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探究

点赞:4402 浏览:1013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大学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已成为外语教学的共识.然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导入文化时却往往忽略母语文化即中国文化的输入,导致“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产生.

关 键 词 :中国文化失语症;大学英语教学

一、“中国文化失语”的定义

“中国文化失语症”一词最初是由曹顺庆先生在他的《“话语转换”的继续与重建中国文论话语》一文中提出的.“我们患上了严重的失语症.我们根本没有一套自己的文化话语,一套自己特有的表达、沟通、解读的学术规则.我们一旦离开了西方文论话语,就几乎没办法说话”(曹顺庆,1998).其实最初他的这些话是针对中国文艺理论界的,但目前,这一论调甚至可以用在中国文化界乃至教育界.那么什么是“文化失语”呢?就是在与西方的同行进行学术交流时,我国的学者无法提出自己的理论观点及独到见解.反之,其言谈的方式、内容都是模仿西方的,完全没有体现我们本土的文化特征与特色.

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探究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文化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学术论文、在职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1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二、外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的原因

目前,许多的大学外语教师把英语教学当成是纯语言的教学,虽然,在授课过程中,也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但教师认为只要学生的英语听力、口语能力提高了,其文化交际能力也就随之提高了.当然,也有许多学者认为语言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实际上应该是文化教育.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却偏重目的语的文化导入.有些对母语文化完全忽视,有些即使提及也仅限于民俗文化.这种现象的普及,最终导致了外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的发生.

1.历史原因

纵观中国的历史,或者饱受帝国主义的侵略,或者经历战争的蹂躏,其后又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风云.无论哪个过程,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都备受侵蚀与压制.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改革开放也加速了它的步伐,但随之而来的是如潮水般的西方文化.逐渐的,西方文化在许多场合唱起了主角,中国文化经历了“不在场”、声音微弱到完全消失的过程.这一过程在外语教育领域显得尤为突出.这种西方文化的“入侵”深深地影响了中国语言教育者的思维方式及文化观念.给“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出现营造了氛围.

2.现行英语课程设置的原因

现行的大学英语课程是根据2007年教育部制定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所进行的.这里虽然提到了文化教育,但却没有明确指出这里的文化是否也包含我们的母语文化.所以好多外语教育工作者就完全的撇开了我们的本民族文化,只进行英美文化的输入.长期以往,中国传统文化在英语课堂上完全的消失不见.

3.教材的原因

现行的大学英语教材一般选择来自英美的原文.有许多文章也涉及到了英美国家的文化习俗,并且教师在讲解过程中也给与了充分的重视.然而,纵观现行版的大学英语教材,涉及到中国民俗文化的文章少之又少.许多学者对目前比较通用的大学英语教材(《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1-4册》、《新世纪大学英语读写教程1-4册》、《全新版大学英语1-4册》)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文章中含有中国文化的不超过3%.这就导致学生根本无法从教材中获取类似的信息,而对于中国学生来说,教材是他们习得知识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手段.

4.教师自身的原因

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师多为80、90后的年轻一代,他们获取知识的年代已是中国改革开放后,西方文化大量的涌入中国.所以他们无论是知识底蕴还是思维方式都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与之相对应的本土文化却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未占主要地位.可想而知,今天已为人师的他们是无法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中国本土文化的.有些学者对年轻的大学英语教师做了一个问卷调查,让他们用英语表达中国的人文习俗,及格的教师仅占1/3.这说明教师本身的中文文化素质是极低的.而教师又是语言知识及文化的主要传播者,他们的文化底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

三、解决“中国文化失语”的方法

随着各方面的迅猛发展,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也日益显著.在这样大的潮流驱使下,我们更应该强调本民族文化,加强对大学生这方面的教育.因为他们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但在如此的背景下,我们仍一味地向学生灌输西方文化,仍对自己的中国本土文化置之不理,厚彼薄此,是不符合我们的国情及发展要求的.笔者根据在大学从教十几年的经历,认为在大学阶段开设中国文化课程是必要的,并且应予以高度的重视.首先我们可以开设几门关于中国民俗、文化等方面的选修课,供学生们学习、欣赏.其次也可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入关于中国文化的篇章、内容.

1.课程设置与教材方面

我们在以上的叙述中首先提到了“中国文化失语”有其历史的原因,但这是我们无力改变的.因此,我们应以史为鉴,从今天着手,解决这一问题.在课程设置中,除了开设选修课外,在必修课的课堂上也应该花样翻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中国文化.教师可在课堂上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讨论、辩论.遇到中西文化对比时,可邀请外籍教师、外国留学生进入课堂、参加讨论.这样的形式更加生动难忘,会激发学生的热情与好奇心.

由于英语固有的包容性,它目前已吸收各国语言的特质,出现了许多的变体,如印度英语、非洲英语、黑人英语等.那么对于中国人来说,我们为什么仍选择那些“原汁原味”的英美原文呢?为什么我们不能创造出中国式的英语呢?我们完全可以自编一套适合中国学生的教材.从汉语的语言特点着手,来源于生活,以表达中国的民俗文化为主,与西方语言、文化进行对比研究.这样学生既容易理解,又在轻松的条件下学到了知识.与其一味地去模仿,倒不如建立自己的特色.用语言作为载体,树立自己的民族自豪感.这样我们才能在世界文化的洪流中争得一席之地.

2.教师自身素质方面

想要解决“中国文化失语”的问题,单单靠教材是完全不够的,它需要教师及学生的共同努力.首先大学英语教师本身必须具备高的中国文化素养及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这样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才能充分发掘中西方文化差异,补充教材未涉及的部分.

3.考核方面

中国的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历经了大大小小无数次的考试.但正是在这一次次的考核过程中,所学的知识得到了强化、巩固.但为什么学生们的中国文化知识却如此匮乏、达不到及格的标准呢?英语考核有推卸不了的责任.要想提高中国学生的文化底蕴,必须把此类内容纳入到考核的范围之列.这样学生才会给予高度的重视.我们应从各个角度对这种考核进行理解.比如把英文作文的主题与中国文化联系在一起,或者在学期末让学生撰写关于中国文化的论文,作为英语课考试成绩的一部分.通过这些考核方式,必将激起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

四、结语

综上所述,要彻底解决中国文化失语的问题,需要各个层面共同的努力.首先我们自己要对自己的本土文化给予高度的重视,树立健康、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其次在与西方人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加强我们本土文化的宣传.我们深信,通过如此的努力,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将会最终消失.从此,让世界与我们共享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作者单位:东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