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课改,优化小学英语课堂教学

点赞:15984 浏览:6966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国家新一轮英语课程改革之风吹遍了全国中小学校,希望从根本上改变小学生机械重复、死记硬背等英语学习状况.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创新,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打造高效课堂.

关 键 词:新课改小学英语教学教学设计教学方法


新课改下,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我从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创设交际情境、搞“活”英语课堂、开展英语课外活动等方面做了有益探索,收到了良好效果,以下是我的几点做法.

一、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行为的目标,是教学设计的关键.小学英语教学目标的确定应该体现课程改革的精神.按照国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基于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文化意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立足课改,优化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小学生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电大毕业论文、专升本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5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既要考虑到英语基础知识和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目标要求,又要考虑到学习策略目标及情感目标.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没有必要过于强化基础知识目标,因为按照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小学生在英语课上主要是感受语言现象,了解基础语法现象,特别是要了解语法的功能,而不是掌握语法形式本身.要特别关注情感目标,如怎样培养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跨文化意识等.教师可以借助玩、唱或游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这种玩、唱、游戏必须遵循教学原则.

教育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稳定的内部兴趣,内部兴趣的培养主要靠学生学有所得而产生的成就感.就英语学习而言,这种成就感就是能够适时、适当、正确地运用所学语言.小学生的英语认识能力基本上仍与母语同步发展,但在英语课上,认识能力仍然超前于英语语言能力,年级越高,超前幅度越大.应随年级的递升而增加认知活动的比重,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教师要注意游戏活动中认知功能的比重,注意游戏活动中个体的认知活动及收获,注意良好认知习惯的养成.要在培养兴趣中让学生学习英语,既学有所得又学有所用,既维持学习兴趣,又发展认知能力.

2.教学策略

(1)词汇的教学策略.

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规定,小学毕业应掌握600~700个英文词汇.应采取渐进螺旋式的教学策略,即把最主要、距离学生现实生活较近、使用频率高的词提炼出来作为“常用词”.这些词的生成能力强,语义覆盖广,组合能力强,易于小学生认知和反复使用,随着年级的递增,逐渐将这一螺旋的最高层扩展为小学毕业所应达到的要求.渐进的螺旋递增始终以越来越多的“常用词”为中心.

(2)听和说的教学策略.

听的策略有很多,如引导学生捕捉关 键 词、预测、注意语音语调、观察图片信息、结合课文讲读等.小学阶段最重要的是预测、根据上下文听懂含义、认识关 键 词等.

(3)阅读的教学策略.

小学高年级学生应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师要鼓励学生使用理解的策略、根据上下文进行推测的策略、联想的策略进行阅读.根据上下文进行推测是英语听和读的教学中常采取的策略.联想策略是指教师积极引导学生通过插图、熟悉的词汇和已获得的相关知识等,对所阅读的材料进行有关联的想象.运用这些策略能帮助学生更有效地理解所阅读的材料信息.

(4)记忆策略.

在英语学习中,适当的记忆是必要的.记忆是一个人所经历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脑积累经验的功能表现.心理学家根据记忆保持的状态和时间长短把记忆系统分成三个阶段:感觉储存阶段、短时记忆阶段和长时记忆阶段.在记忆的每一阶段,如不及时复习,加以巩固,记忆就会消退.教师应及时采取多种形式对所学语言知识进行复习,培养学生主动、随时复习的习惯.例如同义词、同形异义词、反义词、同义句型的扩展练习,就是建立在回忆―比较―归类―巩固―记忆的基础上的.

3.课时方案

小学英语教学要遵循长短课时搭配的原则.四十分钟的课堂时间,应将重、难点的讲解安排在前二十分钟,所剩时间全部设计为各种各样的运用操练,如同桌练习、前后桌练习、示范表演练习、小组比赛练习、男女生比赛练习等.练习节奏要快,教师应根据课堂气氛加以严格掌控,避免纪律失控.短课时只有20分钟,虽然短,但学生在这20分钟内能保持较稳定、较高的注意力.小学英语课应重视,发挥短课时的“短”处,以训练学生语音、语调、节奏和韵律感为主.

