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与

点赞:3877 浏览:1040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求我们依据大学生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理论知识,开展辅导咨询,帮助大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增强学生心理调适能力和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指导大学生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成功的必备因素.


关 键 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探索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3-0288-02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个性成长、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已成为大学生成长的“晴雨表”.面对超速的生活学习节奏,他们显得措手不及,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以上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促进身心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身心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为高校、社会、家长共同关注的问题.

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与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生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论文、学校学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8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我们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学理论、技术和方法,通过多种形式途径,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疾病的防治教育,心理问题的疏导.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简言之就是学生能正常有效地学习、生活.从现代心理学角度分析,90后大学生自我意识较强、易走极端、自理能力差、受挫能力差,好冲动,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大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日益增多,主要包括新生入学适应、人际交往、学习问题、恋爱心理、求职择业、个性情绪方面的问题.

俄国生理学家巴普洛夫说,一切沉重顽固的焦虑和忧郁足以给各种疾病打开大门.相反,积极愉快、坚强的意志和乐观的情绪可以战胜各种疾病.心理问题指各种心理及行为异常情形.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大学生的精神问题主要表现为自闭、抑郁、焦虑、偏执,其原因大多是学生的心理压力没有得到及时的调适和解决.这些压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来源与表现

(一)交际困难造成心理压力

“踏着铃声进出课堂,宿舍里面不声不响,互联网上述说衷肠.”这首打油诗反映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交际现状.现代大学生的交际困难主要表现为不会独立生活,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不懂交往的技巧与原则.有的同学有自闭倾向,不愿与人交往;有的同学为交际而交际,不惜牺牲原则随波逐流.

导致大学生交际困难有以下原因:目前大学生中独生子女人数越来越多,家长对其教育不当会造成一些负面效果,如任性自私、为所欲为;由于从小缺乏集体环境而导致缺乏集体感与合作精神;家长的过分包办使独生子女上大学之后缺乏最起码的独立生活及为人处世的能力.

(二)过于依赖网络造成自闭

不少大学生一方面因交际困难而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寻找心理满足,另一方面也被网络本身的精彩深深吸引.很多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有的甚至染上了网瘾,每天花大量的时间泡在网上,沉湎于虚拟世界,自我封闭,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不愿意与人面对面交往.

(三)角色转换与适应障碍

大学新生都有一个角色转换与适应的过程,每年刚入学的大学生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心理学上将这一时期称之为“大学新生心理失衡期”.导致新生心理失衡的原因首先是现实中的大学与他们心目中大学不统一,由此产生心理落差;其次是新生对新的环境、新的人际关系、新的教学模式不适应,产生困惑而造成心理失调;另外,新生作为大学中普通的一员,与其以前在中学里作为佼佼者的感觉大不一样,这也是导致心理问题的诱因之一.

(四)课程学习与大学生活的压力

大学生的学习压力相当一部分来自于所学专业非所爱,这使他们长期处于冲突与痛苦之中;课程负担过重,学习方法有问题,精神长期过度紧张也会带来压力;另外还有参加各类证书考试及考研、考公务员所带来的应试压力等等.在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下,极可能导致大学生出现强迫、焦虑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生活的压力主要在于学生不善于独立生活和为人处世,还有一部分因为自然原因、家庭原因导致贫困所造成的心理压力.

除此之外,还有来自社会、家庭、学校及突发事件所导致的心理问题.现在社会生活节奏日趋加速,信息传递也及时快捷,加上90后大学生自身心理承受能力差,喜欢表扬与鼓励,一旦亲人或个人遇到挫折或困难,不能坦然面对,情绪波动大,容易导致心理阴影或失衡.

三、了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方法

行为观察法

很多有心理问题或疾病的学生在日常行为中会表现出来,辅导员、班主任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言谈举止、行为习惯或在某个特殊时间(期)的一些举动,来发现问题.

面谈判断法

出现心理问题或有心理问题征兆的学生在面部表情、眼神、说话等方面与正常学生有一定差别,辅导员可定期不定期与学生谈心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动态,争取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心理测验法

根据需要体现不同情况下的心理活动所合理推出的一种题目方式,也有用道具间接提示等不同的出题方式来侧面反映人的心理活动.

心理健康普查

可以尝试运用调查问卷、心理健康试题、情景测验等方法对大学生(尤其是新生和毕业班)开展集中讲座、专题辅导,辅导员可以通过走访宿舍、个别谈话、主题讨论会来全方位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以下是几类特别需要关注的学生:一是受到明显外部精神刺激事件者;二是情绪低落、悲观抑郁、性格孤僻内向、有自卑感、与周围人缺乏正常交流的学生;三是严重不良家庭成长环境的学生,特别要注意孤儿、单亲、打工族等“问题家庭”子女;四是缺乏明确生活目标和信心,看问题消极悲观者;五是厌学厌世,过于谈论社会阴暗面、书写有暗示书信的学生.

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首先,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作为直接的组织管理部门,要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探寻和制定出台符合实际的培养计划,指导监督各高校的落实安排情况.

其次,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大学生的良师益友,更是传播知识的使者,每个人的心理素质并不是上天禀赋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培训,研究表明,教育对个体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要将心理健康素质教育渗透在日常教学管理之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专业任课教师在教书的同时更要承担育人的重任,帮助学生打消心理顾虑和疑虑,使得学生从内心深处有归属感和认知感,安心搞好生活学习.同时要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工作室(中心)的作用,定期开展大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测试普查,做到早期发现、早期预防、早期疏导、早期治疗.

再次,弘扬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加强校园文化环境的美化建设工程,营造舒适、和谐、愉悦的学习生活氛围,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同时,辅导员、班主任应引导大学生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加强个人自我心理管理与调节,以愉快的心情迎接大学生活的每一天.

21世纪的竞争需要综合实力的较量,青年学生的心理素质必将接受社会、组织全方位的检阅和考验,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心理品质是一个人成功必备的基石.时代和社会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勇担重任,正确面对逆境和挫折,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