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思想与行为

点赞:19283 浏览:8399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作者简介:蒋海英(1987.—),女,四川广安人,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思潮与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思想与行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中最基本的一对范畴,由它出发,可以逐步推演和展示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其他范畴.因此,弄清思想与行为的含义、把握思想和行为活动的规律,对于我们更好的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具有重大意义.

关 键 词:思想;行为;思想政治教育

一、思想和行为的涵义

(一)思想的涵义

在日常生活中,思想是一个使用频率特别高的词语.然而,对于思想的内涵,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做出了各种各样不同的解释.从语义学上来看,《现代汉语词典》将思想解释为“(1)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

(2)念头;想法.(3)思量”[1].

从理论界上来看,主要把思想理解为:

(1)某种特定的理论体系.

(2)理性认识的过程.

(3)理性认识的过程和结果.

(4)制约人们行为的各种精神因素的总和.

还有些学者将思想与精神、意识、心理和观念等概念联系起来理解,从这些概念的联系和区别中来把握思想的涵义.

通过对以上观点的综合比较,笔者认为将思想定义为“主体对自身的社会存在及其与周围客观世界关系的主观反映,是为了适应主体生活的需要,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大脑对输入的外界信息自觉进行整合后的产物,它属于精神、意识现象的一部分,但不是它们的全部”[2]更合理.因为这种定义,不仅交代了思想反应的内容——人类自身以及与周围世界的关系,还阐述了思想产生的初始动力——主体生活的需要.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思想的形式虽然是主观的,但其内容却是客观的;客观事物是丰富多彩的,人们在实践的过程中作用的对象也是多种多样的,为什么就偏偏对这一事物产生了反映,形成了某种或对或错的思想呢?这就取决于人们的主观需要,它促使人们有意向的对事物进行选择性的加工;还特别明确的说明了思想产生的途径和过程——在社会实践中,大脑对外界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这就说明了思想不是人脑中所固有的,思想也不会自动的反映到人脑中来,客观事物要通过社会实践这一桥梁,借助人的感觉系统,才能从外界这一此岸到达人脑这一彼岸,在到达彼岸后,客观事物并不能主动地形成某种思想,还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经过思维活动的加工才能形成思想;最后这一定义还说明了思想的属性——精神现象,从而明确了思想的范围,以便把思想和其他相关的概念联系起来加以区分和理解.

(二)行为的涵义

对于行为的涵义,理论界的看法都大相径庭.认为处于一定环境中的人,在外界环境的刺激下,为了实现某种目的自身机体会做出一定的反应.这种对外界环境刺激的有意识、有目的的反应,就是行动.从对行动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和动物的“猎食”“防御”等与生俱来的本能活动不同,人的行为是有意识的活动,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述的那样:“蜜蜂建造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的存在着.”[3]生活在一定环境中的人,不仅能适应环境,而且能够通过自己有意识的行为来改变环境,使其能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需求,为自己的发展怎么写作.行为是在人们后天的实践过程中习得的,随着实践经验的丰富而获得提高.

二、思想和行为活动的基本规律

“外部世界对人的影响表现在人的头脑中,反映在人的头脑中,成为感觉、思想、动机、意志”[4].“行为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愿望的动机,才能使他们行动起来”.[5]这就是说,物质因素、政治因素、精神因素、社交因素等客观外界在人们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作用于人们的头脑,通过大脑的接受、筛选、加工和处理,形成一定的思想,而这种思想,与人们的实际需要相结合,产生一定的动机,通过需要、愿望、动机和意志等桥梁作用,在内外因素的相互作用下,使思想支配行为,这只是思想行为活动基本规律的一个方面.然而,行为并不是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它也会通过自己的方式,反过来影响思想,这种影响的结果是多种多样的,她可以是使人们形成某种新的思想,也可以是矫正或加深对原有思想的认识,或者改变正在形成的某种思想.正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6]一样,思想支配行为不是最终目的,思想支配行为的最终目的是改造客观世界.这就是思想行为活动规律的第二个方面.从思想行为活动的基本规律我们可以看出,支配行为的思想,是人们所处的社会关系及其外界因素作用于大脑的结果,它来源于客观外界,又指导行为去改造客观外界,并且在改造客观外界的过程中形成新的思想,产生新的行为,从而进一步改造客观外界,如此循环往复,推动事物和人们的认识不断的向前发展.在思想和行为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思想和行为本身也不断的更新,获得新的内容.“思想指导行为,行为是思想的延续,行为深化思想,行为的结果检验着思想,又形成新的思想,新思想又是行为的结果”[7].总之,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思想不断地转化为行为,行为又不断地转化为思想,这种转化随着活动的延续而不断地重复,以致无穷.


三、研究思想和行为的意义

(一)研究思想行为活动的规律,是揭示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的基础

任何一门科学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科学,毫不例外,也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它以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为研究对象.而要研究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就必须了解人的思想和行为形成和发展过程,也就是思想和行为产生发展的规律.思想虽然是人脑的产物,但它不是人脑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人脑凭空想象的,而是客观外界事物通过社会实践这一桥梁作用于人脑,经过人脑的加工活动才产生的.它在物质、政治和精神等客观因素和思想主体的素质、能力、性格等主观因素的影响下,随着社会实践活动的变化而不断的变化.产生于人脑中的思想,又支配行为去改造客观世界,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又会形成新的思想,产生新的行为等而思想品德是由多层次,多方面的要素构成,思想、行为和心理这三个子系统是基本的要素.因此,我们在揭示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时,必须首先注意这些影响思想和行为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注意积累丰富的资料,把握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形成和发展规律,从而,研究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二)研究思想行为活动的规律,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有效性和针对性的关键.

思想支配行为,一般来说,要经过需要、愿望、动机和意志这几个心理子系统,人们的思想就是在这几个子系统共同发生作用的过程中支配行为的,这几个子系统共同作用的过程,就是思想支配行为的活动过程和规律.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目的,就是要帮助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克服错误思想、观点和立场,并且促使内在正确的思想观念转化为实际的外部行为.克服知行脱节的弊端,使思想和行为达到高度的统一,了解思想支配行为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者就可以根据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遵循思想行为活动的规律,选择适合的手段和方法,以及教育内容,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活动,这样可以因势利导,减少思想政治教育的盲目性,提高教育活动的时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思想与行为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学位论文、函授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7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M].北京:上午印书馆.2005:1290

[2]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出版社育.1997:7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202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28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47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7

[7]徐志远、宾培英.思想与行为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J].当代教育论坛,2007(1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