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翻译批评的建设

点赞:5021 浏览:1889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1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作者简介:李文静(1982- ),女,河南周口人,周口职业技术学院助教,本科学历.

(周口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 周口 466000)

摘 要:翻译批评是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之间的连接纽带,在翻译理论的构建和翻译实践的繁荣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笔者认为要突破中国翻译批评的瓶颈,首先译者要树立正确的批评精神;其次要要扩大翻译批评的对象;然后加强翻译批评自身理论建设.只有这样中国翻译批评事业才能迎来光明的未来.

关 键 词 :翻译批评;现状;批评精神;标准;对象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2-0000-02

中国翻译的历史源远流长,有史籍记载的已长达三千余年,由于佛经翻译的盛行,中国就迎来了第一次翻译.伴随着翻译的开始就产生了翻译批评,从最早的“文质之争”,到近代鲁迅发表的《为翻译辩护》,翻译批评在翻译活动中如影随形.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迎来了第三次的翻译.

一、翻译批评的本质和功能

正如各家对翻译本身的定义难以达成共识一样,翻译批评的定义也能有统一的看法.首先,翻译批评是一种评价活动.其次,翻译批评以翻译作品、翻译过程和翻译现象为评价对象.最后,翻译批评的开展依赖并取决于相关的理论和一定的标准.

通过对翻译批评本质的认识,我们就要对翻译批评的功能加以思考.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如下几个:

翻译批评最基本的功能是监督功能,由此派生的是对读者的引导功能和对译者的指导功能.翻译批评的第二个基本功能是理论研究.

——杨晓荣

翻译批评有五大功能:提高翻译质量;为翻译教学提供实例;阐明特定时期特定领域内的翻译观念;帮助理解名家名作和名家译作;比较原语和译语在语义和语法的异同

——纽马克

1.帮助——帮助译者提高翻译水平,甚至可以帮助译者具体 提高某些基本功;帮助译者高翻译理论修养;

2.限制——限制粗制滥造、质量低劣的译作泛滥,甚至出版问世;

3.扩大——-扩大优秀译作的影响,促进译事的繁荣;

4.鼓励——鼓励译者不断努力,译出优秀的作品;

5.监督——监督译者工作,促进他们认真负责地工作.

——桂乾元

二、中国当代翻译批评现状的分析

中国当代翻译批评现状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数量少.以国内主要的外语内期刊来看,在过去将近十年内发表的八千多篇论文中,关于翻译批评方面的文章仅四百篇左右,不到总量的百分之三.

首先,通过对这些文章的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到,关于翻译批评理论研究的文章所占的比例更小,这也成了翻译批评研究最严重的短板.“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搞好翻译批评,就必须有科学的理论基础,只有这要才具有说服力和发展性.

其次,翻译批评中的文学批评占了绝大多数.其主要原因是多文学作品的大量引进,同时广大读者喜爱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翻译批评纬度较多,易于着手.但随着全球化的浪潮,科技与经济进行着前所未有的相互融合.其中科技作品的翻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对于科技作品的翻译批评少之又少.

另外,从批评主体来看,主要是翻译界内部的人员,这其中从事翻译理论研究的人又占了大多数.绝不是翻译界自身的闭门造车.从翻译批评的本质——理解翻译和评价翻译,也可以看出只要对翻译有感悟理解就能参与其中.

最后,翻译批评进行的方法过于死板,不能有正确的评论方法,有的甚至陷入单纯的“抓错捉病”.

对这种翻译批评现状背后的原因是很多的,这里仅列举若干.首先,翻译批评者本身未能树立正确的翻译批评精神.其次,翻译批评自身理论构建的缺失,很多批评家把笔头指向外界,而不能潜心的研究翻译批评本身的理论,导致翻译批评的批准若有若无,翻译批评的方法极不科学.

三、对翻译批评的建设的几点意见

对于上述中国当代翻译批评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的分析,笔者认为要加强翻译批评的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翻译批评者

首先是扩大翻译批评的主体,不能只依赖以译者和专家为主体的翻译批评.无疑译者和专家是翻译批评的主力军,但鉴于翻译批评自身的不完善,应当要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以多维的视角进行翻译批评,以期得到更多和更全面的启示和发展.

其次是翻译批评者应树立正确的批评精神.笔者认为翻译批评者应具有以下三种精神:

(1)客观精神 就本质而言,翻译批评是一种以翻译过程和翻译作品为课题的评价活动.评价作为无时不在的人的精神活动,具有某些独特表现和特殊地位.评价不同于科学认知活动,而是一种主体性的精神活动,必然包含着并表达着主体的态度、选择、情感、意志等.而主体是具体的,历史的,不断变化的.

