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自由化其相关理综述

点赞:33168 浏览:15614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针对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出现扭曲、被削弱、萎缩,以及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等现象,理论界提出了金融自由化理论.其主要包括: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深化理论、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深化理论的扩展、反对与完善M-S的理论、有关金融脆弱性的现写作技巧论研究、金融危机理论与模型、金融自由化排序理论等.这些理论从内因和外因、宏观和微观多角度地对金融自由化进行了研究.但对于实践来说,理解金融自由化的关键就是:为什么频发的金融危机主要出现在进行金融自由化改革的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国家.而从整个金融自由化发展的进程中多角度地来理解金融自由化,而不是单纯地用任何单一的方法来研究这一复杂的课题,应当是金融自由化理论的发展方向.

关 键 词:金融自由化;金融深化;金融危机;金融脆弱理论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892(2007)06-0121-08

20世纪70年代麦金农和肖提出的金融深化理论奠定了金融自由化的理论基础,由此也揭开了发展中国家以金融自由化为主要内容的金融改革的帷幕.与此同时,为摆脱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的窘境,主张放松管制的新自由主义政策成为发达国家金融改革的主流.于是,金融自由化就成为了世界金融改革的主流内容.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危机频发,且主要出现在进行金融自由化改革的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国家.由此人们不禁要问:金融自由化是否就意味着风险?进行金融自由化改革的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国家必然会发生金融危机吗?而政府又应如何推进金融自由化?

针对上述问题,许多经济学家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主要包括: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深化理论、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深化理论的扩展、反对与完善M-S的理论、有关金融脆弱性的现写作技巧论研究、金融危机理论与模型、金融自由化排序理论.本文依照金融自由化理论的发展脉络,对金融自由化理论的发展及其相关理论进行梳理,系统介绍这一领域的主要研究进展.

一、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深化理论

麦金农和肖在格利和肖、戈德史密斯金融发展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金融深化理论.格利和肖①是最早对发展中国家金融与经济发展关系进行深入研究的一批学者,他们开创性地指出,发展中国家不成熟的金融制度是经济发展的障碍,并得出结论:经济的发展是金融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金融发展则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手段.[1]戈德史密斯在1969年对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开创性研究,为金融自由化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

1973年麦金农和肖在《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和《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两部著作中,分别从不同角度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现状进行剖析,得出了相同的结论.麦金农的互补性检测说揭示了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自由化的内在原因,以及如何在不造成较大的社会与经济代价的前提下实融自由化.在两个经济学检测设②前提下,储蓄倾向会强烈地影响实际货币余额的需求;而在任何确定的收入水平下,实际货币余额与投资之间存在互补性.麦金农认为,投资与实际利率水平也呈正相关.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实行利率管制,实际利率被压得很低,因此会出现因实际货币积累减少而阻碍投资进行的情况,从而使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肖的债务相似度检测观不认为实际货币余额与投资之间有互补关系,而认为这种互补关系是经济单位局限于“自我融资”的结果,即只要金融相似度检测发挥作用,经济单位就不会仅限于自我融资.他强调银行体系自由准入和竞争的重要性,并将此作为金融自由化成功的前提.肖同时也认为,发展中国家合乎逻辑的发展道路就是解除对利率的人为抑制,深入推进金融自由化改革.[3-4]

根据M-S模型,在利率受到压抑的情况下,储蓄水平下降,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不能获得,有效率的项目可能无法获得资金,从而使得经济总体水平无法提高,同时还滋生了银行业的腐败与低效率.解决这些相关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取消利率管制,③让市场机制来决定利率水平,同时减少政府对金融机构的过度干预.麦金农和肖都倾向于实行金融自由化,并提出了系统的金融改革和金融深化的基本模式,主张应当尽可能地减少政府对金融的干预.这是麦金农和肖金融深化理论的一大突出贡献.

但是,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深化理论只注意到货币在集聚金融资源中的作用,忽视了金融体系通过信息生产有效配置资源及管理风险等功能.在其理论中,经济依然被割裂为实质部门和金融部门,金融部门并不创造财富;金融发展只能影响资本形成,并不影响全要素生产力,这大大削弱了其理论的自身价值.

