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课二元制团队化管理模式探析

点赞:29450 浏览:13410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管理模式是“一元制个人化”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存在着管理功能的单一性、管理方式的行政性、管理运行的静态性、管理体系的封闭性和管理对象的个人性等弊端,阻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体发展.建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的功能多样化、课程整体性和教师队伍多元化相适合的“二元制团队化”管理模式,有利于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的优越性,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关 键 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管理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0-0196-03

随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的全面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材建设、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的研究与改革、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等各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但在管理模式上却没有明显变化,滞后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体发展,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优越性的充分发挥,因此,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管理模式方面的改革非常必要.

一、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管理模式及其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先后进行了三次重大改革,每一次改革之后,无论课程设置、教材建设,还是组织机构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不断得到完善.但在管理上却一直沿袭传统的管理模式,始终没有太大改变.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行的是“一元制个人化”管理模式,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组织机构按照自身的功能定位,以其开设的各门课程为依托,设置若干课程教研室,根据各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将所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分别编入不同的课程教研室,再以教研室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基本单位,组织各个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以单一的教学管理为基本功能,以教研室领导下的教师个人的、孤立性的教学活动为基本方式,它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管理功能的单一性.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功能定位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没有独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等任务,由此决定了教研室在功能上基本是单一的教学管理.虽然教师事实上也进行科研活动,但并没有统一的、硬性的任务和要求,是从属于教学的,是出于教师个人的兴趣和自身发展需要而进行的,属于教师个人自己的事情,不需要由教研室进行统一的组织管理,教研室的职责仅在于保证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

第二,管理方式的行政性.传统管理模式就其根本来说是一种行政化管理模式.它以对教师的人事管理为着眼点,通过对教师本身的直接管理来间接管理教师的教学工作.教研室以行政命令的方式给教师下达教学任务,以确保教研室的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师不能自主选课,具有强烈的指令性管理色彩.

第三,管理运行的静态性.传统管理模式下,每个教师固定在某一个教研室中,未经批准不能随意改变自己与教研室的隶属关系,不能在不同教研室之间自由流动,只能在本教研室的组织领导下固定地从事本教研室课程的教学工作.

第四,管理范围的封闭性.传统管理模式的视野是内向的,即它只强调本教研室的自我管理,只关注本教研室内的教师和课程,对其他教研室的教师和课程则漠不关心,也不关注其他课程的教学状况,不重视不同教研室的教师和课程之间的协调与合作,缺乏教研室之间的外部联系.对本教研室外的其他从事本课程教学的教师也没有纳入其管理范围.

第五,管理对象的个人性.传统管理模式下,管理的对象是单个的教师,仅从教师个人来看,教研室对教师的管理是严密的,教研室能够对每个教师实行严格的垂直联系和控制;但从整体的角度来看,教研室对教师的管理却是离散的,即教师的教学活动基本上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是各自为政的,相互之间缺乏有组织的合作与联系,难以发挥整体效应.

二、新课程方案的实施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管理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传统的“一元制个人化”管理模式作为高校长期实行的一种思想政治理论课管理模式,具有结构简单、实施方便、运行稳定等优点.但随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新方案实施以后,面对新变化和新情况,传统管理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新方案的要求,暴露出明显的弊端.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管理模式,成为进一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必然选择.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功能的客观需要

随着新方案的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发生了重大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组织机构不再是单纯的教学管理机构,而是具有课程教学、理论研究、教师队伍和学科建设等多种功能.与此相适应,“各高等学校应当建立独立的、直属学校领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二级机构.该机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机构,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的依托单位.其职责是:统一管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负责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社会怎么写作和相关管理工作;负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教学科研梯队建设等工作.”[1]

