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学方法改革的系统性

点赞:10524 浏览:4427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3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虽然我国大学持续不断地进行教学方法改革,但改革缺乏系统性,改革效果并不明显.大学教学仍以讲授法为主体,没有形成师生互动的、探究式的教学氛围.大学教学方法需要从教学文化、教师教学职业化过程、教学管理制度、学生学习观念和习惯等方面入手进行系统改革,才能克服既往改革存在的弊端,实现传统的单向传输知识教学文化向研究性的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充满智慧享受的教学文化转型.

关 键 词 :教学方法:教学文化:系统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4)02-0036-06

如何运用教学方法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表面上看是一个相对简单和容易解决的问题.但在现实教育过程中,教学方法改革却并未收到预期效果.从近30年我国大学教学方法改革的实际状况来看,虽然改革持续不断,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没有从整体上扭转以讲授法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方法体系.在我国大学教育主体内容已经与发达国家接轨的关键时期,全面认真分析影响和制约教学方法改革取得实效的诸多因素,找准改革着力点,对教学方法进行系统改革,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意义重大.

一、教学方法运用现状及改革实效甚微的原因分析

教育发展史已经证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手段.例如,世界上高等教育最为发达的美国,也曾经历过满堂灌输、死记硬背的教学发展阶段,但美国大学在本国经济飞跃发展的关键时期,抓住了改造教育的机遇,不仅改造了大学教育内容,更对教学方法体系和教学模式进行了彻底改造,改变了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形成了以研究性教学为核心的大学教学方法体系,极大地提高了美国高等教育质量.具体到我国大学,虽然在经济发展的关键阶段.主体教育内容已经与发达国家接轨,但在大学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整体改革方面,仍滞后于教学内容的改革,阻碍了大学的教育教学质量.

(一)教学方法运用现状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师生在共同活动中所采用的途径、手段、工具等相互联系的方式,它随着大学功能与理念的演进得以发展.教学方法的选择受到教育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以及教师个人素质、能力等的影响.

从我国大学课堂教学方法运用状况来看,讲授法仍然是教师运用的主要教学方式,与三十年前甚至更早时期的大学课程教学相比,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和创新.据调查,我国大学一门课程的教学方法基本上由三种方法构成: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和讨论法.其中,主体教学方法是讲授法,占三种教学方法运用时间之和的85%―95%.更有某些课程的任课教师自始至终都只采用讲授法施教.用国际比较的眼光看,在国际上单纯地采用这种教学方法的大学是极为少见的,这种教学方法体系也是非常落后的.教学方法是影响我国大学教育质量的根本因素,教学方法陈旧落后,导致大学教育质量不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长期单一使用讲授法,不仅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质疑批判能力、创新精神,教师自身的专业思维和教学职业发展生涯也必然固化,这与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职业化发展目标相背离.改变这种过度使用单一教学方法的倾向,需要找到问题成因,有针对性地提出举措,改革才能取得实效.

(二)教育改革实效甚微的原因分析

1.强调稳定的社会文化的不利影响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米德曾将世界文化的类型划分为三种:后喻文化、前喻文化和同喻文化.后喻文化的特点是对变化缺乏认识,对现存生活方式予以持久的、无可置疑的认同,强调稳定,贬抑变化,忽视反思、批判与创造.前喻文化以开拓未来为使命,是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社会急剧变化的产物.在这种文化结构的社会中,年轻人按照自己的首创精神自由行动,人们已普遍变得乐意接受各种观点相互冲突的局面.米德认为,就特定国家而言,其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可能属于不同的类型;且就特定国家的特定历史时期来说,将其此时的文化称为某种类型也只是对文化总体的基本归类,而并不否认该总体中可能会有一些其他文化类型的成分.

以米德的理论来观照我国的文化,我国的文化主体更多地表现为后喻型文化特征,强调稳定而抵制变化,缺乏开拓创新的精神和动力.大学教学文化在实质上也属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避免地表现出了后喻型文化特质.建国以后,我国传统古代书院的教学模式被西方国家的现代高等教育制度所取代,我国现代大学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基本上是从国外移植过来的,德国、日本、美国、前苏联的教育思想、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不同时期和不同阶段产生了不同的辐射力.我国大学教学的发展,先是聘请欧洲教师教授课程,后是由留日和留美学生学成后将日本和美国大学的教学方法体系移植到我国大学.随后,我国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整体移植了前苏联的教育模式,形成了以培养专业人才为目标,以讲授法为主体的教学文化传统,并一直延续至今.虽然我国大学教学方法改革深受重视并持续不断,但没有对教学方法改革涉及的种种影响因素进行相应的系统改革,维持传统稳定不变、忽视反思、创新动力不足为特征的大学传统教学文化本身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必然导致教学方法改革虽然轰轰烈烈,但改革过后,由于教学文化惯性的影响,课堂教学方法很可能恢复原状,改革实效甚微.