二、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深化理论的扩展

以1973年麦金农和肖的经典著作出版为标志,“麦金农-肖金融深化框架”正式形成.此后,许多经济学家在麦金农和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麦金农-肖金融深化框架”进行了诸多重要拓展.理论界将这些研究成果称之为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深化理论的扩展.④

1.卡普和马西森的投资规模理论

Kapur(1976)和Mathieson(1979)的论述一改封闭经济状态的前提,主要集中在开放经济状态下,并且突出了金融机构在影响储蓄规模上的作用.此外,他们对发展中国家的货币金融、经济增长及经济稳定这三者的关系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如何通过适当的经济政策和金融体制改革来同时实现经济增长与经济稳定这一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刻的阐述.[5]

2.加尔比斯的投资效率模型

Galbis(1977)认为,即使总的实际存款对利息没有弹性,高利率仍会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因为高利率能使资本存量在质量上得以改善.我们可以将其理论精髓概括为:金融自由化是通过改善投资质量来提高经济绩效的.[5]

3.内生增长理论

内生增长理论⑤是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其基本观点是:经济增长是经济体系内生因素作用的结果,而非外部力量推动的结果.继罗默、卢卡斯之后,理论界掀起了有关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讨论的,发表了一系列具有高学术价值的文章.这些文章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重新强调了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研究了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许多经济学家认为金融市场与金融相似度检测都是内生的)效率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这为进一步研究金融自由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这里最值得一提的是MarcoPagano(1993),他运用“”模型对金融自由化后的金融发展对实际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进行了富有价值的研究,认为实施金融自由化(最初步骤是解除利率管制)可提高储蓄水平和投资效率,增加流向产业部门的可贷资金量,从而提高银行效率,改进资源配置效应,促进经济增长.[5]内生金融增长模型所探讨的是稳定状态下的金融发展,对金融条件发生变化情况下的动态变迁路径没有提供任何深入的分析,这是内生金融增长模型的不足.

上述理论为金融深化理论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为金融深化理论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到20世纪80年代上半期,发展中国家的金融自由化实践带来了巨大灾难――金融危机.理论主张与实践检验的巨大冲撞激发了人们对M-S理论的质疑,结果导致M-S理论的反对派――新结构主义、新凯恩斯主义、新制度主义等流派的相继诞生.随后,麦金农不得不对其理论重新进行修正,于1993年提出了金融控制论.进入20世纪90年代,又产生一个新的流派――金融约束论与M-S理论相抗衡.

三、反对与完善M-S的理论

1.新结构主义理论

为了能够多角度认识金融自由化实践的失败,以及对金融部门提供有益经验,新结构主义者VanWijnbergen(1983)、Taylor(1983)和Buffie(1984)等对金融自由化的逻辑首先提出了质疑,开始分析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的独特制度结构.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存在明显的二元经济特征――现代意义的正规金融市场(正规信贷市场)和落后的场外金融市场(非正规信贷市场)并存.由于正规金融市场要缴纳法定准备金,所以会发生资金“漏损”.因此,他们得出结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应当保护好已经效率很高的非正规信贷市场,而不要进行金融自由化改革.[6-8]

2.金融约束理论

进入20世纪90年代,信息经济学的成就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很多经济学家分析了在信息不完全的前提下金融领域的道德风险、逆向选择等问题.由此Stigilitz(1981,1996)提出金融约束论,发起了对金融自由化理论的猛烈攻击.他认为,由于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不完全信息或不完全市场,因此不具有帕累托效率.在那里,有限的政府干预能大大提高单个经济体的效率,因此政府干预不但能使金融市场运行得更好,还会改善经济绩效.他特别主张通过政府干预使利率低于市场均衡利率水平,并认为适当的金融压制反而能够提高资金配置的效率.对发展中国家来讲,引起利率迅速上升的金融自由化不仅会导致银行贷款投资的恶化,还会危及金融体系的稳定性.由此推论出,因金融自由化而导致的利率上升是导致金融不稳定的罪魁祸首.[9-10]金融约束论提出后不久,1997年东南亚国家便发生了严重的金融危机,因此,该理论立即得到了相当部分人士的赞同,但也引起了众多经济学家特别是极力鼓吹金融自由化改革的经济学家的批评.