在新方案中,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复杂化、多样化了.功能单一的传统管理模式难以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多重功能,无法统合教学与科研、学科建设工作,容易导致“一手软一手硬”,不利于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的发展.另一方面,随着课程教学和学科建设、教学和科研之间由主从关系转变为并行关系,课程体系与学科体系彼此分立却又相互联系,每个教师都面临双重任务,需一身二职.由于新的课程体系包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四门必修课,而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点则包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等六个二级学科,但四门必修课程和六个二级学科之间又不是完全的一一对应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仍然采用传统的单一的、线性的传统管理模式,就会造成同一门课程的教研室的教师,并不一定同在一个二级学科中,而同一个二级学科中的教师也不一定同在一个教研室中的乱局,导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无序状态.因此,只有建立与新方案相适应的新的管理模式,才能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最大潜能,保障课程教学、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的有序开展. (二)适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整体性的必然要求

新方案实施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过多种不同的名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其包含的各门课程在内容上学科结构单一,彼此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关系,相关性不强,不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课程之间和课程内部对教师教学的协作要求不高.因而传统管理模式的封闭性、静态性和个人性的弊端没有明显暴露出来.

在新方案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及体系和它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关系都呈现出显著的整体性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各门课程自身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要阐释的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认识各方面的客观规律,阐释的是对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客观规律,它不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或政治经济学,或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哪一个部分可以独立解决的,需要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来解决,其内容是包含三个组成部分的有机整体.“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要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重大理论成果进行阐明,而这些重大理论成果反映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不同历史时期的革命斗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内容和规律,它也具有整体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传播,涉及历史与政治、国家与民族、阶级与政党、革命与建设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同样具有整体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强调的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解决大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在内容上包含哲学、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内容,也必然具有整体性.

第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整体性.新方案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四门课程虽然相对独立,但并不是互不相干的,而是具有严密的内在逻辑关系和整体功能的有机统一的整体.新课程体系内容的建构,是基于其内在逻辑路线,即从基本原理到基本原理发展,再到基本原理运用的思路生成的,是特点鲜明、结构严谨的整体性课程体系[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其他三门课程的理论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继承与创新,而这种理论上的创新又来源于“中国近现代史”的革命与建设实践;中国领导的革命与建设实践又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则在“中国近现代史”的革命与建设实践中得到运用和发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育则是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全部逻辑的落脚点.“总的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四门课程体系,以它们在理论原理、理论发展和理论运用的统一上,以它们在理论、历史与现实的统一上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3]

第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课程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构成一个整体.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课程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属的六个二级学科存在着紧密的联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所属的六个二级学科的建设,为丰富和充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提供了理论的和思想的材料,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打下了研究性基础.而思想政治理论课也以其合理的课程设置、科学的教学体系和丰富的教学实践推动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课程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相互交融构成一个整体.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体性要求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无论是同一课程内部,还是不同课程之间,还是课程与学科之间都要保持联系与合作,充分发挥集体智慧,而这是传统的管理模式所不能容纳的,需要超越每个教师的教学科研活动各自为政的局限,打破各门课程分离教学的界限,按照课程内部和课程之间的严密逻辑关系、课程和学科的相融关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的管理模式,强化相互间的协同合作,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体发展.

(三)应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新变化的客观需要

伴随着新课程方案的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也发生了新的变化,改变了以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专门化、单一性、静态性的状况,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首先,师资来源多元化.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的规定,高等学校要拓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源渠道,专任思想政治工作干部和辅导员有条件的可承担一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吸引和鼓励相关专业课的教师承担一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要聘请理论研究单位和实际工作部门的专家学者和领导干部开设专题讲座,有条件的高等学校要建立校际之间教授互聘、优势互补的教学协作机制,要注意发挥离退休的哲学社会科学著名专家学者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的作用,鼓励党政领导干部给大学生作形势政策报告[4].随着这些要求的逐步落实,师资来源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其次,师资结构复杂化.新课程方案实施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来源渠道拓宽了,教师队伍中人员身份多样化,他们学科背景不同,知识结构差异较大,有自己特殊的研究领域或学科偏好,在思想政治教育上或长于理论水平、或长于学术研究、或长于实践经验,教师队伍结构复杂了.

