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项目化课程的课程管理与实践

点赞:11477 浏览:4714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项目化课程的课程管理必须突破传统教学管理的模式,从课程的生成系统管理、实施系统管理和评价系统管理三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构建项目化课程的课程管理体系及制订实施课程管理方案,为高职课程管理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实现学校课程改革的创新.

关 键 词:高职教育;项目化课程;课程管理;课程改革

作者简介:曾红(1965-),女,湖北武汉人,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服装专业教学;李臻颖(1972-),女,浙江嵊州人,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服装专业教学.

课题项目:本文系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服装纺织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教学研究重点课题“高职高专服装设计专业项目模块化课程的改革研究”(编号:Gzffj08-2)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5-0039-03

一、高职课程管理研究现状

我国学者对课程管理的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1989年高新建在台湾师大书苑有限公司出版了一本专著—《课程管理》[1].至90年代,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改革措施的进一步实施,课程管理才真正引起重视.由于高职教育课程本身发展的不成熟性,在课程管理的研究上存在“外在现象研究较多,内部生成和实践过程研究较少”的现象,关于项目化课程的课程管理体系及策略的研究在理论深度和具体操作上还十分欠缺.

高职项目化课程的课程管理与实践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教学管理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毕业论文、专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1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在我国,课程管理研究被教学管理研究所取代,高职院校管理的重点是“教学管理”.这种教学管理反映出课程与教学之间的分立关系,表现出对于行政手段的过分依赖[2].高职教育对学生培养的职业能力要与企业岗位要求相契合,建立项目化课程体系是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趋势.而学生的认知水平、企业的生产条件、技术要求等都是动态因素,在这种变化状态下要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就需要有一个科学规范的课程管理体系对课程建设实时监控.目前,这种仅限于课程内容的执行管理—教学常规管理难以有效地实现这种全面全过程的监控,已经远远不能适应高职院校项目化课程改革的要求.突破原来教学管理的框架,建立项目化课程的课程管理新体系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二、高职项目化课程管理的内涵

(一)高职项目化课程的内涵

项目化课程是当前高职教育课程发展的基本方向,它的特点是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项目任务为载体,用典型的职业工作内容和流程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教学“理实”融合,“教、学、做”一体化.项目化课程的课程管理主体队伍应该是多元化的,由项目课程负责人、专业建设负责人、专业教师、课程专家、企业界代表、学生代表和学校教学管理者组成.

(二)课程管理的内涵

美国学者斯塔克认为课程管理(curriculummanagement)是为确保成功地进行课程的编制、协调、实施、支持、评价和改进而履行的责任和行使的权力[3].即课程管理是在一定条件下,有领导、有组织有监督地协调人、物和课程之间的关系,指挥课程建设和课程实施,使之达到设定目标的过程.

三、高职项目化课程的课程管理改革与实践

基于以上认识,我院从课程的生成系统管理、课程实施系统管理、课程评价系统管理三方面积极探索了项目化课程的课程管理办法,并付之于实践,取得了成绩.

课程生成系统管理

课程生成系统管理的核心是对课程标准编制的管理和对课程标准评估的管理,涉及课程标准的编制以及通过评价对课程标准编制结果进行调整等的责权分配、操作程序与操作规范等.

1.项目化课程标准的编制.(1)课程标准编制的原则与内容:课程标准的编制要以职业标准为依据,以职业素质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职业活动为重点,以人的职业化为目的,以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为宗旨,以任务为驱动,为教与学提供详细指导而编写.项目化课程标准的内容包括:课程背景、课程性质、建设理念、建设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学时分配、实施建议(包括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教师条件、学习场地与设施要求、考核标准与方式)等;(2)课程标准编制的方法:首先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分析职业能力,找准核心能力,确定课程的定位、任务与目标.接着确定课程的知识点、能力点和技能点,再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及排序构建课程内容.然后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进行教学设计,形成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学习的课程实施方案与实施细则.最后建立考核知识、能力与技能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3)课程标准编制的程序:第一步,起草课程标准初稿.项目课程负责人组织项目教学团队,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在总结教学实践经验,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课程团队调研基础上,由项目课程负责人执笔完成初稿,经项目教学团队讨论修改后定稿.第二步,课程标准研讨.教研室对项目化课程标准初稿进行认真的研讨和论证之后形成送审稿,提交系部.参加人员应考虑来自企业的相关专家、项目课程任课教师、课程专家及系部领导等.

2.项目化课程标准的评估.课程标准的评估包括课程标准的审定和签发.课程标准审定:系部组织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以专业为单位对项目课程标准进行审核和批准.审定时不少于3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参与,对课程开设的必要性,课程实施的可行性和合理性,课程体现的职业性和开放性等方面作出综合评价,并给出修改建议.课程标准签发:项目课程标准通过审定后,由系主任签发,并经教务处备案汇总后,由主管院长审批后执行.