3.新凯恩斯主义理论

对于金融自由化理论的科学性,凯恩斯主义也提出了批评.该理论反对实行以高的实际利率为核心的金融自由化理论,主要从有效需求的观点来反驳M-S理论.该理论认为:高的实际利率因增加了企业筹资成本或超过企业实际利润率而必然抑制投资,投资的缩减将通过乘数效应降低经济增长率;实际利率提高后,实际储蓄可能增加,从而导致居民的实际消费下降,减少社会消费需求;金融自由化往往伴随贸易和资本流动的放松和自由化,外资流入追求高收益,通常会导致汇率高估,抑制出口,使出口需求下降;实际利率提高可能使银行减少项目融资或促使银行从事高风险项目融资,这样容易引发银行亏损,增加金融业的不稳定性.[11]

4.新制度主义理论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麦金农和肖所提出的金融自由化理论,坚持的仍是新古典经济学关于经济活动中交易费用为零的检测设;而作为金融市场中降低交易费用的经济组织形式――金融机构,在金融深化过程中的作用被严重地忽略了.也就是说,M-S理论忽视了制度的作用和制度对经济绩效的影响.新制度学派区分了需求引致型金融和供给主导型金融.他们认为,金融供给及金融机构能够自主地促进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特别是对经济不太发达的国家更是如此.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抑制政策是否一定导致资金来源短缺、投资不足等问题,还取决于银行行为和市场结构.新制度学派认为,在利率不上升的情况下,金融深化也可能出现,从而否定了金融自由化的必然性.[12]

5.金融控制论

鉴于拉丁美洲国家激进式金融自由化的失败,麦金农对其金融自由化理论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改和完善,提出了“金融控制论”的观点.其核心思想是强调发展中国家的金融自由化改革应适当控制节奏,要循序渐进.然而,并非所有的新古典主义学者都同意这一观点.雷特和桑德勒简(1990)提出,采取渐进式自由化改革会导致自由化自身的扭曲,并且增加这个过程中政治支持能力的难度.更为普遍的观点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实施金融自由化改革的政治意愿将会衰减,因此,在改革的政治热情尚未退却时立即进行金融自由化改革,效果会更好一些.[12]

新结构主义等流派的诞生及金融控制论、金融约束论的提出,对金融发展过程中的金融危机爆发,从外因角度有了一定的解释力,但又有各自的局限性.这些理论检测设比较贴近现实,提出的政策主张比较符合各国的实际,对于发展中国家的金融理论研究和金融发展实践具有借鉴和参考价值.但这些理论对金融体系发展的负面影响,特别是金融发展不当所导致的危害认识不够,既没有很好地研究金融动荡和金融危机的根源,也没有研究金融发展转化为金融动荡和金融危机的机理.随着金融自由化、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深入,金融危机不断爆发并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征,传统的从外部宏观经济角度来解释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越来越缺乏说服力,这迫使人们从内因的角度即从金融制度自身来解释新形势下金融危机发生的根源.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金融脆弱性概念应运而生.

四、有关金融脆弱性的现代研究

金融脆弱性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20多年来对该问题的研究虽日益深入,但尚处于一个比较初期的阶段,对金融脆弱性的含义、分类存在着不同的看法.Minsky(1982)最先对金融脆弱性问题作了比较系统的解释,⑥形成了“金融脆弱性检测说”.他认为金融内在脆弱性是金融业的本性,是由金融业高负债经营的行业特点所决定的.[13]这在早期得到了理论学术界的广泛认同,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狭义的金融脆弱性,以区别广义上的金融脆弱性.⑦

