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棱锥”式软件工程课程实施学生适应性因子

点赞:34700 浏览:15825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以台州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软件技术方向)《软件工程》课程为例,介绍了基于工学结合的“三棱锥”式软件工程课程实施学生适应性因子研究的背景,分析了学生适应性因子提取方法,阐述了在工学结合的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适应性因子的内容和动态变化曲线.

关 键 词 :工学结合;三棱锥;软件工程;适应性因子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0-0157-02

随着工学结合课程改革进程的逐步推进,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的适应性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是按照计划将课程实施的过程、内容强加于学生,还是与学生保持充分的沟通,让学生更广泛、更深入地参与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提高学生对课程改革的适应性?显然应选择后者.笔者拟从学生适应性因子的研究背景出发,提出基于工学结合的“三棱锥”式软件工程课程学生适应性因子的“三段式”提取方法,并对学生适应性因子的内容和动态变化曲线进行探讨.

研究背景

由于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采取新方法、树立新理念、构建新环境,如何让学生适应新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评价考核形式就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适应性是指个体有效地应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维持自己生活并满足个人和社会所提出的文化要求.学生需要在基本能力素质和个性特征的基础上,通过所学课程及课程环境相互作用,主动调整自己对课程的认识和学习行为,从而实现自身在课程学习上的和谐发展.

在基于工学结合的“三棱锥”式软件工程课程实施前,已经构建了基于工学结合的“三棱锥”模型和评价考核的“三棱锥”模型.模型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

在这种体系下,学生能否适应教师所构建的新的教学环境和考核环境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在进行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必须让学生主体参与课程开发,特别是在工学结合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必须对学生的适应性进行分析,及时获得学生的反馈信息,找到影响学生适应性的关键因子,对这些因子进行分析,调整实施过程,才能保证课程实施的质量.

学生适应性因子的提取方法

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于在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方面发生了一些变革,就与学生一直以来接受的传统教育有着较大的冲突,学生需要调整适应.在进行适应性分析时主要采取了“三段式”提取方法.

“第一段”提取在第一次课中完成 原来主要以课程简介、重难点、单元、课时等传统内容为主,现在取而代之的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对工学结合课程实施的反映为目的,在课程实施前让学生提前了解具体的实施方法与过程.所以,除了包含传统的典型内容外,重点是介绍本门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让学生对课程实施过程有充分的了解并在实施之前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可采取制作幻灯片介绍、问卷调查、面对面交流等方式.

“三棱锥”式软件工程课程实施学生适应性因子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适应性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硕士论文、专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3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第二段”提取在课程实施中期完成 对学生的适应性进行调查,调查的主要目的是对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适应性动态变化进行记录、观察.时间可以安排在课程实施中期,采取的主要方法是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在进行问卷编制时应重点关注学生对于新的课程教学实施过程的适应情况,根据学生反馈及时进行一些调整与指导.

“第三段”提取在课程教学过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结束后完成 此时,学生不仅完整经历了一次基于工作过程的软件项目开发过程,而且也体验了基于工学结合的“三棱锥”式《软件工程》课程的实施过程.项目成败与缺憾、团队胜利与失败、个人评价与得失等,学生自己完整地经历了,自然最有感触,最有发言权.这里多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也可以把首课的幻灯片重新拿出来给学生看.在进行问卷编制时应重点关注学生对于新的课程教学实施过程的适应情况,以便进行经验总结,有利于后续课程的第二轮实施.

在“三段式”的提取过程中,第一段和第二段如果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问题可以省略,但第三段提取必须进行.当然,最好是完整地按照“三段式”提取方法来进行,这样对影响学生适应性因子的提取更有利、更全面、更充分.在提取过程中较多采用了以调查问卷为主、展示幻灯片为辅的形式,围绕着上述主要内容展开,问卷的样式可以是多样的,表格式、问答式均可.

学生适应性因子内容及动态变化曲线

(一)学生适应性因子内容

经过“三段式”提取,影响学生适应性因子就能清晰地反映出来.主要适应性因子见表1.

