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擂台(115)

点赞:4455 浏览:1797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He lingered around the district where are found the lightest streets, hearts, vows and librettos when the night falls.

在高原的土地上种下一株株的树秧,也就是种下一个个美好的希望.

上述两部分分开评奖,参赛者可任选其一进行翻译.译文请在2013年12月10日前在网上提交,为http://.dogwood../intro.;或者用稿纸誊写工整,寄往北京市海淀区海淀东三街2号新东方南楼19层《新东方英语》编辑部“翻译擂台”收,邮编为100080,截止日期为12月10日(以邮戳为准).我们将隔期刊登有关译文的详细评点,并评出若干名最佳译手(奖品:《一瞥一惊鸿——一生必看的58部电影(上)》)和潜力译手(奖品:《牛校究竟牛在哪儿?——我们的留学故事》).快来一试身手吧!

2013年10月号英译中获奖名单

李香爱

王雪婷 陈洋

2013年10月号中译英获奖名单

陈颖

王雪婷 吕燕

已故著名学者周煦良曾经说过:“理解不但是翻译的第一关,也是最难通过的一关.”矛盾修饰法的翻译也是如此,在上一期的翻译擂台评点中我们已经论述了这一点.不过,这并不意味着理解了原文的矛盾修饰法就万事大吉了.在翻译实践和翻译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些矛盾修饰法看似容易理解,但初学者翻译起来仍然会出问题,无论是英译中还是中译英,情况都是如此.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大致有三点.一是译者对外语的理解不够透彻.在进行英译中时,译者看似理解了原文,其实理解得不够深入,甚至根本就没有看出原文中的自相矛盾之处.二是译者语言基本功不扎实,英语表达能力不到家.在进行中译英时,译者虽然理解了汉语原文中的矛盾修饰法,却不知道如何用英语表达.三是译者的翻译意识不强,技巧不够,翻译时选词不慎重,出现无心之误.这些情况在本期翻译擂台的参赛译文中都有明显的表现,我们在下文中具体分析.

英译中题目

So there he is at last. Man on the moon. The poor magnificent bungler.

翻译要点

英文原文摘自冯翠华教授的《英语修辞大全》一书,出自1969年《纽约时报》上有关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的一篇报道.结合man on the moon这句话来考虑,这里的poor显然是“可悲,可怜”的意思,bungler则是“笨人”之意,这样的人显然谈不上magnificent.因此句中的poor、bungler都和magnificent构成了矛盾修饰法.要识别并理解这两个矛盾修饰法并不难,但许多参赛译文在表达上都出了问题.在本期英译中的参赛译文中,参赛者在矛盾修饰法的翻译上主要出现了三类错误,下面来具体分析.

问题一 参赛者漏译了poor或bungler,译文中虽然还有矛盾修饰法,但语义不完整.

例1:即使是个华丽的小丑,他最终还是成为第一个登上了月球的人类.

例2:终于实现了.人类登月了.如此的宏伟,却又如此的可怜.

评析:第一个译文中的“华丽”和“小丑”可以算作一个矛盾修饰法,但译文漏译了poor一词,原文中“可悲,可怜”的意思没有表达出来,因而原文对登月行动嘲讽的语气也没有表达出来.Poor在原文中是一个关 键 词 ,是对man的基本评价,反映了作者对登月行动的不赞同.漏译这样一个词,译文的语义当然就不完整了.另外,译文改变了原文的句子结构,语气和原文有较大出入.第二个译文保留了poor和magnificent之间的矛盾修饰法,将两个词译为“如此”开头的排比句,并颠倒了二者的顺序,不过这并不妨碍二者在语义上构成矛盾修饰法.但译文漏译了bungler一词,这对语义的影响是比较大的.《新牛津英语词典》把动词bungle定义为“carry out (a task) clumsily or inpetently, leading to failure or an unsatiactory oute”,既然把人称为bungler,那此人做的事情自然就是不合格的.因此,bungler这个词表面上描述的是人,真正表达的却是作者对整个登月行动的评价,显然不可漏译.

