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基层就业存在的问题与

点赞:9097 浏览:3390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目前,我国社会处于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的“双转”时期,一方面是大学生就业难,另一方面是基层人才匮乏.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前往农村基层就业磨练,是当今社会亟需探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对当前大学生基层就业的所具有的现实意义进行探讨,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与建议,以促进更多的大学毕业生走向基层,走上基层就业岗位.

【关 键 词】大学生;基层就业;意义;问题;对策

目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的“双转”时期,大学生就业是我国社会面临的一个紧要问题,但现实情况却是高校毕业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而广大基层特别是艰苦行业和西部边远地区人才却严重匮乏,需要优秀毕业生到这些基层行业和地方实现去工作和建设.因此,我们应努力引导大学生走上基层就业岗位.

一、大学生基层就业的意义

(一)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利于农村及偏远地区发展

大学生知识面广、信息丰富、渠道多样,可以更加与时俱进地对我国农村经济建设和发展发挥作用.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有利于实现高校先进科技成果转化为农村先进的生产力、促进我国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基层群众转变固有观念和致富理念,加速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

(二)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有利于加强农村基层建设

大学生进基层可以改变农村原有的管理人才体系,促进农村干部队伍优化,推动人才资源向农村的流动和倾斜,改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提升基层干部整体知识水平.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带来新的工作思路和想法,有助于提升基层工作队伍的整体工作能力,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三)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有利于缓解目前的就业压力,促进社会就业平衡

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是解决大学生毕业就业难的现实选择.我国劳动力总量长期存在供大于求的状况.目前,受全球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用人单位需求和毕业生就业期望之间的偏差以及高校教育中存在的课程设置与社会发展、市场需求相脱节的矛盾等因素,使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愈加困难.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是缓冲大学生就业压力、促进社会稳定的有效途径.

二、大学生基层就业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就业过于追求大城市、好地方

大学生毕业后总是带着高期望值走向社会,对于就业起点要求高.权威调查机构麦可思对2011年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11年7月底,即大学生刚毕业离校时期,大学毕业生工作的初始签约率为49.5%,这一数据基本与麦可思对2010届、2009届毕业生的同期抽样调查的就业率数据基本一致.不难看出,除去部分继续深造的学生,仍然有大量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许多毕业生宁愿在大城市从事相对没有社会保障的工作,也不愿到基层单位或偏远地区从事受国家支持和富有挑战性的基层工作.这就造成了目前大学生宁可在家待业也不选择到农村基层工作,而农村基层的建设和发展却急需大量优秀大学毕业生这样极为尴尬的局面.正确引导和解决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必将有助于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这样一个目前我们面对的严重的社会问题.

(二)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

大学生拥有高学历,可基层在世人眼中属于低职位.学历高与职位低之间的矛盾成为制约大学生基层就业的一个重要瓶颈.许多大学生片面认为在大城市、大单位工作体面、待遇好、有利于个人发展,去基层农村工作只能吃苦受累,难以实现个人发展目标.这些错误的思想观和价值观念造成了大学生毕业生就业选择时,不选择到农村基层锻炼自我的结果.从而造成了我国整体人才资源的配置不合理,分布不均衡,层次差别大.基层岗位和艰苦地区、艰苦行业人才严重匮乏,急缺大量人才,但却难以吸引大学生前来工作,这就形成了“人才匮乏——经济上不去——对人才没有吸引力——人才更加匮乏——经济更加落后”的恶性循环.

从现实来看,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大都处于比较低的层次起点,需要长时间的磨练,跨越很多级别,才能达到自己理想的职务职位,这对渴望在较高发展平台上起步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阻碍.此外,基层对人力资本的培训不能足够重视.许多基层单位由于资金和观念的制约,为到基层工作的大学毕业生提供的教育、培训等机会极其有限,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选择到基层工作.


(三)理论知识与基层实践的矛盾

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已经双向选择市场化,但人才培养单位的教育体制和课程设置改革仍相对滞后,无法跟上我国目前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步伐.部分高校仍然未能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人才需求情况对本校的学科设置进行科学定位,专业设置与基层需求联系不够紧密,完全了脱离市场需要.基层一线工作相关专业的毕业生缺乏,无法满足基层人才需要,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

此外,大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大多是理论专业知识,而基层工作的性质决定很多学生在面临此类工作时的不顺心、不如意、不适应.同时,由于社会、家长等多方面的价值导向,部分学生在高考专业报考时已经表现出很强的留在城市工作的特点,导致大学毕业生形成了专业技能适合城市工作,无法适应农村基层工作.

