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新闻报道“三贴近”

点赞:30988 浏览:14434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内容摘 要 】新闻的核心关注点是人,新闻因人而生动,离真相越近,对社会的作用就越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新闻工作者要深入群众.把握好“三贴近”的原则.

【关 键 词】新闻报道 三贴近 精神 表现 原则

一、“三贴近”的精神内核

新闻报道“三贴近”原则是新时期新闻改革的重要指导原则,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关怀.新闻报道的重心关注点是人,“以人为本”是这一原则的的精神内核.按照“三贴近”原则要求,新闻报道要走群众路线,扎根群众,了解群众;想群众所想,播群众想说,使新闻报道工作深入人心.在工作方式上以群众为中心,从新闻报道的内容到播报形式都以群众能够接受为准绳,从实际出发,关注现实生活,多报道群众身边的事,使新闻报道贴近生活、融入生活.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群众为本,以群众的现实生活为本,要贴近最底层群众的生活实际,关心群众、帮助群众,在为人民怎么写作的同时,要做好人的思想工作,在新闻报道中要说实话,鼓实劲,求实效,作为合格的新闻工作者,新闻报道工作不能脱离群众.“三贴近”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对人的关怀.


“三贴近”原则中,贴近生活和实际,就是要求新时期的新闻宣传战线的广大工作者要放下身架,立足社会生活实际,在具体工作中深入到现实生活中去,真正了解社会生活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在新闻报道中反映客观现实,把握社会主流,引领舆论导向,解决现实社会具体矛盾,使新闻报道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怎么写作人民群众.广大新闻工作者要始终把工作焦点放在实际社会生活中,关心群众生活中的细微变化,聚焦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场景,立足社会现实生活、挖掘生动新闻素材、汲取新鲜养分,展望社会发展方向,号召社会大众同心同德,奋发图强,为创造更加美好的新生活而创建繁荣稳定的社会环境.在新闻报道中要富有人情味,充满生活色彩、充满生活气息.

贴近生活,就是以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作为新闻报道的源泉,关怀人民群众的生活,忠实地反映社会现实.新闻工作者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就会使新闻报道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会长久.只有扎根现实,用鲜活的事实报道反应社会生活的真实现状,用真知灼见剖析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新闻事业之树才能常青.在新闻报道中不能本末倒置,用抽象的概念裁剪生活,用主观的想象代替生活.新闻工作者要主动贴近生活,就要在复杂的社会万象中抓住生活本质,切实解决群众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不能停留在社会表象和简单的说教上,搞形式主义;新时期的社会生活节奏变化快,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要紧跟时代潮流,追踪社会焦点,及时捕捉社会生活变化的新信息,充分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新需求.新闻报道要把着眼点放在人民群众之间,报导群众身边的新鲜事.多联系群众身边的事例,多反映群众的切身感受,多运用群众熟悉的语言,多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使新闻报道更具传播效力、更深入人心.

二、人文关怀的主要表现

1.关注生命和生存

以人文本首先体现在对生命的关心关爱上.对于人类来说,生命和生存是最基本的状态.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首先体现在对于生命的关爱和对民生的忧患上.最近几年,我国新闻媒体在这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对个人命运的关注和对人的生存权利的报道中,经常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例如那些报道在灾难中不畏艰险,关爱生命,传播大爱的主流社会价值观,本质上都是在人文关怀的精神驱动下完成的,对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起到了很好的涤荡效果.新时代的新闻媒体应当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对和谐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人与社会,进行了深度的思索和挖掘,传递对生命的关爱,表达出强烈的人文关怀.因其对人的殷殷关怀和深切忧虑,新闻媒体才能得到更多人的肯定,与广大的人民群众形成了良好的共感共知,更好地引导群众,怎么写作群众.

2.草根情结

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期里,新闻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担负着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任务.传统媒体热衷于走上层路线,在宣传工作中脱离群众,背离社会现实,为宣传而报道.这是国内媒普遍存在的通病,也是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体制所决定的.总书记提出新闻报道的“三贴近”原则就是要求新闻媒体弘扬求真求实的精神,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新闻工作者要到群众中去,同群众打成一片,了解群众疾苦,倾听群众意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新闻报道的主要受众和最需要关心的群体,新闻工作者只有牢牢记住人民,对人民有感情,才能写出好的新闻作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群众物质文化生活的不断丰富,新闻媒体的社会角色逐渐回归,信息传播成为多数媒体的主要职能,社会大众真正成为媒体赖以生存的接受主体.在这种背景下,“三贴近”原则及时出现,新闻工作者贴近群众,是与群众内心的贴近,是情感的贴近,不但是“身入”,更是“心入”.新时期的新闻工作者身上普遍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有着较高的受众意识,在新闻报道中,特别重视对人性尊严的关注,通常体现为对每一个生命尤其是弱势群体、草根群体的珍视和尊重.