问题二 参赛者漏译了magnificent,导致译文中没有了矛盾修饰法.

例:他终于做到了.什么月球第一人,是大傻子吧,可悲又可叹.

评析:译文把bungler译为“大傻子”,意思与原文比较接近,大体上可以接受.但“傻子”和“可悲又可叹”之间并不矛盾,不能构成矛盾修饰法.“可叹”一词是增译的,没有必要.“什么”一词也是增译的,这样倒是把原文嘲讽的语气传达出来了,但由于没有了矛盾修饰法,嘲讽的强度不如原文.


问题三 参赛者对矛盾修饰法的理解有问题,主要体现在对矛盾修饰法构成词的理解上,其中误解最多的是poor这个词,还有的参赛者误解了bungler这个词.

例1:所以人类坚持到了最后,终于登上了月球.虽然贫乏但却是杰出的笨鸟.

例2: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粗人终于登上了月球.

评析:《新牛津英语词典》列出了poor的三个义项,其中两个分别是“lacking sufficient money to live at a standard considered fortable or normal in a society”和“(of a person) considered to be deserving of pity or sympathy”.第一个译文选取的是poor的第一个义项.但就英文原文来看,能够和magnificent形成矛盾的显然是第二个义项,因为贫穷的人照样可以穿着华丽,也有可能行事高贵,但穿着华丽或行事高贵的人通常却不会惹人同情,不会是可怜或可悲的.第二个译文把bungler译成了“粗人”,与上文提到的词典的解释完全不搭界.笔者翻阅了手头常用的十几本词典,也上网查询过,都没有发现bungler有这层含义,这样的译文意思自然是错误的.此外,这个译文还削弱了矛盾修饰法的修辞效果.译文中的“平凡”和“伟大”虽然构成了矛盾修饰法,但“粗人”和“伟大”之间并没有矛盾.“粗人”可以指“没有文化的人”,既可能平凡,也可能伟大. 除了与矛盾修饰法相关的翻译错误之外,参赛译文还存在以下四类问题.

问题一 参赛者误解个别词或句子,导致译文意思错误.有的参赛者误解了man on the moon这个分句,还有许多参赛者误解了so这个词.

例1:最后只剩他一人留在月球上,这个可怜又可敬的笨蛋.

例2:因此,他最终在那里.月亮上的男人.那个贫穷而又伟大的笨蛋.

评析:第一个译文把原文的前两句进行了合并,第一句只译出了at last,第二句译成了“只剩他一个人留在月球上”,似乎是说很多人都曾经去过月亮上面,现在其他人都离开了,只有他一个人没有走,这与原文意思差别很大.第二个译文把so理解成了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但原文的三个句子之间并不存在因果关系.其实,so这个词在这里的作用只是引出后面的话,并没有什么实际的含义.对于so的这种用法,《新牛津英语词典》对应的义项是“introducing a concluding statement”,可以翻译为“于是”,很多情况下也可以不翻译.如果翻译为“所以”或“因此”,就增加了原文中没有的意思.

问题二 参赛者无故增译,赋予了译文额外的意思.

例:最后他如期而至,登上月球,内在贫穷、外表华丽的蠢蛋.

评析:译文中的“至”可以看做“there 等 is 等”的翻译,“如期”是增译的,“内在”和“外表”也都是增译的.“如期而至”的意思是“根据约定的时间到来”,吴光华主编的《汉英大词典》将其翻译为e at the appointed time.译文增译“如期”,让人感觉“他”好像和别人约定要在月球上见面,并且在约定的时间登上了月球,这是原文中所没有的意思.另外,增译出的“内在”和“外表”缩小了poor和magnificent的语义范围,也不妥当.

问题三 参赛者对原文采取归纳式的译法,但译文太笼统,意思不够准确.

