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政治的思维

点赞:4304 浏览:1636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今天我们所讲的,包含了人类几千年来的政治生活和实践总结,包含着它今天暴露的问题以及人们未来努力的方向

这个概念十分复杂,以至于到现在学界仍没有一个公认的、确切详实的概念.一般来说在最本原的意义上就是“多数人的统治”,但我们也都知道,“多数人的统治”在某些条件下,恰恰就会变成反的“多数人的暴政”.

今天我们所讲的,其实已经不再是这个词字面上的意思,它成了复合型的概念,这里面包含了人类几千年以来的政治生活和实践总结,包含着它今天暴露的问题以及人们未来努力的方向.

萨托利在《新论》中首先指出:“的概念注定会产生混乱和歧义”((美)乔万尼萨托利《新论》),萨托利努力厘清各种理论有关概念上的疏谬,然后在严密的逻辑分析基础上提出他对问题的有关思考.所以,对“是什么”真的很难轻易下一个结论,大多数时候我们说的可能是“表现为什么”.而关于中国的问题,我以为要建立几点思维.

培养政治的思维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政治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学术论文、在职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5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承认价值、真正追求的基本前提

的一个基本前提是:要把人当人.为什么几千年来人们都要追求?只有人才会努力地追求.如果把人不当人,那就不存在这个概念,也不存在的生活和实践.而事实上人却被常常作为实现某种目标的手段和工具,或者被曲解于特定的政治意义.我们百年共和、百年宪政,努力走到今天,之路之所以仍然艰难,问题就在于需要首先确立一个前提:先恢复人这个概念,充分地尊重人之为人的尊严与权利.中国何时把人真正当人对待、把社会作为主体了,何时真正实现这个问题才会具体地摆在我们面前,而不再仅仅是一个空泛的概念.没有人的生命权,没有人的这个权利,你去讲财产权、讲人的其他权利利益,这都谈不上.中国在专制统治的封建社会,容不得政治上的对立者存在,相互敌对的力量都不认可政治对手与自己都是“人”这个同类.而国内战争时期,阶级上的对立使国共两党也均不把对方视之为“人”.

我们讲的,其实有很多方面的含义,既有工具理性考量、又有价值理性追求.如果把它放在一个价值理性的角度上讲,所谓讲就是首先把人当一个人来对待,尊重每个个体的生命、生存、人之为人所应有的权利利益,先讲基本的人权,然后才能讲到所包含的人的政治权利.

作为人的政治权利是为了使人活得像个人.马克思曾经说过,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也就是他所认为的人类社会未来那比较美好、理想的社会――人才能真正进入了人之为人的历史,在这之前,都是人的史前期.

所以,我觉得今天讲,必须先讲人权,先讲人尊重人,人的基本权利的保障,没有生命权,财产对一个人来讲没有任何意义.为什么要言论权?就是要维护他的尊严,他思想的自由,这是人之为人的生命存在之最本质的东西.所以,制定国际人权公约,各国政府签约遵守,这是任何一个政权都应该做的.

从革命战争年代起,我们党就一直在追求政治,我国政府前些年也签了人权公约.不过我们仍然要清醒地看到,很多社会问题所反映出的矛盾和问题就是说明“没把人当人”.

摆脱意识形态束缚

问题并不是简单的在意识形态的范畴当中去讲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无产阶级、资产阶级等等此类.如果要讲的话,我觉得人类追求社会政治生活的文明,从野蛮、蒙昧状态到走向文明进步,可以把它分成古典的理论与实践,近代社会的理论与实践,以及现当代社会的理论与实践.说到底就是在讲,如何使活在这个地球上的所有人都能够活下去,而且都能活得好.

至于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等词,是对19、20世纪社会阶级结构与社会状态中政治实践的反映和指称,随着社会科技与生产力进步而带来的阶级阶层结构的深刻变化,仍然在阶级对抗和绝对对立的政治排斥意义上去理解和把握问题,已经显示出明显的历史局限性了.

我们需要走出把问题意识形态化的窠臼,这样才能真正地打开我们的思想空间,去汲取世界各国人民在实践中所获得的经验和教训,以作前车之鉴,使我们在发展政治中更有理性、少走弯路.

全面认识和把握理论与实践

政治的实践进步与理论发展是人类在政治生活中充满创造力的探索过程.从人类思想史上可以看到,很多理论的产生都不是学者坐在房间里想出来的东西,而是人类在政治生活中、在处理问题的实践当中总结出来的.

政治本身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进步的过程.从古典“直接理论”到“代议制”的精英理论、罗伯特达尔的“多头理论”、“参与理论”到“协商理论”,以及后来又出现的“包容性理论等”,所有这些理论的流派都是这样,产生于人们推进的过程中而又影响着人们的实践.

把的理论和实践放在这个角度上看,我们就可以看到人类自身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组织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从这个角度讲,有很多东西我们可以撇下阶级性,撇下政治对立的意识去认识和把握政治中存在的客观规律,承认政治的规律具有普遍性.

在承认和尊重规律的前提下去吸收和研究别国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同时我们努力探索在中国的国情下,如何去脚踏实地地走出一条和平推进进程的路.

说到底,可以理解成人们为活得有尊严,为促进人的自由及全面发展而逐渐探索形成的社会公众控制公共权力、和平管理社会矛盾冲突的制度系统.所以,政治包括选举、参与、决策、管理、监督等等.我们不需要也不应该只讲选举,或者回避选举只讲协商.

但是,在政治建设中无论强调哪一方面,有一条无可回避,这就是权力是谁的.前几个月在一次讲话中,明确提出“权为民所赋”,这完善了现代政治意义上的权力观.

选举是不可避免的.当然到实际中就有一个怎么进行选举的问题.从实际情况看,一下子全国铺开直接选举,并不现实.但是,选举是可以从基层逐渐向上推进的,在村、乡镇(街道)、县(区)可以搞直接选举,到了市以上可能搞间接选举更现实,更好操作.


保证实践中政治的健康生长

在借用西方学者们的理论观点讨论中国的实践如何推进时,千万不能忽略了他们谈论理论时所置身的话语环境以及理论流派的真正内涵.望文生义地把人家的概念拿过来用,往往会弄错.所以要搞清楚,人家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个问题、人家的含义是什么、真实的问题是什么,我们怎么去吸收和借鉴.

比如,有些人为了回避选举问题,就把我们国内的“政治协商”等同于欧美学者提出的“协商”,并且提出我们的协商比他们的更成熟,企望以政治协商取代选举.这不免太牵强附会了.

西方学者提出的协商理论,其前提建立在定期选举、明确法制性权力委托授受关系基础之上,是为了解决文化多元主义、高度复杂性和不平等情况下社会公众参与公共决策并进行有效的理性对话的问题.

协商理论突出的价值指向是:要通过制度的开放性和性,保障公民就公共决策进行自由而开放的对话,以产生公共理性和合作性共识的条件,并使某些处于权利弱势地位的群体成员,其权利得到公平对待.为此,协商理论强调协商机制的多样性,该理论特别指出:“如果只有一种协商机制输入的话,权力关系就会变得僵化无比,使那些有效运用它的人可能更加变本加厉地运用它.”(詹姆士博曼)

我们在谈论理论时,必须要坚持学术上的严谨性.这会促进中国社会政治的健康发展,防止把非当作.

萨托利说:“错误的观导致的错误.”我们重温并仔细斟酌这样的观点,也许对有效而真实地推进中国的政治建设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