StiglitzandWeiss(1981)、BernankeandGertler(1990)、Mankiw(1986)认为,有关经济出现严重信贷紧缩以及作为其结果出现的经济紧缩现象,都与不对称信息相联系.[14]1991年Mishkin提出“不均衡信息论”,认为借贷者之间的信息不均衡将导致债务契约、名义道德公害和反向选择等问题.Hellman、MurdockandStiglitz(1994)在探讨了金融自由化进程中金融体系脆弱性的内在原因后指出,利率上限取消以及降低进入壁垒所引起的银行特许权价值降低,导致银行部门的风险管理行为扭曲,从而带来金融体系的内在不稳定.[15]Dis(1996)提出“监测预警论”,认为金融脆弱性可能导致信贷市场或资产市场架构和流量发生无法预测的变化,使金融公司面临倒闭的危险;这种危险反过来又不断地威胁着支付机制及金融体系提供资本的能力.他建议引进更多的金融监测和业绩评估系统,以避免由于个人投资决策失误而引起金融资产的大幅波动.[16]Kaminsky和Reinhart(1996)认为,在多数情况下,金融自由化伴随着对资本管制的解除.由于从国际市场上借入外币资金并将其贷给本国借款者,本国银行就承担了外汇风险.[17]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对金融脆弱性的研究出现了新的.Kregel(1997)引用了“安全边界说”(MarginsofSafety)来解释金融的内在脆弱性.他指出,即使银行和借款人都是非常努力的,但这种努力也是非理性的,对于金融脆弱性也是无能为力的,这是资本主义制度理性运作的自然结果.[18]Krugman(1998)认为道德风险和过度投资交织在一起,导致了银行的脆弱性;而政府对金融相似度检测机构的隐形担保和裙带资本主义,也是导致脆弱性的主要原因.[19]MckinnonandPill(1998)的研究强调了过度借债的作用,特别是当非银行部门出现盲目乐观时,会出现信贷膨胀导致宏观经济过热,从而导致银行系统的不稳定.[20]Corsetti、PesentiandRoubini(1999)则认为,投资者意识到银行与公司债务的基本面出现了问题才会引发金融危机.[21]Demirg-KuntandDetragiache(1998)的研究发现,金融自由化降低了银行特许权价值,进而加大金融脆弱性.[22]Stanley(1998)指出,资本流动可能会不断地引发金融危机.Krugman(1999)提出“金融过度”(FinancialExcess)的概念.他认为,在金融市场中存在着市场操纵,从而形成金融过度.金融体系在金融不稳定中发生崩溃,并非是由于先前投资行为失误,而是由于金融体系本身的脆弱性.导致金融体系可能发生崩溃的直接原因,是低边际进口倾向和相对出口而言的大规模的外债.[16]KoskelaandStenback(2000)构造了银行信贷市场结构与风险关系的模型,认为通过贷款市场的竞争来降低贷款利率,不但有利于投资规模的扩大而不增加企业的破产风险,而且有利于银行的稳健经营和金融体系的稳定,同时也使社会净福利得到增加.[23]

形形色色的金融脆弱性研究,对人们认识金融危机的内因提供了较好的认识渠道.但是,现代金融脆弱性理论的研究是以实体经济波动规律为基础的,虽然对解释传统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可贵的价值,但是随着虚拟经济的迅速发展,金融运行模式的改变,金融脆弱性理论难以解释新的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它们既无法解释虚拟经济中经济主体的异常行为,也难以说明影响金融脆弱性的各种短期因素的作用.随着原有理论解释力的不足,现代金融脆弱性理论面临着新的挑战.

由于近代金融危机频发,原有理论已无法解释危机引发的复杂性,由此理论界提出了第三代、第四代金融危机模型.它们均是以“脆弱论”为核心,来研究危机爆发的原因.

五、金融危机理论与模型

20世纪70年代以前,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一直比较平稳,没有发生过较大的货币危机,所以危机理论一般围绕着“经济危机”开展,关于货币危机的理论则是零星而不成体系的.

1.第一代、第二代货币危机理论⑧

克鲁格曼于1979年提出了关于货币危机的第一个比较成熟的理论流派,并由Fload和Garber在1986年建立了线性模型加以完善.⑨该理论较好地解释了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拉丁美洲的货币危机.该理论认为,政府过度扩张的财政与货币政策会导致经济基础恶化,它是引发对固定汇率的投机攻击,并最终引爆危机的基本原因.[24]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投机性资金流动对宏观经济的冲击越来越大,往往在经济基本面还比较健康时,也会引发货币危机,于是第二代货币危机理论应运而生.该理论认为,投机者之所以对货币发起攻击,并不是由于经济基础的恶化,而是由贬值预期的自我实现所导致的.固定汇率制是否能够维持,是政府和投机者各自权衡成本收益比较分析的结果.[24]

2.第三代金融危机理论

针对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的新特性,理论界提出了第三代金融危机理论.该理论开始跳出汇率机制、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公共政策等宏观经济分析范畴,着眼于金融相似度检测、资产变化方面,强调金融相似度检测在金融危机发生过程中的作用.第三代金融危机理论还不存在一个统一的研究框架,其主流观点有以下五种.

