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晚年著作的政治建设思想其当代价值

点赞:19250 浏览:8392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1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我们怎样改组工农检查院》和《宁肯少些,但要好些》是列宁在病床上口授的两篇重要文稿,主要谈的是改组工农检查院的问题.在论述这一问题时,列宁对苏俄的政治建设进行了思考,完善并发展了他的政治建设思想.

消灭“旧作风”与处理“新问题”:苏俄政治体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所谓“旧作风”是指官僚主义作风.在列宁看来.党和国家机关出现官僚主义作风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从政治层面看,由于多数国家机关是从沙皇俄国专制体制中直接继承而来,再加上普遍缺乏具备现代管理素养的人才,无产阶级政权不得不继续录用旧体制中的管理者.这些旧制度的官员和管理者进入苏维埃国家机关和党的机关后,将官僚主义习气也带入新生的无产阶级政权中;从社会经济层面看,当时苏俄的社会经济成分以小农经济为主,小生产的涣散性和萎靡状态是官僚主义复活的根源.正如列宁所说.官僚主义作风是小生产者的政治上层建筑.

所谓“新问题”是指苏维埃的政治体制中存在着权力过度集中的现象.权力过度集中会给苏维埃政权带来两个隐患:一是如果委员中的某一个人掌握了至高无上的权力,他能否合理有效地使用这一权力便成为问题,而列宁对于这一点没有把握;二是由于权力过度集中在少数委员手中,如果委员之间发生意见分歧,那么极易导致最高领导集体的分裂.在列宁看来,随着苏维埃无产阶级政权逐渐成熟,帝国主义通过武装斗争的方式扼杀苏维埃无产阶级政权已经不可能.但是,如果政权中的最高领导集体出现分裂则会给帝国主义带来可乘之机.

列宁认为,要解决苏俄政治体制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必须对现有的政治制度进行改变,要对党和国家机关进行改革.正是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探索,列宁晚年的政治建设思想逐渐形成起来.

学习、参与、监督和改革:列宁晚年政治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

列宁认为加强学习是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在这里,学习有着十分具体的指向,即人必须学会做经济工作.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了终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决定.新经济政策不仅对于恢复苏俄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巩固工农联盟有着积极作用.新经济政策的核心是粮食政策,粮食税制使农民有了自己的余粮,并且可以自由出卖自己的余粮.农民用手中的余粮换取工业产品、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这样一来,本已趋于破裂的工农联盟通过工业和农业之间的产品交换重新巩固起来.工农联盟是无产阶级的基础,新经济政策实施以后,工人和农民的联系更加紧密,工农联盟得到巩固.新经济政策的政治意义也由此体现出来.列宁认为,实施新经济政策意味着商品货币关系和自由贸易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因而必须将自由贸易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轨道上来.经济政策的这种转变对执政党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前,执政党和国家机关在高度集中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下直接参与到经济活动中,由国家机关统筹产品的生产和分配.宴施新经济政策以后,社会经济运营主要通过租让制、租赁制、合作制等国家资本主义形式来主导,而执政党和国家机关主要承担监督和管理的工作,是社会建设的领导者.在新的任务面前,执政党和国家机关必须和国内外资本家打交道,同他们做生意,而这对于无产阶级政党来说是全新的工作.因此,列宁强调人必须加强学习,要向国外资本家学习如何经商,学习怎样做好经济工作.正如列宁所说:“无产阶级国家必须成为一个谨慎、勤勉、能干的‘业主’,成为精明的批发商”.

列宁晚年著作的政治建设思想其当代价值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政治建设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论文、硕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2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列宁晚年政治建设的另一重要内容是要加强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加强全体人民的政治参与对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作用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列宁认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应该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生机勃勃的创造力,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之一.然而,旧体制遗留的官僚主义作风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官员们刚愎自用和拖延的作风使一切有意义的事业都耽误了.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消灭党和国家机关中的官僚主义作风,需要将具有现代管理素质的人才吸收到党和国家机关来.这是列宁晚年期间对国家机关进行改革时的一条重要措施;另一方面,列宁希望在苏俄建立起高度的政治体制,这是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最高目标.社会主义的实质是广大人民群众自己创造、自己建造、自己规定国家制度,并运用这种国家制度决定自己的事务.因此,社会主义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为前提.然而,无论是吸纳高素质人才到党和国家机关,还是加强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都以全体人民文化素养的普遍提升为前提.当时的苏俄是文化极为落后的国家,绝大多数人处于文盲和半文盲状态.正如列宁所说,文盲是处于政治之外的.文化落后的状况严重地阻碍了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影响了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所以,列宁特别重视文化建设工作,尤其是对农民的初级文化教育工作.只有全体人民的文化素养普遍提升,社会主义制度才能真正建立起来.