三、“人文关怀”错位主要表现

“人文主义”有地理环境、文化习俗、习惯制度等方面的差异性,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超越法律和道德的“人本关怀”,是一种错位的关怀,在新闻报道中则可能存在弄虚作检测的成分,无论对于受众的情感还是精神,都可能造成损害.新闻媒体是社会的公共舆论机构,应紧密联系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和切身利益,其健康的“人文精神”应是和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利益相一致的,无论是导向层面上的人文理念,还是道德层面上的人文价值观.

在当前的新闻报道中,我们不难发现人文关怀的缺失在新闻实践忽视当事人感受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错位与缺失的现象:

1.名为关怀,实为赚取社会公众眼球,结果伤害了被“关怀”的人群

真正的“人文关怀”应当是全方位的关怀,不仅仅是表面的、象征性的,应当重视当事人的内心感受,尊重他们的人格,呵护他们的心灵.在一些对扶贫帮困的报道中,受助者接受捐助后被当做新闻报道的道具,走向台上向捐助他们的组织和个人鞠躬致谢,以表达感恩,或者他们接过捐赠,感恩戴德.孔子曾有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名言,换位思考一下,我们看到弱势的受助者在台上流出的眼泪往往都以为是感动的泪水,有谁想到过也许是难堪的眼泪呢?而捐助者则表现出施舍和付出的优越与满足.表面上看受助者确实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帮助,但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他们的心灵无形之中被伤害了. 新闻报道有时候为了表现报道事件的真实性,对受众的视觉和心理造成冲击,提高公众对报道的关注度,往往对一些令当事人难堪的镜头或事件进行特写.比如一篇报道消防英雄被烧伤后妻子不离不弃贴心照顾的新闻《真爱重塑烈火英雄》里,就有两个特写镜头值得商榷.一个是当事人在火场救火时被烧伤的画面,另一个是当事人被烧伤肢体的局部特写.总体上来说这篇报道非常感人,但笔者认为这两个镜头完全可以隐去或者进行模糊处理.这样做既是对观众的视觉和心理保护,也是对当事人隐私的保护.

2.关怀成年人,忽视未成年人群体

未成年人是社会的未来,由于他们身体、心理发育不成熟,往往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来,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新闻媒体在报道中涉及未成年人时,应当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以教育为主,教育与保护相结合.媒体在报导未成年人新闻事件的同时,也应该倾听他们内心的诉求,关怀未成年人的身体心理健康.

3.法律意识的欠缺

我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新闻媒体在报导公共新闻时要有法律意识,突出公众的权益问题的同时,更要讲法律,懂法律,新闻工作者应依法而行,新闻调查要在依法进行.作为公共舆论机构,新闻媒体要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四、把握好“三贴近”的原则

新闻报道“三贴近”原则简洁明了,蕴涵丰富的的人文关怀内涵.新闻工作者只有在实际工作中做到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才能使新闻报道真正起到引导社会舆论的作用.

如何做好新闻报道“三贴近”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社会责任感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学校学生论文、本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9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1.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始终与党保持高度一致

2.把真实性作为媒体生存发展的生命线,防止虚检测报道

在新闻报道中,真实性是媒体掌握舆论导向的基础.在新闻实践中,出于竞争的需要,部分媒体捕风捉影、凭空编造虚检测新闻吸引公众眼球;有些新闻工作者罔顾职业道德,利用媒体获取个人利益或恶意中伤他人,凡此种种.虚检测报道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公害,在损害媒体形象,降低媒体公信力的同时,也引起了公愤.国际传媒巨头默多克的失败充分印证了这一点.真实性是新闻媒体的生命,公信力是新闻媒体的灵魂.只有以事实为依据,客观报道新闻事件,媒体才能成为舆论领袖.

3.恪守新闻职业道德准则

在市场经条件下,媒体对商业利益的追逐,越来越多地受到大众的关注.从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手机、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商业广告铺天盖地,成为媒体收入的主要来源.有观点认为,在商业化的浪潮下,媒体已经逐渐沦为利益集团的代言人.

这种说法虽然有失偏颇,过于极端.但也从另一个角度提醒我们,新闻媒体的商业行为如果过于太过功利会对整个社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泛滥的商业广告与“有偿新闻”一样,会对新闻媒体的公信力造成极大的损害,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将会被严重削弱,这与新闻报道的“三贴近”原则的宗旨背道而驰.“三贴近”的提出不仅仅是口号,更是事关新闻媒体客观、公正的信条.新闻媒体只有切实贯彻“三贴近”原则,恪守新闻职业道德准则,才能抵制住各种利益诱惑,关注民生,反映社会生活,怎么写作群众,引导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