再次,师资队伍的动态化.由于师资队伍规模扩大,非专职人员大量增加,他们来源于不同的工作部门,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对于他们个人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只是一项临时性的或者从属于自己的本职工作之外的事情.他们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有很大的随意性,这种随意性会带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数量在不同时间、不同课程上的动,造成师资队伍的不确定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新变化,使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如何使教师的素质结构与任教课程的要求达到最大限度的一致性匹配、将非专任教师的教学活动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管理中、教师教学科研的跨课程、跨学科、跨部门合作等问题,需要建立能涵盖全体教师的、开放性的、能够促进相互协作的管理模式. 三、建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二元制团队化管理模式的思考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二元制团队式管理模式的内涵与设计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二元制团队化”管理模式是相对于传统的“一元制个人化”管理模式而言的.所谓“二元制”,就是将新课程方案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教学与理论研究、学科建设两大功能,依据其并列平行关系,通过两条线分开组织管理.所谓团队化,就是教学和学科研究管理的对象不再是单个教师个人,而是多个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与学科团队.具体地说,就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管理机构(当前多数高校使用“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机构名称)下设教学管理和学科建设两个办公室,分别承担理论教学与学科、科研管理工作.将所有教师按照优势互补、自愿组合的原则,依据课程和二级学科,组成若干课程教学团队和学科建设团队,分别置于教学管理办公室和学科建设办公室的管理之下.每个教师既是一个课程教学团队的成员又是一个学科建设团队的成员.两个办公室分别组织相关团队开展教学科研活动,从而不仅使理论教学与理论研究、学科建设两项工作并行不悖;又能使每个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活动都处于一个团队集体中,整合众人所长,发挥团体优势,创造协同效应.

(二)二元制团队化管理模式的特点

与传统的“一元制个人化”的教研室管理模式相比较,二元制团队化管理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管理的专业性.传统的“一元制个人化”的教研室管理模式的着眼点在管人,通过对人的直接管理进而间接管理教师的业务活动.“二元制团队化”的管理模式的着眼点在管理教师的教学科研活动,通过对教师的业务活动的直接管理进而间接管理教师队伍,建设教师队伍.因此,“二元制团队化”的管理模式更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定位,具有更强的专业性.

第二,管理的开放性.传统的“一元制个人化”的教研室管理模式下,每个教研室是封闭的,其所属教师是固定的,教师与教研室的隶属关系不能随意改变.“二元制团队化”的管理模式下的课程教学团队虽然也是依课程建立,但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开放性的,除了团队的负责人是不变的,其他教师可以在每学期结束后改变自己隶属的团队,在不同的团队之间流动;同时也将非专任教师纳入团队管理中,具有明显的流动性,更能适应新方案带来的教师来源、结构的复杂化,以及灵活应对某个学期某一门课程轮空的新情况.

第三,管理的团队性.传统的“一元制个人化”教研室管理模式下,管理面向的是单个的教师个人,教师的自主性不够,教师的优势特长得不到充分发挥.“二元制团队化”管理模式下,管理面向的是一个个由多个教师组成的团队,个人之间通过团队内部机制维持密切的联系,能够互相取长补短,更强调整体协同.

第四,管理的协作性.传统的“一元制个人化”的教研室管理模式下,教师的教学科研活动是各自孤立地开展的.“二元制团队化”的管理模式下,教师的教学科研活动通过相互协作来进行.如同一个教学团队集体备课,共享成果;或者分专题授课,分工协作.不同课程的教学团队共同商定教学计划,互通教学班级信息,协商处理重复的内容,教学中相互援引支持等.同一个学科团队共同申报课题,开展学术活动.

“二元制团队化”管理模式的建立,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对理论教学与学科、科研的管理建设都得到强化.由于每个教师都同时属于一个教学团队和学科团队,使理论教学与学科、科研的管理具有了相互联系的纽带,有利于课程教学与学科建设相互兼容、相互促进,避免教学科研条块分割,互不关联.同时,使所有教师优势互补,最大限度地发挥了集体的智慧,形成整体效应,有利于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水平的全面提高.

思想政治理课二元制团队化管理模式探析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思想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电大论文、专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4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