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投石与GoldenTouch

点赞:20222 浏览:9382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一、老师教的误区

1.作文教学是软指标,所以没有像课文分析教学那样目标明确的教学计划.

语文课教学生作文之所以是重中之重的重要教学内容,主要原因是在各种考试中的分值最高.一直以来,由于没有一个能够确有把握可操作的具体方法来考量作文的教学效果,所以实际教学中并没有专门的课时安排,以至于许多教师并没有拟定一个适合学生的系统化的写作教学计划,作文教学只是走走过场,有时虽然有美其名曰的“作文课”,其实是读一遍课本上的写作训练指导,然后给出一个或两个题目,便由学生自行创作去了;再有,一些教师在学生根本未达到应有水平时却以高标准、严要求来强化作文教学,在每次作文训练时都会把全套本领和所有要求全方位下放,以期一步登天.明明是初一的学生,却要求他们选材新颖、立意深刻、见解独到,这样一来,使学生觉得无所适从、无从下笔直到产生厌烦至反感.

2.过度的精批细改,造成过分要求服从和学生的依赖心理,阻碍了学生作文主体性的发挥.

苏轼投石与GoldenTouch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作文教学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高校毕业论文、硕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6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多数学生尤其是“好学生”的作文本上,都会留下老师辛勤耕耘的痕迹——密密麻麻的修改和批语,似乎只有这样,才真正起到了作文批改的效果.诚然,作文需要修改,但批改的主体不应是老师,而应是学生.作文批改是一种个性化的精神劳动,只有让学生真正参与,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况且,很多的学生在意的只是作文本上的分数,对于老师的批改,很少有同学能够给予细细地揣摩.这样,老师的精批细改又能起到多大作用呢?

作文批改是个必要的教学环节,不可匮缺.但精批细改则不同,这是一种注入式教学,是教师以自己的作文标准去核定矫正学生的作文,给学生注入思维的定势,是以老师的强势置学生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样做的结果,势必影响以致压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3.急功近利,平时用功不到位,教授违背教学原则的公式化作文,造成考场作文千人一面.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束缚下,作文教学在观念和实践上坠入极端的畸形化.在一些语文教师传授给学生的教学理念中,所谓的优秀作文就是合乎统一标准,在考试时能得高分的文章.要求学生学习时死读教材,作文练习时改写或者模仿范文,参考名家名篇,甚至要求学生大量地背诵抄写所谓的精彩文章,以此作为作文的范本,要求学生从中借鉴,为“我”所用.

二、学生学的误区

1.寄希望式学习,即押题、猜题,甚至抄袭或者宿构.

这是由于作文应试的功利性而引发的.当前,无庸置疑,中学生的作文,存在着严重的作检测、宿构、加工、抄袭等现象.到每年的中高考,则是以押题、猜题为主要代表的“集大成”,而平时,则是遍地开花.空谈、作检测、宿构、加工、抄袭这种种不良现象,其实正是反映了平时在学习作文过程中的一些弊病.过去的“命题作文”“材料作文”限制过死,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发展;后来的“话题作文”,取消了限制,又为某些学生宿构、加工、抄袭提供了合法的空间.高考是一种选拔人才的考试,高考的作文应是检验学生语文的全面素质的一项重要依据,但是,由于重要的利害关系,高考的作文已从“作文”中被分离出来,被命名为“应试作文”,而“应试作文”,它的功利性再明确不过,就是为了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取悦阅卷老师的眼球,获得较高的分数.于是,各种“应试作文”的指导书、作文班也应运而生,而且获得了相当数量的学生家长的认同.可以设想,如果我们小学生、中学生们,在十余年的求学生涯中,都是刻意地去学习这种只为应试的“新八股”,除了考个分数还有什么价值?!国家提倡的素质教育不就是一句空话吗?

2.寄希望于“妙手偶得”.

陆游《剑南诗稿·文章》中有名句曰:“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句话是用来描述文章的自然与灵感的关系,后来成了学生们在作文练习或考试时寄希望于灵感发挥的主要理论依据.——相对于医术高明的医生之“妙手回春”、诗人之“生花妙笔”,“妙”的含义是技艺高超,背后隐含了对于妙手们的敬佩与仰慕,更多的是对于他们在获得这些超常的技艺的路途上付出的艰辛的肯定与褒扬,而绝对不是对于这个技艺及所持有者的猎奇与艳羡.有的同学只看到了结果,而忽视了形成这个结果的条件,即“妙手”是在勤学苦练刻苦钻研的基础上形成的,没有前期的那些条件是不会有“妙手”这个结果的.希冀凭空出现一个天才的结论只能说是“妄想”.

3.寄希望于临场发挥,其实是一种放任的不负责任的学习态度.

有的学生平时对于作文并不放在心上,又希望考试时能得高分,总觉得自己考试时在考场上能超常发挥,甚至编造材料行文.比如看到鲁迅先生的散文《父亲的病》,用平实的语言娓娓道来,把某些庸医和巫医如何故弄玄虚、骗人钱财的嘴脸刻画得淋漓尽致,父亲被误医至死的悲愤之情跃然纸上.这样少做作,去粉饰,有真意的文章,正是我们应该提倡的.于是同学竞相机械地模仿.但是,现在中学生的作文,富有真情实感的不多,而胡编乱造抄袭模仿应付差事糊弄老师的倒不少.有的教师并不去纠正这种不良倾向,反而提倡和鼓励学生们去编,去造;加上高考的作文也允许“编故事”,于是,“说大话”“说谎话”更成了合理合法的事情!每到中高考时,总有一批爷爷奶奶或者父母老师无辜地伤残或死去(当作文材料)!这些作文,不是为了说真话的,也不是提高素质和文字运用能力的,而主要是为了考试时拿高分的,说实在些至少有骗高分之嫌,人品没有了,得分再高还有价值吗?再者,这个发挥也超常的极不对路吧!


联系两个看似类同的故事,感悟作文学习的要领,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作为老师,那“一桶水”要时刻注意保持清洁,而且注意保持与鲜活的源头相接;作为学生,不要过分在意那个分数,应该想到的是提高素质基础,没有深厚的基础,再高的高手也点不透,秦观没有自己的勤奋与积累,苏轼能点醒他吗?不明理喻、不合时宜的滥用固有的方法,点金术也不能带来快乐.可见,学好作文,只有平时多积累多思考有目的的多练习,将学习的知识和个人的体会用自己的“生花妙笔”表达出来,并在其中贯注自己的真情,才是真正掌握了作文的方法,才是掌握了做人做事的逻辑,才是真正找到了取得高分的路径,不会有哪个老师会疾恨功底深厚(大多满分作文具备的共同特点)的学生,也不会有哪个阅卷老师会看低一篇文笔优秀的文章,故意给他个低分.即使是运气也是给有准备的人准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