培养出杰出人才、拔尖创新人才.2009年,清华发布了《清华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本科教育教学工作,促进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若干意见》,在已有多类实验班的基础上,探索新时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以“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为载体,由著名教授领衔,实施个性化培养,数学班(首席教授丘成桐)、物理班(首席教授朱邦芬)、计算机班(首席教授姚期智)、钱学森力学班(首席教授郑泉水)、化学班(首席教授张希)和生命科学班(首席教授施一公)先后开设.大部分工科院系实施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作为清华校友,我们对此很有信心.

关于盛大校庆现场

4月24日上午,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克强等出席了大会,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大会由清华大学党委书记胡和平主持.清华大学教师代表、国家级教学名师、化学系教授李艳梅,清华大学学生代表、全国学联主席、汽车工程系博士研究生齐兴达也在大会上发言.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院士、美国耶鲁大学校长莱文先生分别代表国内大学和国外大学发言,对清华大学百年华诞表示祝贺.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领导,北京市和其他省市负责人,国内外知名学者代表,国内外著名大学校长代表,对清华大学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来宾代表,副校长叶铭泉率领的新竹清华大学代表团,清华大学校友代表和师生代表,共8000人参加庆祝大会.

两岸清华,一笔同书.从2001年开始,两校就开始互相交流学生,每年20名;2010年9月29日,两校校长在北京共同签署了《联合培养双硕士学位项目协议》,两校每年各推荐10名联合培养硕士生,在分别满足两校的硕士学位授予要求后,可获两校硕士学位.北京清华大学还招收了不少台湾学生攻读学位,目前在校的台湾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博士生120人.教师方面的交流更多.两校还共同设立了支持教师科研的联合研究经费,北京清华大学每年出资400万元人民币,新竹清华大学每年出资2000万新台币.

《南方周末》记者发自台北的“我们的学生对Formal的活动没有兴趣台湾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侧记”发表在2011年4月28日《南方周末》上.与北京人民大会堂相比,举行百年庆典的新竹清华大学大礼堂小多了,仅可容纳1400人.约20位最尊贵嘉宾被安排台上就坐.左边是政府官员,依次是台湾领导人马英九、新竹清华大学校长陈力俊、“行政院院长”吴敦义、“立法院院长”王金平、前“研究院院长”李远哲以及“政务委员”、“教育部长”等;右侧为校友代表,依次是校友会理事长、40值年校友代表、北京清华大学副校长程建平、杰出校友7人来自产业界、1人是纪录片导演.新竹清华大学主任秘书王茂骏说,“杰出校友”评价的标准主要是学术成果和产业贡献.

参加北京庆典的新竹清华大学副校长叶铭泉感受了一番被媒体追着跑的滋味,“大陆媒体非常重视啊!”但是叶铭泉说,“我们的学生对这种Formal(意的、正式的)的活动没有太大兴趣.”校友同样如此,“除非非常热情主动邀请,否则一般不见得会来.”学校主要倾向于邀请一些毕业10年、20年、30年、40年的“值年”校友――他们更乐意趁此机会聚一下.

2011年5月2日《北京青年报》上发表了熊丙奇“感受麻省理工150周年校庆”一文.“偌大校园中,没有一点庆祝气氛.而校庆活动的重头戏――MIT建校150周年展览,被放在他们的博物馆,一座低矮的楼里.这里没有彩旗、横幅,进门处,也不像国内大学那样,突出地显示学校培养出的领导人之类.总的感觉很低调,虽然从这所学校走出的诺贝尔奖获得者高达76位,比哈佛的40位还多.”“MIT校庆大会是在波士顿展览中心举行的,也没有任何‘气氛’,不见一条喜庆的横幅.等没有介绍出席这次会议的重要来宾.校长和教授们的发言,关注的是未来100年MIT的发展.”“真切感受到何为真正的大学.”

“高调”也好,“低调”也好,校庆,尤其是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从2010年4月开始的“百年校庆活动”持续到2011年7月,学校组织百场左右的学术活动,都是为了继承和发扬由大师非凡气质汇聚成的清华精神和清华传统,奋力发扬光大,谋划清华新百年的发展蓝图,促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努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责任编辑李彦敏

猜你想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