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方面的体会

点赞:32145 浏览:14563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1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9-0390-01

摘 要:小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个体,能力发展的基本趋势总是由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自我中心”到“逐步社会化”、从低级水平的“协调发展”到高级水平的“协调发展”.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所表现出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那种独立操作的能力,那种获得和运用新知识、新本领时呈现的智慧能动性,能够独立感受事物、独立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正是学生创造性能力的萌芽和基础.而数学本身就是思维的体操,是一项创造性劳动,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本身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小学数学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方面的体会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自考毕业论文、学校学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5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关 键 词: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创造能力体会

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是信息化社会的需要.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信息化社会里,知识与资料可以通过互联网以及其他途径快捷地获得,因此,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已经不再是那么重要.同时知识的全球化,使创造能力成为影响整个民族发展的基本因素.

一、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为培养创造能力提供土壤

现代教学论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心理发展存在两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方面是感觉——知觉——思维、智慧(包括知识技能的运用)过程,另一方面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包括行为)过程.后者是情感过程,是非智力活动,两者密不可分.而以往的教学只注重前者,忽视了后者.因此,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育人观.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自身的素质决定着教育的成败.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教师的一个主体性行为,没有正确的育人观,教师就不可能在教学中贯彻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为本的思想,更谈不上去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前提.教师应对创造能力之于人才的重要意义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努力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教师应时刻保持一个乐观开朗的心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努力创造.教师应对学生的一些违反常规的思维持宽容的态度,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教师还要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心理学告诉我们,处于压力下的思维往往带强迫性,很难具有创新性.创造能力的生成,需要一个宽松的环境.由于角色的特殊性,学生对教师存有一种天然的敬畏感.如果教师不注意主动引导,学生就很难放松,进而影响教学效果.为此,教师要善于融洽师生关系,调适学生心理,努力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为培养创造能力提供突破口

观察能力是发展学生认识能力的基础,构成学生创造能力的基本因素.没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就不会有很强的创造能力.观察是“源”,创造是“流”.善于观察才善于创造.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首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首先,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

培养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注视事物的习惯,有助于观察力的发展.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是指乐于观察、勤于观察和精于观察.乐于观察是指对周围的事物有强烈的兴趣.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教师要积极引导他们对好奇的事物加强观察.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认识”时,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得出事物的形态、特征,并比较事物之间区别和联系.将内容引伸至学生生活中,让学生说说自己平时生活中所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让学生无意识地认识到,不但在课堂中要培养观察的习惯,在平时生活中也同样要培养观察的好习惯.

其次,引导学生确立观察的目的.目的性是观察力的最显著的特征.有目的地观察,才会对自己的观察提出要求,获得一定的广度和深度的锻炼.反之,如果是无目的地观察,东张西望,对事物熟视无睹,那就锻炼不了学生的观察力.只有带着目的去观察,才是有效的观察,才能尽快地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为学生确立观察目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然后有所思、有所获.

最后,锻炼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态度.观察要有认真细致的态度,因为这是深入观察的重要条件.如果粗枝大叶、匆匆浏览一番,不能在观察的细致性和深刻性上下功夫,那是很难发现事物包含的隐蔽的、细微的因素.因此,教师要注意通过各种锻炼,让学生学会善于捕捉那些稍纵即逝、不为一般人所注意的细微现象,以此来提高学生观察的能力.


三、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培养创造能力提供基础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一种高级形式,这种思维不限于已有的秩序和见解,而是寻求多角度、多方位开拓新的领域、新的思路,以便找到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等等.创造性思维又是逻辑思维、非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灵感思维等的有机结合,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巧妙互补,在创造过程中处于中心和关键的地位.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造“潜质”.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表达不同凡响的见解.学生的创造思维,需要教师通过各种手段去刺激、引导.如准备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思维的教具(如实物、挂图、教学资料等)以及创造良好课堂氛围.要允许学生走入“误区”,在思维磨擦中,自省自悟.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方面将大有可为.只要我们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勇于创新、大胆实践,就一定能为孩子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为素质教育改革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