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科研文化提升科研品质

点赞:3924 浏览:1180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中国教育研究重要吗”丹麦教授曹诗弟在深入中国教育现实之后提出了这样一个看似无聊可笑的问题.教授的意见是:像中国教育这样“由上而下”的研究方式很明显是“不能超越主管部门的既定了解”的,当然也就不能“从新颖的角度看问题”.既然不能发现新的问题,这样的教育研究当然也就是可有可无的,所以中国的教育研究如果不能“由上而下”变成“由下而上”去发现真实的问题,那么中国教育研究其实是在做一种浪费的工作.

“中国教育研究重要吗”回顾、梳理“十一五”以来我市的教育科研隋况,答案无疑是肯定的.因为我市的教育研究正逐步实现着“由上而下”变成“由下而上”去发现真实的问题的转变,我们的教育研究越来越让教师感到,我们并非是在做一种浪费的工作.如何实现这样的转变,下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简要介绍我市近几年教科研工作开展情况.

一、重建科研价值观

教科研的目的是什么教科研的内容和方法是什么教科研成果的体现形式是什么教科研就仅仅是做课题、写论文吗一直以来,不少领导和教师们对教科研就存在着很多认识上的误区.由此,作为市级的教育研训部门,如何重建科研价值观,把教育科研工作的战略地位真正落到实处,责任重大.

我们认为,每一位教师都有能力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加以反思、研究与改进,提出最贴切的改进意见.与外来研究者相比,教师处在一个极其有利的研究位置上,有最佳的研究机会.而教育生活一旦成为教师研究、探索、创新的资源,教师就会发现教育的趣味和快乐,就会领略教育的魅力和幸福.长此以往,研究不仅仅是一种方法,一种路径,而且会成为教师的一种文化,一种生存状态和行为模式.

1.科学规划.为了保证我市教育科研工作步入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在课题规划上,我们确立了“整体规划,分类要求,突出重点,紧扣全面”的原则,形成了一个系统全面、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课题体系.

打造科研文化提升科研品质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教科研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电大论文、学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4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十一五”开局以来,我市现有4项国家级课题,68项省级课题,常州市2007―2010年立项课题41项,金坛市立项课题222项,“减负增效”专项课题152项,其中,市研训中心成员领衔的各级各类课题就有25个,由于研训员身先士卒搞课题研究,全市上下形成了浓郁的研究氛围.

2.规范管理.所谓规范管理,是指课题研究要端正研究风气,提高科研人员研究素质,保证研究质量,要从规范做起.我们着重抓了课题来源管理、研究计划管理、研究过程管理、结题管理和推广管理等五个方面.

在结题管理中,我们改革了以往的做法,受到一线教师的欢迎:首先由课题主持人重点介绍研究过程、研究成效、研究困惑,接着查看过程性材料和专题网页,然后由专家组成员就课题的研究情况与课题组进行对话,主要涵盖评点、提问、指导三个层面的话题,最后起草鉴定意见.这样结题,有效地引领课题研究朝着规范有序的健康的方向发展.如中国教育学会重点课题“21世纪新课程与中小学写作教学改革”子课题的会议结题,总课题组专家对金坛的作文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感到十分满意,《全国优秀作文选》主编姚卫伟先生在评点时说:我到过很多地方,还没有发现比金坛研究得好的学校,金坛的课题研究规范、有序、重过程、讲实效,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3.立足课堂.课题研究不是为研究而研究,是为教育教学怎么写作的,不能游离于教育教学之外,否则将成为无根之花、无源之水.课堂教学是教师的主要工作,我们的课题研究只有更多地从课堂教学着手,才能达到改进实际教学工作和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目的.

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课题不能把研究与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并贯穿始终.为了扭转此种局面,我们在全市倡导,课题研究必须与课堂教学亲密“接触”,要求课题组成员把课题研究渗透到每一节课堂教学之中去(与课堂教学无关的课题除外)把研究与教学融为一体.为此,我们在金城中心小学和华罗庚实验学校组织了课题研究课堂教学观摩活动.研训中心定期开展课改调研,行动研究方法日渐为大家接受、采纳,成为我市中小学研究方法的主流.通过研究活动,我们欣喜地看到,把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紧密地连在一起,渐渐成为广大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

4.科研培训.学校教科室主任是学校校长开展教育科研工作的得力助手,是联系市研训中心与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桥梁与纽带.校教科室主任的科研素质直接关系到学校教科研工作的质量,关系到科研成果的水平.因此我市加大了对科研骨干培训的力度,创设了相互学习、交流、反思、研讨的氛围.

