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课堂教学

点赞:27610 浏览:13050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贯彻教学方针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体育课堂教学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主要方面,它是训练学生运动技能,增强体质,锻练体能,促进学生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都得到发展的重要基地.笔者就如何提高体育课堂的教学质量,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认真备好每一节课

大多数人认为,上体育课很简单,用不着备课,上课时安排学生运动就是了.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体育课是教授体育运动知识(主要是体育运动技术动作)和组织体能训练的课,它与其他科一样,每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要完成教学任务就一定要备好课,否则无法达到教学目的.那么,怎样才算备好课呢?笔者认为备好课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明确要求,熟悉教材内容.教师要熟练掌握所教的技术动作,要熟知其动作要领;并能估计到学生练习时容易出现的错误动作,有行之有效的、纠正错误动作的方法;也要掌握所教技术动作与前、后课教学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

2.重视课堂练习.结合教材与学生的特点确定教学任务、重点、难点,为解决重点、难点设计好辅助性练习内容,让学生顺利掌握重点,攻克难点.

3.选好教法.结合教材、学生的特点及场地器材的实际,确定最佳的组织、教学方法.

二、平时教学始终贯彻“实”“活”“精”的原则

实:踏实.教师必须了解、熟悉、掌握教学内容,明确教学大纲和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通过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使目标教学落到实处.教师在上新课前,首先弄清本课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步骤,再分析学生达到这个目标的难点是什么,并根据学生的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以及兴趣爱好,反复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同时把教学目标及时告诉学生,让学生心里有数,在课堂上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活:在具体的教学当中,教师不可能按步就班,也不可能始终如一地进行每一个教学步骤.要在吃透教材、掌握教法的基础上,灵活掌握,因材施教,师生间形成感情融洽、相互尊重、配合默契的氛围,才能顺利进行教学,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例如:在体育课中也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一场激烈的比赛,一段优美的形体音乐,能使课堂充满生气.所以说,多媒体技术教学能提供生动、活泼、鲜明的教学形象和动听的音乐,对学生的感官产生多重刺激,创设一种和谐逼真、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良好的状态下积极学习,主动探索,激发思维想象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精:教师要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做到深入浅出,“导”在关键点上.备课时教师就应想到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碰到的问题,或学生在自学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及时进行指导.当然,除备好课外,教师还应精心设计,分析哪些动作让学生自学,哪些动作由教师精讲,哪些动作用讲练结合的形式进行,使讲解富于启发性.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体育课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本科毕业论文、专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9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三、强化“内外”结合,拓展体育教学“时空”

一堂较为成功的体育课,可以教会学生一些技术动作,并能组织和帮助学生通过练习掌握并提高动作技术,当然还会使学生得到体质的锻炼和情操的陶冶.但要使学生的技能、体质和健康水平马上得到提高,是不可能的.体育精神贵在“恒”,只有通过长期努力,不懈追求,才能真正享受体育带来的益处和乐趣.课内外结合、拓展体育的教学时空是体育教学活动得以延伸的必要途径.

我们认为,“下课”不应是课堂的结束,而应是另一种形式的开始.只有这样,有限的体育课才得以拓展.唯有走与生活相结合、与社会相结合、与家庭相结合的道路,体育课的内容才能延伸到课外,延续到学生的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之中.要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教师必须结合社会、家庭生活的实际情况,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迎合学生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的需要,这是使体育跟随学生走向课外、走向社会、走向家庭的动力之源.这就需要教师认真研究学生、分析学生,认真研究教材、改进教材,增强体育教学的活力.

此外,还应建立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各个时期的动态,解决学生在各个时期遇到的困难,引导他们走健康发展的体育之路,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使课内开的“花”,在课外继续汲取丰富的营养,结出丰硕的“果实”.

总之,要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充分利用体育教育自身的优势,转化限制条件为有利条件,正视自己,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大胆突破.既尊重传统,也不被传统所束缚;既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法,也要创造适合本校实际的方法,使每节课都做到教法新颖、措施有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们面对的是跨世纪的青少年,要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新方法,每节课都体现其价值和特点,在教育改革中走出适合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