(2)创造精神 翻译活动远远不能被简单地视为一种语言的转换,而是通过理解,使原文的意义再生,从而使作品在新的历史空间得到交流、展现、完善与延续.就根本而言,翻译是一种广义上的阅读与理解,是从主体出发面向文本的接受行为,在接受者与文本之间以一种普遍的对话模式出现.在传统意义的理解模式中,理解活动被认为是对原作者主观意图的重构,文本的意义只能从作者的主观性中找到它的范围.现代阐释学认为,文本的意义不能完全被作者本来头脑中的想法所限制,相反,通过文字固定下来的东西已经同它的起源和原作者想脱离,并向新的关系积极开放(伽达默尔,1999:492).如果说阐释学从意义层面为翻译批评的创造性提供了理论依据,那么在评价理论的语境中,创造性是一切判断评价的首要功能和基本特点.在理论上,翻译批评要开拓视野,丰富理论资源.目前导致翻译批评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批评者学术视野比较狭窄. (3)求真精神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学地位的逐渐边缘化已是不争的事实,与之相应的是文学批评的更加失落.批评的现状被无情地概括为“泡沫化”、“ 市侩化”、“传媒化”、“ 行帮化” 和“平面化”等种种不良倾向.对文学翻译批评而言,倘若没有批评者真诚与热情的主观姿态,仅凭技巧、方法以及或谨慎或晦涩的文字,难以引起读者的共鸣、译者的认同,因此也无法体现批评的力量所在.


3.2 翻译批评标准的建立

翻译界似乎一直存在着一种十分矛盾的心理:一方面认为统一的批评标准不存在;另一方面又在竭尽全力地去寻找这样一个标准.既然传统的批评标准都逃不出静态和单项度的思维定势,那么新的标准就要走出这个窠臼,杨晓荣在《翻译批评导论》一书中,从新视角提出了新思路:多维度动态、重视接受者、重视译者作用和译语文化作用;用中和之道协调相关因素,即翻译批评标准应具有“多维度 、综合性 、描写与规范相结合 ”的基本特点.吕俊则从意识形态角度考虑,提出翻译批评要“注意社会意识形态和作者意识形态的矛盾状况与译者的立场选择.”

中国翻译批评的建设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批评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学校学生论文、电大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5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1)对译文的批评与对译者的批评相结合.这是针对翻译批评客体提出的要求.

(2)实践性批评与理论性批评相结合.这是对翻译批评主体的具体要求.因为从事翻译实践的人往往轻视从事理论研究的人,在进行翻译评价时往往从实践经验出发,缺少系统性和理论高度;而从事理论研究的人则容易脱离翻译实践,所以只有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才是正确的翻译批评标准和方法.

(3) 微观翻译批评与宏观翻译批评相结合.即在批评时不仅要注意到字当句次的分析,同时也要对文本的整体风格 、语言特点以及译文独立的审美价值等进行关照.

(4) 文化研究的批评与语言研究的批评相结合.文化转向之后,大部分人觉得言必谈文化才时髦,却把传统的语言研究弃之不理;而固守语言研究阵地的人们又认为文化说得太玄了,包罗万象,好像涵盖了一切.

总之,研究翻译批评必须要研究翻译批评标准,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制约,这里的标准不是唯一的,它应是在相关理论指导下的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有说服力的体现新视角的科学的标准.

3.3 翻译批评对象的扩大

翻译批评应该跳出以前“挑错抓漏”的窠臼之中,逐步加强对翻译过程和翻译现象的关注,同时关注翻译批评自身理论的建设,以期有更加科学和严谨的方式进行翻译批评.从方法上和标准上着眼,找出一条科技翻译批评的路子.同时,通过不同角度和不同事物的翻译批评来反作用促进翻译和翻译批评的理论建设.

翻译批评本来就是一种对象化的活动,要想使之活跃起来,对象的扩大是重要的一环,只有翻译批评的对象扩大了,才能迎来新的视角和新的研究方法.

四、结语

在地球变成地球村的过程中,科技、经济和文化不断地碰撞融合,期间翻译的作用举足轻重.而作为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之间纽带的翻译批评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做好翻译批评既能使翻译作品的繁荣,又能帮助翻译理论的构建.但鉴于中国当代翻译批评现状并不理想,主要表现在数量少,批评对象偏颇,理论不健全.笔者希望能通过翻译批评精神的树立和批评标准的建立能够促进翻译批评事业的上升,进而更好地促进中国翻译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