例1:人类最终登上了月球,可悲的壮举.

例2:终于实现了.人类登月了.如此的宏伟,却又如此的可怜.

评析:归纳式翻译通常与省译同时进行,第一个译文就是这种情况.译者把英文原文的前两句合并成一句,省略了“there 等 is 等”,这样的合并和省译问题倒不大,因为意思基本没有变,但不够准确.第二个译文的归纳式译法却扭曲了原文的意思,译文省略了bungler,原文中“愚蠢”的含义没有表达出来.另外,第一句中“实现”一词的意思太含混,导致第一句与第二句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

问题四 参赛者译文的汉语表达存在搭配问题或逻辑问题.

例1:最终人类到达了那里,登上了月球.这一可怜而又伟大的蠢事.

例2:所以他终于到了那里.人类登上了月球,成了可怜又伟大的笨蛋.

评析:第一个译文中“可怜”与“蠢事”的搭配有问题.我们可以说“可怜”的人,却不会说“可怜”的事,事情可以用“可悲”来修饰.第二个译文用“人类”来代指“他”没有问题,但说“人类”是笨蛋在逻辑上有点问题,似乎“他”一个人犯了错,全体“人类”都要挨骂一样.原文玩了个文字游戏,man既可以指前一句中的he,也可以指全体人类,这在英语中很自然,但强行翻译为汉语就会很别扭.

获奖译文:最终人类到了那里,登上了月球,多么可悲而壮丽的愚蠢之举.(陈颖)

评析:译文把第一句中的he翻译为“人类”,把三句合并为一句,意思完全正确.第三个分句前增译“多么”,增强了嘲讽的语气.把bungler译为“愚蠢之举”,把人转为事,读起来很自然.我们当然也可以不把人转为事,直接说人,但在前面略作调整,形成下面的参考译文.

参考译文:他最终到了那里,成了登上月球的人,可悲而又高贵的傻瓜.(韩子满)

中译英题目

大自然似乎用了无声的语言对他诉说了一些什么.

翻译要点

中译英原文选自茅盾的短篇小说《水藻行》,其中“无声的语言”运用了矛盾修饰法.语言当然可以指文字,可以是没有声音的,但既然用这种语言“诉说”,那就说明这里所说的语言不是指文字,而是指口头说的话.在中译英译文中,参赛者在矛盾修饰法的翻译上主要存在以下五类问题.

问题一 参赛者采取解释性的翻译方法,导致译文中没有了矛盾修饰法.

例1:Mother nature seems to murmur to him something in a way of whisper.

例2:The nature seems to he told him something silently.

评析:第一个译文用in a way of whisper来表示“无声的语言”.这种译法不仅使原文的矛盾修饰法消失了,失去了原文的生动性,还存在以下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in a way of这种表达法是错误的,应改为by way of,即“通过,用等方法”,whisper也应改为whispering;第二个问题是译文意思不准确,whisper仍然是有声音的,只是声音比较小而已.第二个译文用silently来表示“无声的语言”,字面上看意思没有问题,但不太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tell 等 silently”的搭配让人感觉逻辑有问题,而且不如原文生动.

问题二 参赛者采取转移的翻译方法,导致译文意思与原文有偏差.

例:The silent nature seems to reveal something to him.

评析:原文中“无声的语言”到译文成了“无声的大自然”,这种译法严重扭曲了原文的意思.大自然只是在和“他”诉说的时候是无声的,其他时候未必是无声的.此外,译文用reveal (展示、显示)来译“诉说”,和silent不能构成矛盾修饰法. 问题三 参赛者根据字面意思直译矛盾修饰法,但译文与英语现有的表达冲突,容易让人误解.

例:It seemed that something had been told to him in a silent language by nature.

