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政治思想

点赞:25424 浏览:11875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2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老子的政治思想是其哲学思想在为政治国行为中的具体体现,因此自始自终贯穿着老子的“道”的理念,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出了一系列“圣人”治国的思想原则和实施方法,在今天看来,就是政府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作用和应有的作为.本论文便从这一角度来解读老子的政治思想.

【关键字】道德经;政治思想;无为;政府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B

作为流传几千年的中文化文精髓,《道德经》的人生价值观和生存理念不仅仅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每一代国人的生活,也是各行各业精英们的重要“顾问”.而《道德经》中大量关于为政治国的阐述则是研究老子思想不可绕开的对象,对于国家发展、领导人治理国家将有重大裨益.

《道德经》是一部对世间万物的概括,以至于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解读都离不开老子老子的哲学思想.“无名,天地之始”一句便道出了老子的理想政治状态和政治思想.在《道德经》第八十章里,“小国寡民,时有什伯之器而不用”,小小的国度,适当的人口,人无高低贵贱,大家一律平等、社会公正;“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人民热爱生命、热爱故土、热爱和平;“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人民安居乐业、衣食无忧;“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人民友好和睦,国家之间和平共处.国家内部没有繁重的赋税和苛刻的法令,人民的物质生活丰富、民风淳朴,社会和谐安定,没有欺诈、没有饥饿;国与国之间没有战争、没有矛盾,一切都遵循着万物生存的自然法则,这就是老子理想中的理想政治状态,是“道”在国家生活的体现.而为了达到这种理想的状态,根据对“道”的领悟和哲学思想,老子从统治者的角度,提出了一系列为政治国的原则.“为无为,则无不治”,这一句,便是老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在第三章中,老子提出“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的第一条策略,即在极大地丰富人民的物质生活,而不去倡导小奸小盗的生存法则.接着老子又说“常使民无知无欲”,根据王弼《老子道德经注校释》,译为“(使民)守其真也”,使得百姓可以保持原始的那种淳朴善良的心智.“无名,天地之始”,人民的生活思想、社会的最佳状态皆发源于“无名”,是治理国家的最大智慧,可见这也是老子“道法自然”哲学思想的体现.

古时所谓的“圣人”,抑或当今的政府在经营国家、治理社会时,如果没有明确自身的地位,必然会走向终结.在第十七章中,“太上,不知有之”,和第五十七章中的“以无事取天下”,老子向我们提出了“大同”社会中统治者对自身地位应有的认识,即最英明的国君或者政府在日常治理过程中即使颁布法令、行使职权管理国家,黎民历史老照片不能说的秘密慈禧军阀明末清初晚清百姓按照本来的模式生息而不会察觉到领导者们的存在,即政府与社会最理想的或者最符合“大道”的关系.统治者在对内维持社会秩序、对外国家尊严安全,发挥行使政府职能的同时不会是国民觉得是有背后的力量在支撑着社会的正常运作,这便是“隐形的”的政府.


而隐形政府该如何作为,才能使得政府既能发挥其职责作用,而又能达到老子所谓的“不知有之”的理想呢?在第五十七章中的“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一句给出了答案.以正治国,以无事取天下,即以正道、大道来治理国家,“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反之“以正治国则奇兵起也”(王弼注).政府应做到“无为”,才会有“民自化”;做到“其政闷闷”,才会有“其民淳淳”.

老子的政治思想是一种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揭示,与西方所提倡的自由思想不谋而合,一脉相承的.西方的人权观念、思潮和三权分立等原则正是对老子无为而治的执政智慧的发展,它们强调政府对于经济活动的不干涉,不对民众的活动加以过多限制,而是制定法律为民众、团体建立一个解放个体精神、鼓励自由发展的平台,不断追求建立一个“小政府,大社会”的良性社会状态.

汉初的黄老之学吸取了先秦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适应秦末政治动乱之后,民心思定的形势,强调清静无为,主张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对人民的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采取不干涉主义或少干涉主义,借以安定民心,发展社会生产,促进了“文景之治”盛世的开创.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思想在当时起了积极作用.又如,唐太宗也把老子“清静无为”思想,作为治国的理论基础,坚持“抚民以静”的治国之策,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大唐盛世.

《道德经》的政治思想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政治思想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毕业论文、学校学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0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世界上没有哪一种该理论是放之天下皆准的,老子的理论亦是如此.我们必须看到老子所处的春秋时代,社会动荡变化,人民与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异常尖锐,他把人民的饥荒、贫困和统治者的租税之繁、禁令之多联系起来,反对统治者用暴力手段对付人民,并且将时代特点与道法自然的道家思想结合起来,这才形成其政治理想,因此必然存在其时代局限性.首先是老子对于理想社会的理解存在其不足之处.老子过于强调民风淳朴而忽略社会发展、提倡“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因此老子更多地是片面地从和会和谐安定的角度来思考,而忽视了整个社会的科学技术、道德的发展以及人类社会不断融合,在全球化浪潮下,每个个体都是社会进步的发动机,彼此有着千丝万缕的接触联系.历史的规律证明了老子的“大国小民”是不正确的.其次,老子的为政理念中包含着等级成分.在阐述治国理念时,老子把“圣人”与“百姓”割裂开来,更多地是从为政者的角度来表达对理想政治状态的开创而忽视了人民在政治活动中的作用.譬如“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绝学无忧”等等将统治者至于人民至上,主张“圣人”教化人民.而无数的事实告诉我们.历史是由群众创造的,无论是统治者还是政府都是来源于群众,其权利和责任都是群众赋予的,社会的发展也最终是由无数的群众推动的.当然,这些都是老子所生活的时代决定的,我们必须理解.

中国社会当今正处于发展关键的转折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开始显现而作为经历过几千年历代无数有识之士和历史事实检验而愈发璀璨的经典智慧,重读《道德经》的政治思想对于共和国政府管理人员就愈发显得必要.实践老子“无为而治”政治思想,关键在于“道法自然”,减少政府人为的干涉和管制.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成熟的情况下,应减少违反经济发展规律的行为和政策;尊重个体行为和劳动群众的思想观点,鼓励人民的创造性,让人民在国家发展、社会治理发挥主人的作用,让权于民.政府更多的是应该发挥其平台作用,为个人、团体创造一个理想的政治状态,开辟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