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曹中屏、张琏瑰等编著《当代韩国史(1945―2000)》

点赞:35360 浏览:16002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曹中屏、张琏瑰等编著的《当代韩国史(1945―2000)》,是国内探讨介绍当代韩国史的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本书的特点史料丰富,观点创新,研究深入,力求突破传统史观的束缚,但又存在诸如原始史料比例过小、研究着力点不均和传统道德史观的影响依然存在等不足.

【关 键 词 】《当代韩国史》;史料;道德史观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韩国的历史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韩国的历史发展进程非常复杂,对韩国当代史的研究无疑具有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然而中国国内对韩国的研究了解并不是特别深入,除了我国学者阐述当代韩国史的学术著作,最早的一部是中韩建交前出版的车哲九著《南朝鲜四十年》(展望出版社,1990年).到中韩两国正式建交后的1999年相继出版的李惠国主编《当代韩国人文社会科学》.郑判龙、金东勋主编《简明韩国百科全书》也都用相当的篇幅分别介绍了有关朝鲜半岛近代历史及朝鲜、韩国当代历史的内容.可见韩国当代史研究之少.

由曹中屏、张琏瑰教授等编著的《当代韩国史(1945――2000)》(以下简称《当代韩国史》)是我国学界迄今为止最为详尽、研究较为深入的一部韩国当代史著作.是原国家教委“九五”社科研究规划项目的最终成果.全书厚达716页,约66万字对韩国55年来的历史进行系统性的阐述与研究,是具有开创性与系统性,是代表我国学界对韩国当代史研究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成果.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在此,笔者对此书的特点略作分析.

一、丰富的资料价值及不足之处

历史是史料的积累,任何历史著作均要有史料来做基础.因此,是否搜集与运用丰富的史料是判断历史著作的好坏的标准之一.《当代韩国史》便具备这一标准.通过对本书的参考文献的统计,本书引用中文史料15部(篇);日、韩文史料17部(篇);英文史料9部(篇).此外,本书还应用中文报刊杂志5种;日文报刊杂志2种;韩文报刊杂志22种,朝鲜报刊杂志2种;英文报刊杂志7种.可见,本书的史料运用是极其丰富的.全书充分利用已经开放的原始档案文献,加之当事人的回忆,使本书的叙述及论证都具有相当的根据.

另外,本书充分的吸收与运用前人的研究成果,经统计,全书引用中文论著文章19部(篇);韩文论著86部(篇);日文论著33部(篇),可见本书的立论是根据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因而具有丰富的史料与丰富的资料价值.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运用充足,可见编著是花费大量精力与时间收集阅读资料,是本书具有丰富的史料性.

然而,作为一部学术著作,本书在史料的努力似乎不够.从上文所统计的参考文献上来看,全书引用的前人已经发表的各种研究成果达138种,属于第一手文献资料和回忆资料仅有41种,仅是前者的三分之一,作为一部学术著作是不够的.本书的编写目的很明显具有学术性而非通俗性,作为已经接受专业训练,或者基础专业训练,或者对当代韩国史内容已经有大致了解的读者,就有必要考虑读者已有的知识结构,本书的立意、结构与议论都具有新颖性,对当代韩国史也做了相当深入的探讨, 有些问题的视角也很独特, 但太多地利用已经发表的研究成果, 注定了会在主要史实的组织和叙述方面, 给人以似曾相识的感觉.这种看似通俗化的写法明显限制了编著者的研究角度,因此本书给读者的有关当代韩国史的新情况新知识并不那么丰富.

二、观点创新但存在局限

从本书结构上来看,全书共分十章.其中,一共有七章是专门分析当代韩国的政治发展,只有一张是专门讲韩国经济状况,一章讲韩国文化,一章讲南北关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全书主要是以政治史为主.可见本书编著者重点分析与论述韩国当代由个人到制度在韩国的发展与确立.就是编著者明显地力图展现一种新的历史解读的方法,也就是历史观念的转变.