二、创设交际情境,培养学生英语交流意识

在英语教学中,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既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我们可利用实物、简笔画、肢体语言、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在学习新授知识时,学生会表现出浓厚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都是主角,通过亲身参与活动,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例如在教单词big,all,long,short时,我拿来动物毛绒玩具,比较身体部位的长短、大小.学习交通工具时,调查学生是怎样上学的.

学生受母语和环境影响说错英语时,教师应微笑并鼓励学生敢于说英语,也可启发学生仔细听其他同学怎么说.学习新单词、新句型时,教师要积极创设语境,鼓励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主动探索尝试,教师在旁边仔细听,适当加以引导.教师通过创设有利于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领悟和掌握学习方法.如我在教学“HowOldAreYou?”一课时,课前让学生搜集自己喜欢的人物照片,课上分小组活动,让学生把照片上的人物介绍给其他同学,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锻炼了交际与表达能力.

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富有生活气息的教学氛围,用英语教学生活化的理念构建英语教学大课堂.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学生熟悉且有意义的情境,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和保持学生参与英语学习活动的热情.

三、让英语课堂“活”起来1.利用直观教具

新课标教材贴近生活,许多单词、语句都是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常见和应用的.

如果绘制直观的图片或应用一些实物,那么学生看起来直观,记起来也会印象深刻.如在教学apple这个词时,我拿了几个真的苹果,藏在一个盒子里,待到用时,随手拿出,学生哗然.我问:“Whatisit?”学生回答:“苹果.”我说:“苹果就是apple―apple―apple”然后,学生照此方式问答.苹果在学生手中传递,知识在学生心中烙印.这样,全班同学在极短的时间内既学会了apple这个词,又掌握了“Whatisit?”这个句型.再如教学cat这个词时,我拿了一张7寸的猫的照片,模仿猫的叫声,结合照片,学生立刻就知道了cat的意思,只用了两分钟,就全都掌握了这个词.

2.教唱英文歌曲

教材中有多首英文歌曲,而我班学生大都能歌善舞,针对这一情况,我充分利用课本内容,认真教唱英文歌曲.学生边唱边跳,在欢快的气氛中学到了很多日常用语.班主任生日那天,他们在他走进教室的同时,齐声唱起了“HappyBirthdaytoYou!”这让他激动不已.在教学“DoYouKnowtheDonutMan?”这首歌时,我让几个学生跳舞,我和其他学生高声吟唱.这样,学生在载歌载舞中,很快就学会了这首歌.在学校举行的联欢会上,我班学生唱了几首英文歌曲,而且都伴有欢快的舞步,营造了浓厚的节日气氛,获得了全校师生的赞誉.

3.利用实际方位和手势教学介词

小学生大都好动,针对这一特点,我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手势或动作.例如在教学介词above,below,beside和acrosrom时,除利用实物对比介绍各介词的方位外,还用手势或动作.如:above,让学生双手斜举向上;below,双手指向下;beside,双手指向身边;acrosrom双臂平举向前,掌心向外.这样,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这些词.

四、开展形式多样的英语课外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兴趣的源泉在于运用.”小学英语教师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多种难易适度的课外活动,给学生更多的英语交际机会.小学英语课外活动的形式要力求多样,《英语新课程标准》要求组织生动活泼的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多样的课外活动形式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及需求,组织不同形式的英语课外活动,营造开展英语课外活动的环境.还可以在各年级之间交替进行.如有比赛类型的背单词竞赛,单词接龙、朗读、唱英文歌曲、书写、写作、讲故事、课本剧表演比赛;让学生自由发挥创作英语手抄报、制作贺卡及班级墙报.

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搜集英语名言谚语、西方节日风俗.针对小学生爱表现、要表达的特点,可开设英语角,英语广播.学生在活动中其乐融融.突破课堂教学局限性,补充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在有限的空间内给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气氛.每次活动之后都适时展出学生作品,进行评奖,公布成绩,学生学习英语积极性很高.他们在英语学习环境中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同时班上给每一个孩子学习空间,如英语黑板报,每日一句,每日天气预报,开展课外小活动,给孩子营造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我会继续创新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渗透新课改理念,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3]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

[4]李绅崇,欧慧敏.统整课程理念与实务[M].台北:心理社,2000.

[5]董齐.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黄甫全.整合课程与课程整合论[J].课程.教材.教法,1996(10).

[7]熊梅.综合课程的内涵特点及其生成模式[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0(6).

[8]韩雪.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与模式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