(1)道德风险论.在金融危机中,“道德风险”⑩表现为政府对存款者所作的担保(无论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使金融机构进行风险很高的投资行为,造成了巨额的呆坏账,引起公众的信心危机和金融机构的偿付能力危机,最终导致金融危机.麦金农和克鲁格曼是这种观点的重要代表.道德风险论的结论是:政府隐性担保导致的道德风险是引发危机的真正原因,货币价值的波动只不过是危机的一种表现而已.[25]

(2)基本因素论.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理论界对传统的基本因素论进行了修正,增加了其解释力.DominickSalvatore和Corsetti、Pesenti、Roubini等学者就是这一学说的重要代表.其基本论点是:第一,一国的基本面因素是决定危机是否会爆发的最关键的因素,是导致危机蔓延和恶化的根本原因;第二,基本因素的恶化包括外部不平衡和内部不平衡,可以由多重宏观和金融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进行量化,据此可预警危机的爆发;第三,基本面因素不能准确地预测出金融危机爆发的时间,但能表明危机的趋势;第四,在许多条件下,投机攻击、政治危机或政治问题是金融危机的催化剂.[25]


(3)金融恐慌论.Dybvig-Diamond(1983)等经济学家指出,“金融恐慌”{11}会导致并恶化危机.美国经济学家StevenRadeletandJeffreySachs在1998年对金融恐慌论进行了修正.新一代金融恐慌论认为,恐慌源于一国的基本面恶化,由一系列突发性金融和经济事件引发,并由于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对危机的处理不当而不断膨胀,导致大规模的资金外流,最终导致并恶化危机.同时,金融恐慌论还提出了政策建议:要对金融体系进行改革,以防患于未然;国际金融市场必须由一个公平有效的组织充当最后贷款人,及时防止金融恐慌的爆发和扩大;政策制定者必须全面而又谨慎地制定和采取措施,并在危机初现端倪时采取微调的手段,防止因短期行为对市场情绪产生不利的影响.[25]

(4)危机传染模型.危机传染模型强调金融危机的传染性,这类模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银行同业市场中流动性危机的传染.Chen(1999)的模型说明,由于需求存款合同所导致的收益外部性和信息的溢出效应,即使帕累托最优均衡或基于协调失败的银行挤兑均衡不会发生,流动性危机也会在银行之间进行传染;Freixas、ParigiandRochet(2000)的模型说明,就银行系统的传染风险而言,“分散借贷”结构比“信贷链借贷”结构有更强的稳定性;Dasgupta(2000)认为,债权人银行将来的收益是债务人银行经营绩效的函数,这种溢出效应使得银行之间的传染成为可能.二是国际金融危机的传染.Kodres和Pritsker(1998)认为,信息不对称和跨市场套期保值能力是金融危机传染的根本原因;IMF(1998)认为,大型全球性机构在许多不同市场和国家进行经营,产生了在似乎不相关市场之间出现溢出效应的潜在可能性,而该效应是金融危机传染的原因;Masson(1999)则在简单两国模型的多重均衡基础上,讨论金融危机的传染机理,证明了“季风效应”{12}和“波及效应”的存在;HauskenandPlümpler(2002)认为,金融危机的国际传染与流行病在人群中的传染有相似的机制.[26]

(5)“外资诱导型”货币危机模型.WorldBank(1997)和Calvo(1998)提出了由外资导致的货币危机模型,认为大规模外资的流入、波动和逆转是导致货币危机的重要原因,强调外资通过银行业信用过度扩张这一传导机制,使本国的宏观经济和金融业脆弱性增强.[27]ChangandVelasco(1999a,1999b)提出,当一国经济有外国资本输入时,短期外债是国外投资者之间协调失败的根源,使经济不能实现帕累托最优均衡.[28-29]

3.第四代金融危机模型(雏形){13}

2000年初,克鲁格曼和Aghion先后在第三代危机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新的解释.他们认为,如果本国的企业部门外债的水平很高,外币的风险头寸越大,资产负债表效应越大,经济出现危机的可能性就越大.第四代危机模型可能是一个更一般的金融危机模型.这一模型的重要之处,在于它指出了对国内资产的信心效应,就可以导致由自我实现的悲观主义引发的投资崩溃和金融危机.[30]

第一代、第二代危机理论由于各自所存在的缺陷,虽然对当时所发生的金融危机有着一定的解释力,但对于经济全球化下所发生的金融危机则无法解释.从总体上看,第三代模型虽还不存在一个统一的分析范式,尚不能对金融危机有全面的经济解释,但在发展倾向上存在一些共性:把金融危机置于一个完整的宏观经济周期框架中来理解,这对于理解现代金融危机的爆发及其复杂性有着一定的解释力.不过,这些新的理论大多把政府的政策目标外生于理论模型,从而同样不能解释清楚金融危机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第四代金融危机模型虽然还只是一个雏形,但其可能会是一个更一般的金融危机模型,这对分析及应用来讲将会更加方便.