2003年10月,我们在金城中心小学举办了教科室主任培训班,就怎样管理教科研工作和开展课题研究进行面对面指导.2007年3月又在河滨小学召开了全市中小学、幼儿园教科室主任培训,实验学校、华城小学、直溪小学、一中、河滨小学等5所学校作了大会交流,他们分别从校本培训、校本研究、课题管理、网页建设、教育沙龙等方面介绍了经验.研训中心副主任陈文作了《课题研究管理要走规范化之路》的报告.报告结合全市课题研究现状,肯定了课题研究的成效,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了建议.此外,我们还针对课题的申报和开题、研究方法的掌握、理论素养的提高以及实践经验的提炼等,举办了课题组长培训班,使课题组长在思想认识、观念转变、方法掌握、实践指导等方面获得了较大的提高.

5.科研扶贫.自2005年起,研训中心开始对部分教科研工作比较薄弱的学校进行“教科研扶贫”,定期给学校老师作教育科研知识讲座,帮助他们规划研究方向,进行选题论证,拟定研究方案,同时邀请他们观摩省市级优秀课题的结题.实行以来,一些薄弱学校的教科研工作有了明显起色.

二、积极打造科研文化

科研文化的形成与师资素质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参与教育科研会形成科研文化,有了科研文化又会进一步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这是一种良性互动的过程.有了这种科研文化,也就具有师资成长的土壤和气候条件.当然,这种土壤和气候条件不是等来的,而是创造出来的.近年来,我们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我市本土特色的科研文化.

1.研训一体.‘研训一体”是指将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进行有机整合.“研训一体”促进了新的研训文化的形成――研训员不再是教研和培训活动的管理者、传授者、控制者、主导者,而是教研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咨询者与合作者.这种研训内容的开放性、形式的多样化、主体的多元化,促成了“教研的主体是研训员和教师,教研的过程是研训员与教师、研训员与新课程共进共育的过程”的新型研训文化的形成和发展.2009年以来每学期,我们中小学各个学科所进行的单元教学培训活动,受到了老师们的一致好评,正是得益于这种新型研训文化氛围的形成.

2.科研沙龙.“教育沙龙”是校本教研的重要形式,它具有开放姿态和友好界面,既经济实惠,又费时少、成效好,有利于广大教师的共同成长.2004年12月,研训中心下发了关于开展“教育沙龙”活动的通知,将举办“教育沙龙”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在全市推广,要求各校认真落实.2005年3月17日,研训中心在金城中心小学举行了全市中小学“教育沙龙”现场观摩及培训活动.其后各校相继开展了各类主题的“教育沙龙”活动.《金坛教育研究》开辟了专栏,选登“教育沙龙”实录和评点文章.自2005年,教育局研训中心开展了六届优秀‘教育沙龙”评比活动,有上百个教育沙龙获奖,此项活动有力地促进了教育沙龙的开展,《课堂中的自由与规范》等多个实录在《教育科学论坛》等杂志发表,金坛电视台还对教育沙龙的开展作了专题报道.

3.叙事研究.2006年,研训中心在全市推行“教育叙事研究”活动,确定了河滨小学等5所学校为首批试点学校,在教研网上开辟了“金坛教师博客”,并在全市中小学开展了“教育叙事”征集评比活动,其优秀作品在《金坛教育研究》上发表.后来,《教师人生演绎的精彩教育故事》一书2007年12月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我们将这本书作为教师培训用书之一.

目前“教育叙事”活动在各校蓬勃开展.江苏省教育厅将我们的做法在全省推广,同时我们还在苏浙沪教研工作研讨会上与兄弟市县进行了交流.

4.课题调研日.为加强教育科研课题管理,避免学校的科研蜕化成一种“应景”工具,甚至是一种摆设,我们把“课题调研日”作为一种常规工作来抓.主要做法是调研以沙龙的形式展开.首先,调研学校课题负责人汇报课题立项以来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果,课题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惑.其次,学校教科室主任汇报学校教科研工作全面开展情况.最后,市研训中心的调研员对各个课题实施情况进行简要点评,并提出合理化的实施建议.

近几年来,我们欣喜地看到,我市的课题研究开始出现去功利化的可喜局面.

三、丰硕的科研成果

近几年来,我市涌现出一批教育科研优秀教科研成果和先进典型,教科研水平不断提升、教科研能力不断增强、教科研成果不断增多,对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并在省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我市各级各类立项课题能按时结题,积累了丰富的过程资料、个案资料、研究报告等物化成果.近年来,我市教师的论文写作水平不断提升,每年在省级刊物发表的论文均超过600篇.以2008年度为例,我市中小学教师在省级及以上刊物发表论文800余篇,研训中心由研训员领衔出版了一套新课程系列专著,共12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从2005年开始,金坛市人民政府将学校课题研究列入市科技进步奖的评选范围.几年来,我市教育系统已经有《小学作文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研究》等20多项课题获市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我市突出的区域教育科研优势已经显现,得到了省教科院、江苏教育报刊社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的高度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