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的人格修养与学术品格刍议

点赞:28722 浏览:13169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大学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特别是他们人格的完善和提升.教师是大学的灵魂,教师的学术创新是大学精神的另一个体现.今天的大学应该有更开阔的胸襟来吸引和任用有真才实学的人才;同时,教师的学术研究要更注重应用价值和学术价值.


关 键 词:大学精神;大师;学术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5-0021-02

CommentsonCollegeTeachers'PersonalityandtheirAcademicSpirit

WangYaguang

(SchoolofForeignStudies,ShenyangUniversityofTechnology,LiaoningShenyang,110870)

Abstract:Thechiefgoalofuniversityistocultivatequalifiedsocialcitizens,especiallythedevelopmentoftheirpersonalityandtheimprovementoftheirmorality.Qualifiedteachersandtheircreativeabilityandperformanceareregardedasthesoulofauniversity.Universitiesarehopedtorecruitandemploytruetalents.Andthestaffmembers'creativeperformanceshouldembodypracticalandtheoreticalvalue.

Keywords:universityspirit,petentteachers,academicresearch

一、引言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1]这是我国古圣先贤对教育本真目的的精辟概括.时光荏苒,1902年,蔡元培在《师范学会章程》中阐明教育的宗旨是“使被教者传布普通之知识,陶铸文明之人格”[2].爱因斯坦也认为“如果一个人忘掉他在学校所学到的每一样东西,那么留下的就是教育”[3].培养人格健全,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是大学的终极目的,能够实现这个目的的大学一定是一个有灵魂的大学,一个有精神的大学.

何谓大学精神?几乎所有学者都认为,大学精神就是大学的人文精神,就是大学的价值观[4].学校教师和他们所从事的教学科研活动是大学精神的重要载体.本文拟就这两个方面展开详细讨论.

二、教师的修养

教师和学生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体,教风和学风的好坏反应了学校的精神风貌.1931年出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在其《就职演说》中有一句话:“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句话被广为引用,德才兼备的大师是大学的根基所在.毫无疑问,教师的学养、品格对于人才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名师出高徒是熟语,道理却非常深刻.

教师的世界观、学术修养、行为举止和个人阅历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世界观会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们.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师承关系绝不会因为“吾爱吾师,更爱真理”的宣言而有根本改变.中国的孔孟之道和老庄哲学也在告诉我们一脉相承的道理.甲午海战之后,中华民族处在分崩离析、任人宰割的危难关头,康有为奔走呼号,“公车上书”,促成了百日维新.他的学生梁启超、谭嗣同也紧随其后,不惜牺牲生命以引起国人对变法救国的关注.五四运动时期的北大,因为有了李大钊、陈独秀、鲁迅等爱国教授的影响,北大学子们勇敢地走到拯救国家危亡的最前线.

“教育是发展人的生命、生存、生活,引领人类文明进步的社会活动过程.”[5]学校肩负着纯净社会风气、引领时代高尚品格的重任,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一定意义上说,教师的道德风尚和个人操守是整个社会灵魂的核心.在和平时期,一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也取决于主流意识形态.大学无疑是主流意识形态的捍卫、引领和传播者.社会应该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有机体,最应该捍卫这个社会主流价值的就是培养人的学校.有学者说自古以来只有两种社会机构绵延千年,一直没有中断过.那就是大学和教会.这和他们对社会主流价值的维护和传承不无关系.

教师的世界观是对学生产生影响的主因和内因,教师的学术修养和独特的个人魅力同样是赢得学生认同的关键.根据史学家李埏回忆,当年陈寅恪在西南联大讲授隋唐史,开讲前开宗明义:“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6]同在西南联大,刘文典讲《红楼梦》亦是一绝.某次在和吴宓唱对台戏的时候,他开场讲到“等我讲《红楼梦》嘛,凡是别人说过的,我都不讲.凡是我讲的,别人都没有说过!”[7]刘文典“是个穿得脏乎乎的半旧长衫的又干又瘦的小老头儿,憔悴得可怕.他和大街上要饭的并无两样,全不像一般清华教授那样的洋气潇洒.”就是这个其貌不扬、瘦小枯干的小老头因当面顶撞名噪一时.而他的学术修养却让他的课堂座无虚席,让莘莘学子毕恭毕敬,不敢有丝毫冒犯.陈寅恪和刘文典的学术高度并非每个老师都能达到的,但是他们能够被认可的事实告诉我们大师的尊严与荣耀,不在薪水高低,不在锦衣玉食.他们的人格和学养为他们在学生心中赢得的崇高地位和伟岸形象是无法用世俗的价值标准来衡量的.