从金融危机理论的发展来看,理论本身的解释从简单一般――复杂――更加一般化,正是适应于经济发展所引致的金融危机爆发原因的愈益复杂性.因此从整个经济发展的过程来理解金融危机现象,多方位分析,正是今后金融危机理论发展的方向所在.从危机理论的发展还可以看出,新的危机爆发会引致新的危机模型的产生,而每一个模型也都只限于事后对危机作出解释,却无法预测危机.由此可见,金融危机理论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六、金融自由化理论的又一发展――金融自由化排序理论

20世纪80年代南美国家金融自由化的失败,引发了在决策圈和学术圈内激烈的辩论,以确定这一失败的原因到底是由于政策设计本身,还是由于改革的排序有误.而90年代前后东欧转型经济体的改革浪潮,使这一辩论再度为人瞩目.

Funke(1993)对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了总结.[31]关于经济改革和政策措施排序问题,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大多数学者把财政与货币的稳定放在第一位,同时有学者还把国内金融体系的改革放在了第一位;除Lal(1987)把资本账户自由化放在第二位外,大多数学者均把资本账户自由化放在改革的最后一位.对于转型经济国家来说,大多数学者把体制改革置于改革首位,同时认为财政与货币稳定也应首先启动,而资本账户自由化应最后启动.经济学家对转型经济国家的建议不同于一般的发展中国家,因为对于存在金融压抑的一般发展中国家来说,国内金融市场的市场化改革是一个中心任务;而对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经济体而言,改革还要包括放开、私有化以及要素市场的培育和发展等内容.但绝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在进行国内金融改革之前需要有一个稳定的宏观经济状况,无论是对发展中国家还是对转型经济国家都如此.

20世纪90年代中期,更重要的争论是发生在JohnWilliamson和其他一些经济学家之间的、关于经济改革的大震荡方案和渐进改革方案的争论,其结果是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和决策者对渐进改革持肯定的态度(RiesandSweeney,1997).[32]Williamson(1997)特别指出,过早开放资本账户还会引起资本的大量外流,而大规模的资本外流会把本国利率抬得过高,以致大部分企业无法获得融资,从而无法生存.他强调,把资本账户开放安排在改革后期进行是正确的.[33]

但Guitian(1997)对此不予赞同.他认为,排序归根结底取决于初始条件和一国的经济结构,如果外部条件稳定而国内政策健全,则可以不按先后次序,而是同时实行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的开放;如果一味等待条件成熟,可能会导致永久的资本管制,因此资本账户开放应没有先决条件.[34]Wihlb和Dezseri(1997)认为,对于完全可兑换的限制因素,主要来自于市场失灵和政策失灵.他们反对那种认为应在结构改革和贸易改革已经完成、金融部门已实行自由化并能有效地配置信贷、财政政策变得灵活、经济体已达到有公信力的稳定之后才开放资本账户的观点,并认为最优的政策应当是逐渐地放松管制.[35]

在亚洲金融危机发生之后,自由化排序理论又有了新发展,综合改革日益受到重视.Johnston等人(1997)的研究,对资本账户自由化与金融危机的关联给予了高度重视.他们认为,资本账户自由化应当融入到结构改革和宏观经济政策的设计中;证券资本流动的自由化,要同国内金融部门的自由化和改革相协调.在金融体系较弱的国家应在实行资本账户自由化之前或同时,解决结构性的弱点.这种综合性的改革战略,也要求确立宏观经济政策和汇率政策的配合.[36]NsouliandRached(1998)进一步指出,如果一国存在对内和对外的大规模失衡,应优先采取健全的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财政、信贷和汇率政策.在处理结构性问题时,必须考虑到各项结构性改革与宏观经济政策的相互促进性,以及各项必要的准备工作及其执行时所需的先导时间.[37]在Toye(1999)提出的排序规则中,也体现了协调改革的思想.[38]