2.教师教学职业化过程的缺陷

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与中小学教师上岗前经受过较为严格的教师职业能力训练不同,我国大学教师基本上没有系统学习过有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没有受过严格的教师职业能力训练,没有规范地掌握各种基本的教学方法.很多教师都是拿了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后直接走上讲台,他们更多的是通过师承和自我探索来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如何备课、设计教学大纲、运用教学方法有效地指导学生、营造课堂教学氛围和高效率地教学,完全靠自己去摸索.如果教师个人在教学能力养成方面下大工夫,并能持之以恒,也可以成为优秀的教师,但过程必然是艰难和曲折的;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得不到外界及时、有效的帮助,个人又不能坚持探索,那么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就会进入一个瓶颈期而得不到提高,阻碍了教师自身教学职业化发展,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3.现行教学管理制度的问题

我国大学现行教学管理制度在理念上还是主要倾向于管好教师的教学,而不是定位于帮助和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职业化水平.究其根源,是管理者在理解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概念上存在一定的偏差,现行的教学评价是对“人”的评价而非对“教学活动”的评价,“侧重对教师的考核”而非“侧重教师职业发展”.现行大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办法都明确指出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对象是承担本课程的教师,目的是通过评价来考核教师的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奖励惩罚等,实际管理简单、粗糙、流于形式._引在这样的管理和评价理念指导下所制定的管理制度,无法激励教师发挥积极性持续开展教学方法改革.如大学要求教师创新教学方法,但有关政策制度却是阻碍创新的.在很多大学,教师的考评、津贴的发放都以课时为标准,这样一来教师只需在规定的课时内讲好课就行了,忽视课外的工作、学生指导.在课堂评价中,往往要求教师的教学内容具有系统性、逻辑性,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等等,对教学质量的评价,并不是站在改革发展的角度.评价主要看板书是否工整、声音是否洪亮、层次是否清楚等;较少看课程组织、信息传递、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激发兴趣;较少看是否注重展示学科发展前沿、引人自己的最新科研成果:较少看具体方法是否多样、是否具有个性化、是否有新的教学方法.这样,教师就只能根据教材的知识体系,按照要点“照本宣科”,不能有自己的创新.有的评价标准中硬性规定了运用多媒体教学,如果教师没有用到,这一项就得不到评分.政策制度的精神与教学创新要求不一致,是制约大学教学方法创新的主要障碍之一.

4.学生的被动学习习惯

据有关调查,学生对教学方法创新也有抵触.原因在于学生从小学到大学习惯了自始至终教师讲授的“满堂灌”教学方法,认为教师讲得越多、越具体、越详细越好,这样自己要花的时间就少了,学习就轻松了,当教师希望通过少讲而让学生自己更多地去阅读、思考和研究的时候,学生就不愿意了;教师布置的作业多了,学生就不高兴了;若再给他一点有挑战性的问题,他还会觉得教师在难为他.这种情况在今天的大学确实存在.例如:研究性教学过程从讨论问题开始,学生的作业没有标准答案,需要涉猎大量的资料,课程学习本身不仅在于学习知识,还在于掌握学习知识的能力,学会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习惯于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的学生来说,参与教学、积极思考、大胆存疑、完成没有标准答案的作业是他们面临的新的挑战.要让他们有效地参与讨论与研究,不仅需要教师的努力,更需要学生学习心理与学习习惯的改变,从听讲到对话,学生也需要跨越心理界限,因为学习的过程是参与的过程,是创造的过程而非盲目接受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观念转变不应仅限于研究性课程,学生积极的思维习惯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应该在所有的课程教学中得到培养.