课程实施系统管理

课程实施系统管理的核心是对课程实施过程的管理和对课程实施评价的管理,即项目化课程实施过程管理的任务和明确保证项目化课程教学质量的监控系统的构成及其主要职责.1.项目化课程实施过程管理的任务.项目化课程实施过程管理的任务包括研究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规律和项目化课程教学管理规律,改进项目化课程教学管理工作;调动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稳定的项目化课程教学秩序,保证项目化课程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研究并组织实施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和教学基本建设;研究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学运行机制,形成特色.项目化课程教学评价的管理应有标准类、检查类和处理类组成.

2.项目化课程教学质量监控系统.项目化课程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由决策系统、评估系统、反馈系统和保障系统构成.各系统有明确的分工、各司其职,共同实施对教学质量的监控:(1)项目化课程决策系统.决策系统人员由学院领导和教务处、学工处、财务处、后勤处和保卫处等职能部门领导及专业教师代表、学生代表、行业企业界代表和有关教学研究专家组成,其由教学行政管理系统和专家咨询决策系统组成.教学行政管理系统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统一调配校内外各种资源为教学怎么写作,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随时了解教学工作状态,及时发现并解决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制订项目化课程教学质量标准.专家咨询决策系统提供课程改革思路、课程建设方法、教师发展建议等;(2)项目化课程评估系统.评估系统由教务处、督导组、课程专家、全体师生和行业企业代表组成.评估系统按照项目化课程教学质量标准对教学情况、教学质量、学习状况和课程建设情况进行评价并做出分析提交给其它系统;(3)项目化课程反馈系统.反馈系统以教务处、学工处为中心建立,由各级领导、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督导员、信息员组成多条信息反馈渠道,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准确地收集教学过程信息,以评估结果的反馈为主,及时研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优化教学过程控制;(4)项目化课程保障系统.保障系统由校外保障系统、校内保障系统、技术保障系统组成.其中技术保障系统由教务处、科研处和专业教师组成.技术保障系统以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深入教学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通过立项、调研、讨论等方式,形成研究成果,并将成果通过其它系统的工作推广固化到教学实践中.[4]

3.评价一次项目化课程教学的指标.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从业素质,走上职业岗位后应具有扎实的专业应用知识,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而学生的这些能力需要通过一次次具体的项目化课程有效教学来获得.一次项目化课程教学是否成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评价:课上是否有精彩的内容和丰富的实例来吸引学生;课上有没有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独立完成的操作;课上是否重点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课程有没有贯穿的综合项目训练;课上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程是否全面考核、综合评价,注重能力考核;课程是否教书育人;课程有没有规范齐全的教学文件,等.[5]

(三)课程评价系统管理

好的课程质量是以不懈地努力来尽可能好地满足学生、家长、企业和社会的期望换来的,质量的好坏从低到高分为四个等级,即检查→控制→预防→完美.课程评价系统包括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项目化课程评估按照评估指标体系进行.评估指标体系的内容由评估项目、评估要素、等级标准及权重系数等部分组成.经过评估将课程分为精品项目课程、优秀项目课程、合格项目课程和不合格项目课程四种类型.课程评价主要从以下七个方面来进行:

1.课程设置.课程定位是否符合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且与先导课程、后续课程衔接得当.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是否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开发与设计.

2.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否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组织与安排,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设计学习任务,教、学、做结合,理实一体.教材及相关资料是否先进、适用、丰富.

3.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设计是否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采用以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根据项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教学手段是否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建立仿真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过程.网络教学环境是否教学资源丰富,并能有效共享.

4.教学团队.主讲教师是否师德高尚、治学严谨,有较高的“三术”水平.教学团队教师是否责任感强、团结协作精神好;是否知识结构、学缘结构、专兼教师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合理.

5.实践条件.校内实训条件是否由行业企业与学校共同参与建设,能够满足项目课程生产性实训或仿真实训的需要.校外实习基地是否统筹规划,布点合理,功能明确,为项目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能够满足学生了解企业实际、体验企业文化的需要.

6.教学效果.教学评价是否得到校外专家、行业企业专家、校内督导及学生的积极肯定.社会评价是否认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强,职业资格证书或专业技能水平证书获取率高,相应技能竞赛获奖率高.

7.特色与创新.课程是否形成自己的特色,创新之处是否值得同类专业和课程建设借鉴.[6]

我院的服装专业根据行业发展趋势,企业生产实际需求,构建了由服装材料应用等6门职业技能基础课程和女装设计与工艺等5大以产品为终端的职业技能项目构成的项目化课程体系.在课程目标定位、课程教学内容选取、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采用,教学团队的建设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做出了大胆的创新,形成了课程教学内容“企业化”、课程实施“生产化”、学生能力“复合化”的特色.通过对这些项目化课程的有效建设和管理,该专业获得省级精品课程2门、教指委精品课程1门,院级精品课程3门;《高职服装设计专业项目化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获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纺织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高职教育课程管理理论上的缺失性、实践上的盲目性,阻碍了课程管理走向规范化,也就不能保证课程的改革和发展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因此我们抓住高职项目化课程的特点,从课程的生成系统管理、实施系统管理和评价系统管理三个环节解决谁管理、管什么、怎样管的问题,探索建立了适合高职项目化课程的课程管理体系及实施方案,为高职课程管理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这将能促进学校的课程创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