高校教师的人格修养与学术品格刍议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硕士学位论文、在职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4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大师是大学的灵魂,谁又能堪当此任呢?在中国现代意义的大学刚刚创建的时期,当时开明的大学校长们,有开阔的胸襟和识人的慧眼,能不拘一格降人才.诸多学贯中西,建树颇多的学者如辜鸿铭、王国维、钱钟书等理所当然地迈上了大学的讲坛.另一方面,王力、华罗庚、梁漱溟、沈从文等学历背景不强、但学术修养高的学者也有机会在大学执教.社会发展到今天,我国高校在人才招聘方面有了更多的选择,要求自然也相应地提高了.但是我们的大学在招聘教师时,存在过于看重学历的倾向:一般院校,非985、211学校毕业生不要;重点大学,不是国外名校毕业生不聘.这种过于强调出身的作法是值得商榷的.还有一个现象,就是一些文化界、演艺界的名人也纷纷当上了一些大学的教授或者客座教授.如果说贾平凹被聘为西北大学教授引起争议值得商榷的话,那么北京大学的“成龙特座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的“周星驰教授”,四川师范大学的“李湘客座教授”更是每一次都引得舆论哗然.我们不能断然声称这些做法都不妥当,王安忆在复旦讲课就很成功,但是也确有某些做法值得商榷,难免涉嫌故意炒作.我们认为高校在聘任客座教授或者其他类似的学术职位时,如果能从受聘者的学术能力和学生的需要出发,也许会少些争议,多些实用,也和大学的地位、身份更契合.

谁来担当大学里的大师,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课题,但是建设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的目标让我们不得不好好反思.从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谦逊,到我国大学发轫时期开明校长的不拘一格降人才,今天大学确实有反思和探索的空间.我们相信,高校在人才聘任和使用上务虚的做法未来一定会回到重才不重名的理性轨道上来.

三、教师的科研品格

大学是保存、传承、传播和创造人类文明的场所.大学是人类文明的精神家园,也是最富创造力的学术殿堂.大学的学术品位同样代表了大学的精神品质.目前,我国大学创新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高水平创新人才匮乏”“原创性科研成果较少”“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中国科学院2006年的一份报告指出: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影响因子排名前10%的国际一流期刊上发表的中国论文,每两年以45%的速度增长;国内有些大学每年发表的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数量,甚至超过始终位列美国前五名的常春藤名校.但不容忽视的是,我国80%左右的国际论文分布在低被引用区和零被引用区.换言之,论文只是发表而没有引起同行关注.我国科研论文的数量和质量的矛盾已经引起了关注.质量不高的论文,为了研究而研究的成果不仅浪费了宝贵的科研资源,更重要的是,我们的科学精神衰退,甚至导致了社会风气的蜕变.

学术的内涵是研究发现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其最高追求是至真.而要想取得大的学术成就,就必须要有严谨的治学精神.遗憾的是,在某些学校的某些所谓的学者身上,这种严谨敬业的科学态度正在消失.功利化、行政化、官僚化、学术腐败等让人不安的词汇频频与大学连在一起.“我把这种现象叫做学人失魂.搞教学、做科研、写论文,只不过是为了拿学位、上职称;而拿学位、上职称又是为了实在、功利的目的——或谋官位,或寻商机,至于对学问本身并没有什么兴趣和热情等等而下之者,便是包装炒作、欺世盗名、抄袭剽窃等等.”[8]这是曾任南京大学副校长的董健教授对中国大学失魂的反思.

大学精神的堕落,特别是学人学术精神的缺失,不仅会让科学前进的脚步放慢,同时也会让人类精神家园中的最后一块净土受到污染.朱熹曾告诫我们“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学术精神被抛弃说明人类的良知在受到挑战.大学的任务就是“求真”“育人”.这两者都需要严谨务实的态度,都需要持之以恒,决不能急功近利.我们必须抛弃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积极倡导实现科学研究的理想主义,即“自由探索精神”、“献身科学的使命感”和“无私的求真精神”[9]

解决学术创新的瓶颈问题,一方面需要教师更多的奉献和坚守;另一方面,也更需要从科研体制方面的创新和改革,从科研项目的审批到结题,在各个环节应该严格把关,同时要让科研资源的配置更合理,让有科研能力的人有均等获得的研究资源的机会.在研究的评价方面或者结题方面,不应该过高看重论文,过分强调论文的数量.论文的创新性、实用性、影响力或者同行认可度应该更受重视.

四、结语

英国19世纪教育家约翰·亨利·纽曼在其名作《大学的理想》中,提出“博雅教育”的概念,主张在人格层面对大学生进行品性熏陶,旨在“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可谓是大学人文教育的滥觞.正是着眼于这种精神维度,大学不但要有“大楼”等硬件设施,还要有学术大师,更要有难以用“考核指标”度量的大学精神.它的核心是探究真理,追求超越性的精神价值,为此而孜孜矻矻,矢志不渝.“大学以精神为最上,有精神,则自成气象,自有人才.”[10]大学教师和他们的学术品格就是大学精神最可靠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