加强对党的最高权力的监督是列宁晚年政治建设思想的重点之所在.列宁在晚年期间提出了对苏俄政治体制做一系列变动的建议,其目的是要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权力监督和权力制约机制,反映了列宁用权力制约权力的思想.当时苏俄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党的代表大会.然而在现实中,委员会逐渐表现出成为党的最高权力机关的趋势.这就带来两个隐患:一是委员会的某一个人“掌握了无限的权力”,如果“他不能永远十分谨慎地使用这一权力”将会对党的事业造成危害;二是委员会中一小部分人的意见冲突会影响党内的团结和稳定,甚至导致党的分裂.列宁看到了这些问题的严重性,并在晚年提出对“我们现有政治制度做一系列变动”的建议.列宁认为,加强党的监察委员会建设是十分必要的.他建议从工人和农民中选出75~100名新的监察委员,扩大监察委员会的规模并提高它的地位,使之成为与委员会平行的机构,行使监督的权力.监察委员要出席政治局会议,监督政治局的决策并有权提出质询,督促各项事务严格遵照规定等.列宁希望通过这种改变使监察委员会和委员会一道走上“党的最高代表会议的道路”,其实质是通过权力来监督权力的思想. 列宁希望通过改革的方式来解决当时苏俄政治体制存在的问题.但是,改革不是盲目的,特别是在几乎全部国家机关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旧事物的残余的情况下,改革国家机关必须有针对性.列宁认为,改革国家机关的焦点应该集中在改组工农检查院.因为,工农检查院是苏维埃国家检查机关,其主要任务是监督各国家机关和经济管理机关的活动,监督各社会团体的活动,监察苏维埃政府法令和决议的执行情况.如果工农检查院能够完全行使其职能就可以遏制官僚主义和拖拉作风.另外,列宁希望将工农检查院和监察委员会结合起来,这样可以提升工农检查院的地位,它们一道成为党的最高权力机关,并行使对委员会的监督权.列宁改组工农检查院的措施包括:吸纳优秀人才并充实到工农检查院中;将工农检查院与监察委员会合并,使之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组成部分.这样一来,工农检查院的效率提高了.地位提升了,职权扩大了,可以有效地将国家最高行政机关的各项工作纳入到自己的监督范围之内.


启示:社会主义国家都要解决好政治建设问题

列宁晚年政治建设思想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主要着眼于巩固国家政权、增强党的执政能力、防止党内分裂、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克服官僚主义作风、提高国家机关效能等方面.这些探索与实践是初步的、带有尝试性,并且在特定历史时期和客观条件的制约下,大多难以实现.但是这些思想是极为重要的,对于中国的政治建设有启示意义.

第一,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是具有整体性的系统工程.政治建设不仅包括执政党和国家政权建设,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都具深刻的政治意义.同样,政治建设的好坏对于社会主义各项事业也会产生影响.列宁晚年政治建设的思想反映了他对这一问题的深刻洞见.他看到实施新经济政策对于巩固工农联盟的重大意义,看到文化建设对于增强人民群众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作用.这种建设思路是值得我们充分借鉴的.实际上,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党的十八大报告更是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的五位一体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无论是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还是强调无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实际是强调发展要有协凋性、均衡性.要使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能够相互适应、相互促进.这些思想都反映出从整体性去把握社会主义建设的思路.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必须注重执政党和国家政权建设,通过政治建设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同时也要注重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发挥它们对政治建设的积极促进作用.只有将各项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

第二,列宁晚年政治建设思想中关于用权力制约权力的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极大的价值.因为,如何对权力进行有效监督是具有世界性和历史性的课题,社会主义国家更需要对这一问题作出合理解答.为了对高度集中的权力实行有效监督,列宁的思路是充分发挥监察委员会的作用,提高它的地位,使之与委员会一道成为党的最高权力机关.如今,中国执政党建设和中国国家政权建设面临的内外环境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与列宁时期不可同日而语.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苏俄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相似性,都是生产力水平不高,尤其是在政治建设任务依然很艰巨的情况下进行的.列宁在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在今天的中国以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的程度表现出来.例如,如何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如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如何建立行之有效的权力监督和权力制约机制,如何提高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度,等等.这些问题日益受到中国人的重视.要这些问题就不能忽视列宁晚年的政洽建设思想,而是应该将其作为中国政治建设的重要思想资源.

第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进程中,我们应该汲取苏俄政治建设的正反两方面经验,特别是苏联最终解体的深刻历史教训值得我们反思.曾经指出,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苏联模式之所以最后走向僵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列宁逝世以后,他的政治建设思想没有继续得到贯彻,政治体制改革的思路遭到放弃.1934年联共(布)十七大规定监察委员会不再具有监督党委会的职能,苏联也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这种有悖于列宁初衷的政治体制成为苏共垮台、苏联改弦易帜的一个重要原因.今天,我们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前进中的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要加强社会主义建设,完善制度.因为,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则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离开了改革,社会主义事业将会停滞,离开了就离开了社会主义道路.随着人们政治参与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人民群众对中国政治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中国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也要充分考虑到人民群众的意志和意愿,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创造作用.这些是我们从列宁晚年政治建设思想中应该获得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