评析:译文中的silent language正好是当代语言学研究中的一个术语,指的是姿势、手势、旗标等非语言形式的交流方式.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Edward Hall)就曾在1959年出版过一本题为The Silent Language的书,专门研究这样的交流方式.这样一来,silent和told之间的矛盾就消失了,意思和英文原文也不一样了.原文中“无声的语言”表达的是一种模糊的美,给人以“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感觉,至于大自然具体用怎样的语言向“他”诉说,读者是看不出来的.若译为silent language,这种感觉就表达不出来了.

问题四 参赛者根据字面意思直译矛盾修饰法,但译文表达不准确,意思和原文有出入.

例:Nature seems to he whispered something to him with wordless language.

评析:译文中的wordless language让人费解:没有词汇,又能倾诉什么呢?如果是用体态语,那又成了silent language.况且,wordless language也未必就没有声音.如果我们用诗意的语言,可以说凛冽的寒风也是大自然的一种语言,惊天动地的雷声也是大自然的一种语言.这两种语言都是wordless,但却不是无声的.

问题五 参赛者根据字面直译矛盾修饰法,但译文表达不规范或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

例1:Nature seems to tell him something in a language of soundless.

例2:Mother Nature seems to he spoken to him in soundless tone.

评析:第一个译文中的language of soundless是一个明显的语言错误,soundless是个形容词,不可以直接跟在介词of之后.如果一定要用“language of 等”的结构,那应该在soundless后面加上一个名词,比如word或voice之类的词.第二个译文在语法上没有错误,但soundless和tone搭配不自然,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Tone表示“语调”,语调可以从感彩的角度进行描述,也可以从语音学的角度进行描述,但不能用soundless来描述.

除了与矛盾修饰法相关的翻译问题外,参赛译文还存在以下两类问题.

问题一 参赛者的译文存在语法问题,或是与原文意思有偏差,或是有语法错误.

例1:The great nature seems to tell him something with silent words.

例2:It seems that nature had said something to him with voiceless words.

评析:汉语动词后面的“着”“了”“过”在翻译为英语时很难用某一个词汇来表示,通常都是通过语法手段来传达其意思,比如“着”一般用进行时态表示,“了”和“过”则经常用完成时态表示.第一个译文用一般现在时的tell来翻译“诉说”,似乎这种“诉说”是一种经常性的状态,完全体现不出“诉说了”的含义,改为he told就可以了.第二个译文倒是用了完成时态,但不该用过去完成时.过去完成时表示过去某个时间之前发生的事情,但译文中的seems是现在时,不表示过去时间.

翻译擂台(115)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译文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学校学生论文、高校大学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9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问题二 参赛者语言无故复杂化,不够自然.

例:There seemed to be something that was conveyed to him by nature with its silent language.

评析:汉语原文的结构比较简单,翻译为“Nature seems 等”就很合适,也可以改用形式主语,译为“It seems that Nature 等”.但上面的译文舍简求繁,反而显得啰唆,语言质量不高.译文使用了被动语态,还用了there be存在句和定语从句,这种译法与英语现在的语言习惯完全背道而驰.近些年来,主要英语国家都在推行“简明英语”(plain English)运动,要求语言越简单越好,被动语态、名词化等传统上正式语体的标记现在都被看做应该避免的语言习惯.译者在翻译时最好也顺应这种趋势.再者,作为非母语学习者,译者的英语表达能力本来就不够好,这样舍近求远、故意用复杂句的做法反而容易出错.

获奖译文:Nature seems to he told him something in silent words. (李香爱)

评析:译文用silent words来译“无声的语言”,不仅意思正确,用法也很自然.原文中的“语言”所指的并不是整个一门语言或是手语等整套表达体系,而是所说的话、所用的词,用words来翻译要比language好许多.完成时he told把“了”的含义也表达出来了.不过told一词用得稍微平淡了些,既然是“无声的语言”,又是“诉说”,所讲的自然是比较私密、不想让他人知道的事情,改为confide更能表达这层意思.对这个译文加以修改,可以得到下面的参考译文.

参考译文:Nature seems to he confided something to him in silent words. (韩子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