亚洲金融危机后,学术界也逐渐达成一些共识.正如Edwards(2002)指出的:在大部分情况下,应首先处理财政上的重大失衡;在改革刚开始的初期,便须达到最低程度的宏观经济稳定;在贸易自由化已执行之后,进行资本账户的自由化;在一个有效的现代银行监管框架建立以后,才进行金融改革;在改革中应尽早放松劳动力市场的管制,等等.[39]

最新趋势把金融体系的改革作为了自由化排序的中心问题.Johnston(1998)提出了评估排序战略的方法,即对各种不同排序直接按其对金融改革广义目标的贡献来评估.[40]此外,IshiiandHabermeier(2002)的最新报告也主张,资本账户的排序应基于对资本管制、宏观经济和金融部门的脆弱性来评估,并以此来设计资本账户自由化和金融改革以及其它政策之间的排序.[41]

对具体排序的研究是排序理论中的一项新进展.Nsouli、RachedandFunke(2002)认为,排序牵涉到在部门间推行改革的次序,以及在某一部门内进行改革的次序.[42]IshiiandHabermeier(2002)指出,排序一般应遵循的原则为:强调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性、选择合适的汇率制度、优先进行旨在支持宏观稳定的金融改革;必须对资本账户自由化和其它金融政策加以协调;要考虑到金融和非金融机构的初始条件,以及管理与国际资本流动有关的风险能力;评估现有资本管制的有效性,识别并执行同改革有关但要有较长先导时间的应变措施;努力保证改革的持续性和自由化过程中的透明度.[41]

最新发展的自由化排序理论脱开了僵化的排序要求,更强调在金融自由化中政策次序与实际情况的协调,所以理论上并无一个通用的次序提供给各国的自由化开放(张志超,2003).[43]

金融自由化其相关理综述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金融危机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论文、函授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2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七、结束语

如上所述,金融自由化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始终处于社会实践需要的推动中.从以上对金融自由化及其相关理论的概括中可以看出,这些理论从内因和外因、宏观和微观多角度对金融自由化进行了研究.但对于实践来说,理解金融自由化的关键就是:为什么频发的金融危机主要出现在进行金融自由化改革的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国家.这是一个复杂而广阔的问题,要理解它,就要动态地、多方位地进行研究.总之,从整个金融自由化发展的进程中多角度地来理解金融自由化,而不是单纯地用任何单一的方法来研究这一复杂的课题,应当是金融自由化理论的发展方向.

中国金融自由化所采用的渐进方式,虽也取得了许多令世人瞩目的成果,但其所导致的众多疑难问题的堆积,随着入世过渡期的结束而到了亟待解决的地步.而中国经济发展和金融自由化推进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全面对照西方经济理论的不可行.因此,今后中国金融自由化的深化和推进,需要我们在汲取国际上金融自由化及其相关理论可用之处的基础上,吸取各国金融发展的实践经验,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来深化金融改革.

――――――――

注释:

①早在1955年9月格利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的《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方面》和1956年5月肖在美国《金融杂志》上发表的《金融相似度检测机构与储蓄――投资过程》两篇文章中,就已经从全新的角度对经济和金融关系、各种相似度检测机构在信用创造过程中的作用等问题提出了许多新观点.

②麦金农的模型采用了两个经济学检测设:(1)所有经济单位都局限于自我融资,储蓄者和投资者没有实质性区别;(2)投资支出具有不可分性,因此在进行一项投资之前必须进行较大规模的储蓄和积累.

③金融自由化理论框架中的一个基本前提是:利率与经济增长具有正相关关系.

④卡普和马西森的投资规模理论和加尔比斯的投资效率模型属“麦金农-肖金融深化框架的第一代拓展模型”.以帕加诺为代表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被学术界称之为“麦金农-肖金融深化框架的第二代拓展模型”.在第一代拓展模型中,影响最大的是Kapur-Mathieson模型.这个模型应用于劳动力富裕的发展中国家.

⑤保罗罗默(Romer)1986年的论文《递增收益与长期增长》和罗伯特卢卡斯(Lucas)1988年的论文《论经济发展机制》的相继发表,标志着内生增长理论的形成.

⑥1982年Hyman.P.Minsky在《金融体系内在脆弱性检测说》一书中,对金融脆弱性问题作出了解释.Minsky认为,有两个主要原因可以解释这种金融体系内在脆弱性特征:一个是代际遗忘解释;另一个是竞争压力解释.

