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软实力与马克思主义的有效传播

点赞:26166 浏览:11899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表现为软实力的竞争.文化软实力则关乎民族兴衰、国家强弱、人民贫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有效性,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通俗化和传播手段现代化,同时缩小受众范围.

关 键 词 :文化软实力;马克思主义;传播;有效性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个国家,特别是大国之间,无不以各种方式展示自己硬实力之强和软实力之魅.越来越多的事实告诉我们,软实力对任何国家的发展都是不可或缺的,而且其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值得注意的是,文化是贯穿软实力的经纬,维系软实力的灵魂.缺少文化高度的软实力是短视的,缺少文化深度的软实力是肤浅的,缺少文化包容的软实力是狭隘的,缺少文化创新的软实力则必然会僵化和萎缩.从根本上看,软实力关乎民族兴衰、国家强弱、人民贫富,主要由其中的文化软实力因素决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在大力增强中国硬实力的同时,必须不断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

在文化软实力构成的诸要素中,首要的就是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历程中始终发挥了它凝聚人心、指引方向的强大力量.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文化发展也是处于一种多元复杂的局面.在这种严峻的局势下,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灵魂和旗帜,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关键,也是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根本.

一、马克思主义的有效传播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奠定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在19世纪;它虽然产生于欧洲,却传遍全世界,不论是敌视者的攻击和诽谤,还是教条者的阉割和扭曲,都不能阻挡它前进的步伐.马克思主义历经一个半世纪风霜雨雪的考验,始终充满活力,长盛不衰.在马克思的墓碑上,镌刻着他的一句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它用简练的语言向世人表明,马克思主义是以改造世界为已任的学说.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打破了旧中国封建专制制度一统天下的沉闷气息,让思想冲破牢笼,民族精神获得极大振奋,中华民族书写了救亡图存、独立自强的壮丽诗篇.可以说,中国人民的命运是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命运紧密相连的.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对外开放格局的迅速开启,各种社会思潮纷至沓来,相互激荡,这对处于主流意识形态地位的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文化多元化、信息爆炸的今天,人民所面临的选择更加多样化,这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和阻碍.在这种情况下,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有效性,增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效果,必须从理论本身、传播手段、受众分析等多方面入手,多角度、多策略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传播工作,从而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奠定坚实思想基础.


二、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通俗化,增强亲和力和感染力

打开历史的画卷,拨开历史的烟云,弹指一挥间.从1899年上海广学会主办的《万国公报》第一次提到马克思主义算起,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百年来,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外来思想传入中国,在几代人的不断实践和探索后,深深打上了中国思想的烙印,而且仍以旺盛的生命力不断向前发展.

文化软实力与马克思主义的有效传播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学校学生论文、硕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2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但是,相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而言,马克思主义毕竟是一种异质文化,这是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而存在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可回避的客观现实.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真理和文化先进性不可能通过政治武断而彻底实现.在中国,它必须内在地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精华和文明精粹相融合与贯通.要让马克思主义说“中国话”、讲“百姓话”,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入脑入心.

恩格斯说,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不是重复记忆、机械利用的教条.他把“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①这段话作为马克思的墓志铭,这是马克思主义实践品格的精辟写照.无论是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其前提都要求理论为群众所接受所掌握.“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②理论只有与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民群众,也就是大众相结合,为大众所掌握,才能变为改造现实的物质力量,同时推动理论自身的发展.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并使之表现为“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③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有效传播,就有一个理论自身的通俗化问题.

要增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有效性,必须提高理论的通俗化、形象化.晦涩的理论只属于少数精英专家,从来不能走下论坛深入群众.运用大众的常用的语言、组合大众熟悉的典故事例、采取多样化的形式对党的创新理论进行深入浅出的阐发和宣传,是把党的创新理论传播到大众中去的有效方式.因此必须从根本上转变思维方式,探索新途径,采取新举措,变以往的“灌输”为“传播”,才能通过令人耳目一新的传播方式,淡化理论宣传的说教性,消除群众与理论之间的疏离感,实现思想性与艺术性、教育性与娱乐性的结合,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三、实现传播手段的创新,满足新的信息受众需要

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有学者指出,人类文明发展到了一个瞬间吞吐信息的时代.而信息的泛滥,则引发了社会学家的忧心忡忡:“人可能沦为信息的奴隶,可能会被无序信息的汪洋大海淹死.”信息社会分散了中国社会大众的注意力.资源共享、文化多元的时代大背景在给马克思主义注入新鲜活力的同时,也对马克思主义传播造成了强劲冲击.信息传播媒介工具的变迁与人类社会信息文明发展阶段相映衬,因此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传播媒体,是实现马克思主义有效传播的一种必要途径.

当前做好马克思主义传播工作尤其要注意网络传播.网络在社会中的作用已经远远超出了信息传播的功能,因此,必须充分利用好网络这一现代化传播媒介,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内涵.要加强在一些主流社交网络中的宣传力度,同时办好各级政府网站,发挥民间网站的积极作用,引导大学生红站发展,发挥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力量和思想整合功能,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开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