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都江堰

点赞:4079 浏览:1584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位于北纬30度的都江堰市,创造了两个人类文明的奇迹,一个是灌溉千里的都江堰雄踞江源,一个是道行天下的青城山拔地而起.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而都江堰恰恰集合了二者,拥有灵秀的山与圣洁的水.这个目前世界上年代最久、惟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大型古代水利工程,至今仍发挥着泄洪、排沙、控制水量的作用.

位于北纬30度的都江堰市,创造了两个人类文明的奇迹,一个是灌溉千里的都江堰雄踞江源,一个是道行天下的青城山拔地而起.都江堰,因水而灵动;青城山,因山而深邃.千古奔涌的都江堰水文化,源远流长的青城山道教文化,使都江堰市拥有两处世界遗产.

千古一父子

关于都江堰的建造时间,古今历史上虽有许多争论,但大多数学者一般认为是在公元前256年.

那一年,李冰任蜀郡守.那时,旱涝是四川最大的困扰.在李冰看来,既然自己当了郡守,就必须完成“守”的职责,成为一个水利学家.于是他赶到玉垒山看水势,看到江水一浪高过一浪,虎头岩伸到江心,水转向南流.南路涨洪水,淹死人畜;东边平坝上,却缺水灌田.

李冰听一个老者说,只要在河心筑一道分水堤,把江流分成两股,南边的洪水就不会那么凶.再凿开玉垒山的尾部,开条新河通成都.到那时,不但能灌田,就是筑城造桥急需的物料――竹子,也可以随水漂下去,一直漂到成都,化水害为水利.于是,李冰开始叫人绘制水系图谱,虽然他没有学过水利,但肩上的使命就是最好的学校,他苦心钻研了几年,总结出治水的三字经“深淘滩,低作堰”、八字真言“遇弯截角,逢正抽心”,这一理论直到20世纪仍被水利工程界的人们奉为圭臬.以此而言,李冰对于水利方面的建树,足以称为那个时代的先锋.

余秋雨先生喟叹都江堰的卓越与非凡,他拿长城与都江堰作比,说:“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有了它,才有诸葛亮、刘备的雄才大略,才有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说得近一点,有了它,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才有一个比较安定的后方.它的水流不像万里长城那样突兀在外,而是细细浸润、节节延伸,延伸的距离并不比长城短.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决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一查履历,长城还只是它的后辈,它就是都江堰.”

秦始皇用雄壮、蛮吓、残忍的态度下令修筑长城;李冰用智慧、仁慈、透明的方法指导治水筑堰.任何事的开始都注定了它的未来趋势.长城半是防御半是排场,世代修葺,不离初衷.直到今日,长城还常常成为排场.都江堰从开始就清朗可鉴,它日后的延续也就出奇的卓尔不群.李冰命令自己的儿子做3个石人,在江中测量水位.他逝世400年之后,也许3个石人已经损缺,汉代水官重新造了3个3米高的“石人”测量水位.这位汉代水官懂得李冰的心意,惟有那里才是李冰最合适的岗位.

1970年石像出土时,有一尊头部残缺过半,但手上有长锸紧握着.人们说这是李冰的儿子,但我更愿意相信那是李冰.“没淤泥而蔼然含笑,断颈项而长锸在握”.只要都江堰不垮,李冰的精神就一直存在,李冰后代繁衍不息,轰鸣的江水是他至圣至善的遗言.

两千余年前,李冰父子修都江堰,凿玉垒山,岷江水从玉垒山中穿行,被截断的山丘成为江中孤岛,唤作离堆.

离堆前的江口处渐渐形成了一座城市.城市以离堆为中心呈扇形分布.无论是草庐泥舍,还是后来的高楼广厦,都像跪拜的臣子,面向离堆,臣服于征服自然的奇迹.千年以后,这座城市叫做都江堰.

一堰成天府

都江堰有五条江穿城而过,大大小小300余条沟渠纵横遍布在都江堰市内,并由此延伸到整个成都平原.它为成都平原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成都平原的繁荣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而成都平原经济的发展,又要求都江堰有更大的发展,二者相互关联、相互促进.