三、促进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对策

(一)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大学生不愿到基层工作,很大程度上受“重城轻村”的就业观影响.目前,大多大学生在就业价值观上,表现出对物质回报的高期望,如追求高福利待遇,高社会地位、高社会认同等.这些要求是个人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是无可非议的,但现阶段,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就业理想与就业现实存在的较大差距使大学生不可避免地遭遇挫折和压力.我们应采取更加多样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做好毕业生就业的思想教育工作,提高他们抵御挫折的能力,转变他们的错误观念,使大学生对自己进行合理定位,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成才观,将个人理想和国家需要、社会需求结合起来,使他们认识到走向基层既有挑战又有机遇,不仅可以大有作为,而且可以大有收获.国家应引导大学生明白,农村基层单位比生活压力和成活成本小,且没有非基层单位那么激烈的职业竞争,虽然成长阶梯较长,但横向发展空间大,职业上升前景更为广阔.由于大学生在基层单位的比较优势明显,再加上现有国家、地方及企业倾斜性支持政策,许多大学毕业生一到基层就被予以重用,易获得职业培训和晋升的机会,并快速进入到高层岗位.(二)国家应适时调整教育和政策方向

大学毕业生也应尽快实现从“高级专门人才”向普通的务实的具有专业知识的劳动者的转变,对自我的精英意识、特殊身份意识应即时消除.国家也应尽快完成现行教育体制的改革,改变城乡教育资源和水平差距大的局面,尽可能以人为本的设定新型教育政策,尊重人类趋利避害的人性本能,从个人现实需求角度出发,以实际利益吸引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工作.

目前,国家对到基层就业的大学生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进行帮助和扶持,极大的提升了基层岗位对毕业生的吸引力.各高等院校应结合学校自身特点,深化课程改革、完善就业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为大学生赴基层就业提供更加完善的条件.学校关于基层就业的指导必须找准定位,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基层就业意识、工作能力和职业品德,寻求个人与社会、国家需要的结合点,达到职业的要求与自身和谐发展的目的.它的起点是大学生的和谐发展,它的落脚点,就是发展一种和谐的职业,力求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培养出更多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此外,高校应多渠道地为学生提供到基层学习、实践、锻炼的机会.通过开展与基层党支部的交流和共建活动,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到基层实习的机会,让大学生在毕业前就能够真正体验和感受基层工作的实际状况,锻炼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了解我国新农村现阶段真实情况,加深其对基层和农村的了解,增强投身基层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大力改善基层工作条件

根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诺(A.Maslou)发表的《人的动机论》一文对人性本能的探讨,人的需求可分为五类,即:1、生理需求;2、安全需求;3、社交需求;4、尊重需求;5、自我实现的需求,或者说自我发展的需求.马斯诺这个理论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即“生存需求”和“发展需求”.人这种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需求本质上具有利己主义和“趋利避害”的特点.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应该充分了解和理解人的自利性特征,借鉴马斯诺有关人类“五种层次需求”的哲学理论,充分考虑人类“趋利避害”的生存本能,适时地调整和完善就业指导方针,吸引城市中过剩的知识人才流向农村基层单位工作,有利于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但农村人才资源匮乏的尴尬难题.

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基层就业存在的问题与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生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硕士论文、本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1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近年来,为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做出了一系列政策性努力.特别是2009年4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在《关于公布第一批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怎么写作岗位目录的通知(人社部函[2009]135号)》中指出,为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从事社会管理和公共怎么写作工作,对毕业后从事基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管理,基层农业怎么写作,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基层文化科技怎么写作,基层法律怎么写作,基层民政、托老托幼助残怎么写作,基层市政管理,基层公共环境与设施管理维护和其他类等基层岗位工作的大学毕业生,人力社保部门将给予一定的补贴.但近两年我国居民消费指数(CPI)连年上涨,先前的福利待遇已经难以满足部分基层工作大学生的物质生活需求.地方政府部门可依据自身客观情况和发展需要安排专门经费,用于鼓励和扶持高校毕业生在基层就业,只有不断改善基层工作条件,大学生才愿意走进基层,走上基层岗位.

(四)积极引导大学生进行基层自主创业.

创造、创新、创业是国家崛起、民族复兴、社会进步的动力.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和希望,其智慧的头脑和丰富的理论知识是创业必备的雄厚条件.农村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应探索适合农村基层开展创业的途径,引导大学生毕业后前往基层创业,在解决就业问题和人才需求的同时创造获取新财富的机会,为大学毕业生接受社会挑战和实现人生价值的提供了更为有效的途径.

马克思认为,人“是一个有的存在物.、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是人类创意的源泉,大学生到基层创业首先要充满,才能提升和凝聚人气,才能坚定开展创业.其次,大学生到基层创业还必须掌握丰富的知识和过硬的本领,有助于合理有效地进行创业工作.同时,还要认识到创业是一项过程艰苦复杂、时刻充满挑战的工作,要有足够的恒心和毅力,持之以恒地开展和实现创业目标.

在创业教育中,高校和人力部门应强化创业知识和能力的培训,把握住实际、实效、实用的原则,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如何将支持转化为商品.为创业学生在不同的创业阶段提供不同的指导和帮助.通过学校教育和自主学习的方式导入学习创业的教育模式,让大学生通过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掌握创业的本领,培养创业精神.

四、结语

大学生应该树立走向基层,建功立业的志向和抱负,这是我国现阶段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目前,党和国家的各项优惠政策向基层倾斜,为大学生到基层工作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当代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就业观,敢于、勇于、愿意到基层去,为我国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