因此,从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编著者明显超越(或者称力求超越)意识形态的束缚,在本书中编著者几乎未做任何理论性的归纳和分析,在朝鲜半岛的分裂与大韩民国的建立一章中,编著者没有像传统史观那样,用阶级史观首先分析时代背景、韩国外阶级关系和历史演进的客观逻辑.首先引证史料,细述历史过程,说明在二战结束后美苏的冷战政策导致朝鲜半岛的分裂,并且也没有对李承晚的政权做具体的阶级理论分析.都是据史以论,并不着眼于阶级分析.

简评曹中屏、张琏瑰等编著《当代韩国史(1945―2000)》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参考文献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学年论文、学校学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7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中国的传统哲学强调“定于一”,中国的传统史学主张“善善”“恶恶”,尽管韩国当代史虽然与中国史有所不同,但是研究韩国历史的学者们所接受的历史观对韩国史的研究便有明显的作用与影响.由于过去传统史观的影响,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与论述明显具有二重性,忽视历史人物的复杂性与整体性,编者在这方面显然是有所认识的.

然而,编著者没有彻底跳出以往史观的束缚.在书中仍然沿用了传统的各种概念.比如“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工人阶级”等.包括在谈到这些概念时,全书对各个阶级性质、作用的基本判断,与过去相比变化不多.


三、从《当代韩国史》中看当代史研究

从曹中屏、张琏瑰教授主持编纂的《当代韩国史》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当今对于当代史的研究的一些观念.即中国史学是以基于阶级史观来讲民族与国家,讲国家、民族、社会在此基础之上所发生的重重矛盾和冲突,以阶级差别、阶级矛盾和阶级冲突讲国家民族之间的关系.并对各种阶级概念的性质作用进行判断,但必须注意的是,对阶级作用的判断而不对具体史料进行分析,很容易造成对史事的误读.中国传统的史学观念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是道德性的.然而道德性评价又往往是危险的.因为这种评价很容易使研究者的感情倾倾向影响史实叙述.造成对史实的错误理解和判断.

对于当代史的研究虽然会避免因为事件原因的隔膜,当代人比较容易当代各种事件发展的种种因素.但是必须理解的是,在理解最近的史实的研究并且还作评价的做法还是缺乏谨慎的.因为,当代人研究与自己相隔太近的历史,很容易自身的经验、情感等等局限.当代史离现实越近,研究的困难就越大.

如果说我们用当时的道德观念、行为方式和思维规范去研究历史.即用“当时的观念合情合理地解释当事人的思想和行为”.但问题是,这种当时的道德观念、历史语境与行为规范是否应该重建.陈寅恪先生在论《哀江南赋》的诠释时指出:历代解释者“虽于古典极多诠说,时事亦有所征引,然关于子山(庾信)作赋之直接动机及篇中结语特所致意之点”则很少涉及实不具陈先生一向提倡的“了解之同情”.这正是因为他们“止限于诠说古典,举其词语之所出;而于当时之实事,即子山所用之‘今典’,似犹有未能引证者”.而“所谓‘今典’者,即作者当日之时事也”.也就是说,“解释词句,征引故实,必有时代断限.然时代划分,于古典甚易,于‘今典’则难”必须要考订某事发生在作者的时代,且须具体到发生于作者特定的立说之前,又要推得作者对此事有闻见之可能,可用入其文章,然后可以用以诠释该作者之文.可以说,古典与今典都是我们今日所说的语境的组成部分,而且也都需要不同程度的重建工夫.只有在重建语境的基础上,才能据之以诠释文本,也才可能接近昔日立说者或当事人的直接动机及其特所致意之处.

历史未必是逻辑式的发展.根据对历史考察的结果,许多事物都因此而开始走向(最后可能是质变或全盘变化的)转化,惟在此转变中的当局之人却尚未出现明显的转变,换句话说,在这一历史转折初起之时,人的转变最慢也最小.

四、结语

曹中屏、张琏瑰教授主等持编撰的《当代韩国史》,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概言之《当代韩国史》一书具有在今日已很难见到的坚实的史实考订基础,这是任何一本要想放得长久的史学著作必须具备的.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该书已具备成为一本在21世纪持续存放相当长时期的史学精品的基础.作者有返其旧心的初衷,若能做到“不思近世”,即尽量缩减当代史成分在分析诠释层面进行适当程度的修订,当可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