《史记河渠书》里说李冰修建都江堰的目标是防洪、行舟(漂木)、灌溉,灌溉并未列在首位.《水经注江水》引东汉应劭著《风俗通》里说:“秦昭王使李冰为蜀守,开成都两江,灌田万顷.”《水经注》里又说,诸葛亮那时已认识到都江堰是农业的根本,蜀汉的依靠.不仅派堰官、兵丁护之,还开凿了红安河,扩大灌溉面积.

到宋代,关于李冰兴修水利的提法更为明晰,宋徽宗于大观二年(1108年)七月下诏指出:“李冰为蜀守凿离堆,遂捍水以溉民田.”即李冰凿离堆,拦水灌田.赵忭的《成都古今集记》中说:“灌溉川西南十数州稻田.”

清雍正十一年(1730年)时任四川巡抚的宪德,对都江堰灌溉田亩进行了清丈,向朝廷送《都江堰酌派夫价疏》奏折,当时,灌溉灌、郫、崇、温江、新繁、新都、金堂、成都、华阳九县田76.53万亩(折合今5.1万公顷).光绪年间恢复发展到14个县.1943年统计灌溉面积为17.7万公顷.1955年灌溉面积为18.8万公顷.

不难看出,历史上记录都江堰的灌溉功能逐步提升到了首位,从始建到解放初,灌溉面积翻了四倍,水能也有一定的利用.

新中国成立后,都江堰开发的深度与广度有巨大飞跃.首先,开发目标已拓宽为灌溉、城市工业生活用水、水力发电、漂木、水产、旅游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工程.灌溉面积已达66.7万公顷以上,比解放初期又翻了四倍,受益范围达36个县;其次,都江堰已由一个历时2000多年的单纯自流引水工程演变成为一个蓄、引、提相结合的系统工程;第三,解放后建设规模之宏大,是历史上无法比拟的,灌区向东南西北延伸,从平原向丘陵山区扩展,穿山越岭,筑堰建闸,建筑物以数万计,干渠长近2500公里,构成了较为完整的基础设施.

永远的都江堰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水利工程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自考毕业论文、本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1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问道青城山

在李冰建堰400年后,也就是公元143年,东汉道士张陵千里奔波之后来到都江堰,在青城山修身养性,结庐传道,创建了影响中国政治与文化近1800年的道教.从此,青城山与都江堰便成为烙在世界文明史上的“中国符号”.

青城山位于都江堰市西南12公里处.坐在来往于市区和青城山之间的长途车上,时常可见“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的字牌.这是都江堰人的骄傲所在,“拜水”是城市的精神寄托,“问道”则为城市的文化底蕴.

青城山也称“赵公山”,是我国传统文化中财神赵公明的故乡,金鞭岩景点相传就是财神隐藏金鞭的所在地,因此自古就有到青城山拜财神的讲究.作为“天师祖庭”、“神仙都会”的青城山,神话给了青城山生命,道教给了青城山尊荣.千年来,道教文化熏染下的青城山,形成众多的祈福节庆――从大年除夕夜开始,上新年第一柱香,到正月初五的“接财神”,再到二月十五为庆祝道教鼻祖老子的诞辰,再到八月的道教文化节.


我们在巴蜀的民俗风情中很容易找到道文化的影子,这些均源自青城山这座道教名山的影响.所以说道文化与水文化基本构成了整个巴蜀文化的框架,并渗透在四川人的生活当中.

地震摧不垮

背靠清幽静远的青城山,拥抱惠泽天府的一江清流,都江堰不知令多少人神往.后,都江堰市受损严重,城区超过50%的建筑需重建.让都江堰人欣慰的是,除却鱼嘴处遍布裂痕外,古老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并未受损.

远处隐隐青山的轮廓还显示着往日的神秘,江水依旧日夜不息地流淌,庆幸这座古老城市抗击自然的精神风骨犹然,为设计重建方案而进行的调查已展开,人们正在为美丽的明天而努力.这座以征服自然为骄傲的城市,正在将骄傲延续.

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说:“都江堰的文化核心应该是敬畏与感恩,都江堰水利工程是蕴涵了民族智慧的伟大作品,对此我们应该敬畏;都江堰的伟大之处更在于它千年不变地灌溉着整个成都平原,使其成为天府之国,对此我们应该感恩.”

热门大全

猜你想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