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看精英文化的大众化传播

点赞:29186 浏览:13342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百家讲坛》为何会创造电视讲坛节目的巨大成功呢笔者认为是其创造了一条全新的文化传播道路:精英文化大众化传播道路,本文以分析《百家讲坛》成功运作为视点,认为这种模式是当前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彼此“自救”的必然出路,也是实现文化责任的根本途径.

关 键 词 :《百家讲坛》;精英大众化;文化“自救”;文化责任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7)-10-0036-02

电视台推出的以“构建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为宗旨的《百家讲坛》,试图依靠一种形式上面向中上层知识分子的讲坛形式,构筑一所全民的大学、一所开放式的大学,使普通人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到专家学者的风采.在经过不断的探索和革新后,《百家讲坛》在2005年中国电视节日榜上跃居年度节日黑马,成为了家喻户晓的电视讲坛节目.为什么原本枯燥无味的科教节目能够突然火爆呢又是何种运作模式呢笔者认为主要是一种的成功运作模式:精英文化大众化传播.

一、《百家讲坛》运作模式分析:精英文化大众化

时代的变迁中由于社会环境和整个社会文化生物链断裂,我们的社会没有一个有效的渠道,可以把我们民众需要的历史和文化主动的介绍给他们、灌输给他们,而《百家讲坛》成功地找到了一条高深学问与平民之间的通道,即精英文化大众化道路.它打破了传统的“雅”与“俗”楚河汉界不相往来的局面,成功的把精英文化用面向大众的格式进行了“包装”,实现了二者的和谐共生.具体来看,《百家讲坛》以大众化的道路来传播精英文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妥协.

从《百家讲坛》的宗旨定位变化看,《百家讲坛》其实是高雅的学术向受众和收视率的一种妥协.在讲坛开办之初确定的宗旨是“文化品味、科学品质、教育品格”的精英文化“三品”高定位,结果因为收视率等原因经过了三次改版,内容历经了由“系列专辑”到宽泛零散节目的转变;学术性、专业性向大众化偏移;主讲人也由杨振宁、丁肇中等科学泰斗向易中天、刘心武、金正昆等文化生活“讲学大师”转化;受众也由“教育金字塔”顶端向底端初中文化水平以上的人们扁平式发展;同时采取简化文本的方式,抽取主题中比较有趣味性的内容进行加工后传达给大众.

2 “开放式大学”讲坛保留精英内涵.

《百家讲坛》的节目内容主要涉及和仿照名校有影响的专题讲座、主题演讲;社会各界学者、名流的演讲;强调学理性与实用性、权威性与前卫性并存并重,追求学术创新,鼓励思想个性,强调雅俗共赏,从而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怎么写作.虽然现在主讲的内容学术性已经大大降低,但主要还是关于历史、国内名著、礼仪等实用性精英文化内容,并且这些内容正是普通受众和社会关心的文化精英,这也从根本上保障了大众化精英内涵的定位.

3 大众化受众定位.

《百家讲坛》几经摸索,终于确立了真正的大众化受众定位,将收视群体设定为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百姓”,内容也变得通俗易懂、生动有趣、贴近观众的口味.

4 电视剧式的大众化运作方式.

故事性题材:因为《百家讲坛》与电视剧一同竞争收视率,观众的日光成为关键.因此,必然把讲座当作一种“故事”来讲,这就决定了在题材上要选择那些具有矛盾冲突、可以挖掘故事的题材,《清帝十二疑案》的0.57%的火爆收视率就充分反映了故事性题材开发的成功之处.

海选主讲人:《百家讲坛》利用了“名人效应”,邀请的嘉宾一般都是在各学术领域自成一“家”的人物,名家的魅力都非同一般.《百家讲坛》充分发挥了电视媒体的传播优势,在改进过程中,对主讲人的选择也由学术建树核心转向学术研究和演讲艺术并重,同时在节目审核过程中,语言通俗化运用的要求也相应提高,《百家讲坛》在录像前都要与主讲人做到最深入的沟通,让专家尽量讲得通俗化.

影视化预告:《百家讲坛》注重多种方式节目进行推介,用一些技术手段将“节目预告”之类的短片编排得有声有色,让观众对所要收看的节目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同时对现有的栏目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和摘 要 ,极大的吸引了观众的目光.


二、精英文化大众化之路必要性:精英文化大众文化的彼此“自救”

1 精英文化传播陷入困境:狭窄受众的先天不足和过大的心理更新、认知基础.

精英文化是指一定社会知识分子所精心创造、传播和分享的文化,主要表现为价值规范性、文化启蒙性和批判构建性.由于精英文化作为知识分子的文化主要形态,是“经典”和“正统”的解释者和传播者,因此其传播方式和社会大众有很大的距离,基本没有进人大众的视野,进而造成了一种社会大众和社会小众知识分子之间的断层.比如我们的民族精英文化京剧、越剧等传统精英文化已经濒临灭绝;国学研究被外文研究远远的压在了下面;精英的学术专著无人问津、发行量渐少;从全局看,精英文化都处于传播、传承的深度困境之中.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其狭窄受众的先天不足和过大的心理更新、认知基础.

2 大众文化内涵缺失:文化样式的“无核”复制.

大众文化是而向社会大众而创造的―种消费文化,主要目的是娱乐和消遣,大众文化消费只是―种快乐的体验而非冷静的思考,因次其具有狂欢性、集体性、平面化、商业性、世俗性等特征.大众文化开创了文化多元时代,内容、形式、传播手段、接受主体、生产和消费都达到前所未有的多元与广泛.商业价值与大众传媒使得大众文化具有压倒性的优势,平而化、反深度、复制、拼贴不断的挤压着精英文化的生存空间,从文化边缘日益占据文化的中心.

《百家讲坛》看精英文化的大众化传播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文化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高校大学论文、本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0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总之,在这样一个精英文化陷入严重的传播困境时刻,向大众文化学习扩大受众是一种必然,同时大众文化内涵缺失的现状必须吸收精英文化的内核,才可能促进其跨越式发展.因此,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联合即精英文化大众化传播成为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彼此“自救”的必然出路.

三、文化责任实现的必然要求:精英文化大众化

在探讨了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后,我们必须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文化的责任是什么学术的最终日的是什么探寻文化历史的发展历程,文化责任是而且应该市怎么写作“大众”,造福需求各异而又不断变化的大众,让文化推动整个社会的全而进步和发展.

文化发展的起点是文化责任,终点也是文化责任,那怎样才能实现文化责任呢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都在以其各自的形式为文化责任实现而努力.但是社会并不能完全清晰分为精英知识分子和人民大众,社会原本是一个可以划分为若干层次然而又没有层次区别的集体,强行划分必然导致文化交流脱节,出现一个结果一文化消费品不足和相对过剩,甚至出现类似于西方“经济危机”的“文化危机”,因此必须打破文化垄断和文化绝对划分局而,慎用“政府干预保护”措施,更重要的是在“文化自由”发展中,加大精英大众文化的平等对话,实现二者的和谐共生共融.这样精英文化也才能走出传播困境,大众文化也才充满内涵、跨越发展.只有采取精英文化大众化传播道路,才能突破传播的困境,为当前的大众文化注入“精英细胞核”.因此,发展精英文化大众化是我们文化发展的根本出路.

责任编辑 李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