⑦广义上的金融脆弱性,指一种趋于高风险的金融状态,泛指一切融资领域中的风险积聚,包括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

⑧奥波斯特菲尔德(Obstfeld)是第二代货币危机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因此我们又把该模型称之为奥波斯特菲尔德模型.

⑨该模型后来被合称为“克鲁格曼-弗拉德-戈博模型”,简称克鲁格曼模型.

⑩所谓道德风险,是指因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不相匹配而可能导致他人的资产或权益受到损失.

{11}所谓“金融恐慌”(FinancialPanic),是指由于某种外在的因素,短期资金的债权人突然大规模地从尚具有清偿能力的债务人那里撤回资金,这是一种集体行为.

{12}“季风效应”,即指一国对一次经济冲击所作出的政策调整可能迫使与之有紧密联系的国家采取相似的政策.这样,危机就很有可能在两国间传输.

{13}第四代危机模型尚有待完善,因此称其为第四代金融危机模型雏形.

――――――――

1;26]朱波,范方志.金融危机理论与模型综述[J].世界经济研究,2005,(6).

[27]Calvo,G..Balanceofpaymentscrisesinemergingmarkets,UniversityofMaryland,1998.

[28]ChangR.andvelasoA..FinancialcrisesinEmergingMarkets:ACanonicalModel[R].NBERWorkingPaperNo.6606,1999a.

[29]ChangR.andvelasoA..TheAsianLiquidityCrisis[R].NBERWorkingPaperNo.6796,1999b.

[30]保罗克鲁格曼.论新一代危机模型[J].国际金融研究,2001,(10).

[31]Funke,Norbert.Timingandsequencingofreforms:CompetiniewsandtheroleOfcredibility,Kyklos,1993,(46):337-362.

[32]Ries,ChristineP.andRicherdJ.Sweeney.CapitalControlsinEmergingEconomies,Boulder,Colorado:WestviewPress,1997.

[33]Williamson,John.Orthodoxyisright:Liberalizethecapitalaccountlast,inRies,ChristineP.andRichardJ.Sweeney,1997,CapitalControlsinEmergingEconomies,Boulder,Colorado:WestviewPress,1997:13-16.

[34]Guitian,Manuel.Realityandthelogicofcapitalflowliberalization,inRies,ChristineP.andRichardJ.Sweeney,1997,CapitalControlsinEmergingEconomies,Boulder,Colorado:WestviewPress,1997:17-32.

[35]WihlbClasandKalmanDezseri.PreconditionorliberalizationofcapitalNows:Areviewandinterpretation,inRies,ChristineP.andRichardJ.Sweeney,1997,CapitalControlsinEmergingEconomies,Boulder,Colorado:WestviewPress,1997:33-44.

[36]R.巴里约翰斯顿,V.桑得拉拉加主编.金融部门改革的次序[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0.

[37]Nsouli,SalehM.andMounirRached.CapitalaccountliberalizationintheSouthemMediterraneanregion,IMFPaperonPlicyAnalysisandAssesent98/11,Washington,D.C.:InternationalMoaryFund,1998.

[38]Toye,John.Thesequencingofstructuraladjustmentprogrammes:WhataretheissuesUNCTD/UNDPOccasionalpaper,UNCTAD/EDM/Misc.70,1999.

[39]Edwards,Sebastian.Capitalmobility,capitalcontrols,andglobalizationinthetwenty-firstcentury,TheAnnalsoftheAmericanAcademyofPoliticalandSocialScience,2002:249-260.

[40]Johnston,BarryR..Sequencingcapitalaccountliberalizationsandfinancialsectorreform,IMFPolicyAnalysisandAssesent98/8,Washington,D.C.:InternationalMoaryFund,1998.

[41]Ishii,Shogo,andKarlHabermeier.CapitalAccountLiberalizationandFinancialSectorStability,IMFOccasionalPaper211,Washington,D.C.:InternationalMoaryFund,2002.

[42]Nsouli,SalehM.,MounirRached,andNorbertFunke.Thespeedofadjustmentandthesequencingofeconomicreforms:Issuesahdguidelineorpolicymakers,IMFWorkingPaperwp/02/132,InternationalMoaryFund,2002.

[43]张志超.开放中国的资本账户[J].国际经济评论,2003,(1-2).

责任编校:魏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