项目特征:项目特征主要体现在学生对项目范围、规模、技术参数、难度系数的适应性.

团队特征:团队特征主要体现在团队组建、团队组织结构、团队管理适应性.一般可按照班级的具体人数以及项目的特征动态调整,但最好一个项目小组不要超过5人.

时间特征:主要体现在工作时间和进度上面.其中,工作时间又包含了工作总时间和工作单元时间.

沟通特征:沟通特征主要体现在沟通方式、沟通频率和有效沟通上面.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沟通引导和控制,创造一种良好的沟通氛围,让学生较好地适应团队环境,保证项目的顺利完成.

个人特征:个人特征主要体现在专业技术水平、职业素养及其他一些因素上面.个人特征是影响学生对课程实施过程适应性的内因.

考核特征:考核特征主要体现在团队考核和个人考核上面.团队考核是新增的项目,打破了传统的局限于个人考核的单一考核形式.个人考核采用的是“三棱锥”式考核方法,充分体现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和学生自评三个方面.这种评价方法可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二)适应性因子动态变化曲线

适应性因子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曲线如图3所示.在图3中,六大适应性因子对学生适应性的影响力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考核特征随着项目时间的推移,对学生适应性影响力越来越强,特别在项目后期,学生对考核比较关注,适应力影响逐渐加强.时间特征曲线相对于考核曲线比较平稳,总体趋势也是随着项目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加强,主要是由于在项目初期,学生对于时间的把握都比较有信心,时间相对比较宽裕,而且进度也没有马上反映出来,对学生的适应性影响较弱.而项目逐渐深入后,进度越来越被关注,剩余可支配的时间越来越少,工作时间不固定,对学生适应性影响越来越强.个人特征曲线比较平滑,对学生适应性影响力随项目时间推移而逐渐减弱.在项目初期,个人特征影响力最强,主要原因是初期项目主要工作任务是组建团队、分析项目需求和项目技术等,这里对个人特征的要求是比较高的.个人特征对学生的适应性影响在项目初期是较大的,学生适应性反应也是较强的.而随着项目时间推移,项目的技术路线明确,项目的团队环境稳定,个人特征对适应性的影响逐渐下降.项目特征曲线与个人特征曲线总体趋势类似,但比个人特征曲线要陡峭.在项目初期,项目特征对适应性影响最强,这是由于在起初学生要完成的是分析过程,所面临的最典型对象也就是项目,学生需要花最多时间来适应项目环境,而项目逐渐深入,项目团队成员对项目的熟悉程度逐渐加深,项目特征也越来越明晰,技术路线也越来越成熟,项目特征对学生适应性的影响也越来越弱.团队特征曲线与沟通特征曲线接近,在项目中期,这两个因子对学生适应性影响最强.在项目初期团队刚刚组建,团队冲突最弱,而在中期团队管理的问题逐渐出现,团队冲突频发,甚至有些成员在中途会选择退出团队,此时对学生的适应性要求最高.而到后期,经过磨合,团队环境不断改善,成员也相对比较适应各自项目的管理方式.在项目中期沟通越来越重要,有关沟通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小组沟通方式方法、沟通频率等问题,都对学生适应性产生影响.随着项目成员的工作方式的优化,沟通对适应性的影响也逐渐下降.

在图3中,项目特征和团队特征极值最大,对学生适应性影响最强.因此,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选择最合适的项目,组建最合适的团队,以便让学生能够较好地适应工学结合的课程实施环境,达到预期的目标.

结语

综上所述,在基于工学结合的“三棱锥”式软件工程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对课程实施过程的适应情况需要教师密切关注.通过运用“三段式”学生适应性因子提取方法,可以找到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有可能影响学生适应性的主要因子,并且对主要影响适应性因子的内容进行详细分解研究,获得各主要因子的子项.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对适应性因子进行控制,关注这些因子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从这些适应性因子入手,创造有利于提高学生课程适应性的实施环境,保证课程实施能够达到预期效果,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