大学教学方法改革的系统性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教学方法改革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高校毕业论文、在职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5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二、系统优化大学教学方法的着力点

(一)改造大学教学文化,

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大学是文化的堡垒,教学则是建构这一堡垒的支柱与基石.大学教学过程是独特的文化活动和创造的过程,在这一活动和过程中,大学教学的文化展露出来.一所大学实际存在的教学文化由制度化的显性教学文化和体现这所大学教师群体精神价值、教学方式和集体人格的隐性教学文化组成.教学过程的文化本体具有二三重文化功能:知识传承、社会意识传授、科学创造.从实际分析来看,我国大学教学文化中最为缺乏的是激发学生科学创造潜能的功能,问题的根源是我国大学现行的单向教学传播模式存在的局限性造成的.大学教学的最优模式应是在经历了单向教学传播模式、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的双向教学传播模式后实现网状传播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有教师与学生交流,而且包括教学主体与环境之间、学术团体之间、学生个体之间、团体之间的交流.

我国大学教学改革的文化转型就是要从单向模式向双向模式转变,并最终建立网状模式的教学文化.这需要对现行大学教学过程进行改革,变“维持型学习”为“创造性学习”.一方面,通过国际的、国内的不同校、不同系科、不同专业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共同探索教学改革之路,不断完善、改革和创新显性的“创造性学习”教学制度文化:另一方面,加强学校的整体环境、气氛、传统和人际关系等隐性文化建设,两方面共同作用以教育影响学生,实现教学文化转型.相对于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和教学环节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技能的显性文化而言,隐性文化对教学过程的影响,是通过潜移默化的内在渗透而起作用的.它的作用特别有穿透力和持久性,容易被忽视.

(二)回归基本教学规范

我国大学教学方法改革的具体实施,首先在于明确基本的教学规范,这是由我国大学教师群体中很多人没有受过基本的教学训练现实状况所决定的.只有掌握了各种教学方法的基本规范,才能规范、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目标.如果没有掌握各种教学方的基本规范,不仅不可能提高教学质量,反而会降低教学质量.回归基本教学规范并不是统一规定使用哪一种教学方法,而是明确教学应该包括哪些程序、基本环节和教学要求.为此要做到:一是新入职教师走上讲台前应经历基本的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规范训练;二是青年教师要认真学习各类教学方法的分类、应用目标、程序、步骤、课后指导和课程教学评价方法:三是中年教师应按照规范的教学方法来检测个人的教学方法应用中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中年教师要检测个人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方法,主要是因为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更新不可能仅仅来自教师经验的积累和探索,更需要进行教育心理、课程理论、教学方法的系统学习和训练.

(三)提高教师教学职业化发展水平

建立教师教学档案的目的是为了记录教师教学专业化的成长历程,为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提供有力支撑,而不是只用于评估和奖惩.教师教学档案可以由大学教师教学支持和怎么写作中心按照教师教学的问卷调查表和听课记录,分批建立,要突出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个性.大学可以通过对全校教师整体教学状况的系统分析,全面把握学校的教学状态,学校再进行教学方法改革时,就可以有的放矢地采取措施,使教学方法改革具有持续性并能取得长期效果.这项工作可以分步骤推进,先为新人校的青年教师建立教学档案,再按照教师任教5年为一个期限分批为教师建立教学档案,为学校和教学管理部门决策,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能力提供依据. (四)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从“管理教师”向“促进教师职业发展”转变

任何评价都是通过对现有活动的测量、统计、分析得出现有活动的不足或者总结现有活动的成绩,进而实现改进与提升或推广的目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根本目的是通过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测评,发现课堂教学活动的不足之处或优秀之处,针对不足进行有效地改进,对优秀的课堂教学活动进行推广,以提高教学质量.在“以人为本”的现代社会中,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必须重视教师的职业发展,才能保证评价的有效性,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活动应该针对课堂教学活动本身开展,按照客观、精确的评价指标,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进行客观评价,实现教师个人职业发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要使这种评价价值取向落到实处,需要对教师的福利待遇规定和工作职责要求进行相应改革.在聘用时确定的教师待遇并不因课时的多少而改变,教师不需要通过课时津贴争待遇.大学和教师双方关注的焦点不在课时和课时费上,而是教学质量.大学在质的方面要求教师应该达到什么水平,教师也能全心全意地追求学生的满意,追求高水平的教学.当然,对于教师,则是按课时或授课量来支付报酬的.但不管是专职教师还是教师,如果他的教学只是传授知识,都是不会受到学生欢迎的,也不会得到同行的认可,大学也是很难容忍的.

(五)帮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习惯

在传统的知识传递型教学过程中,教育主要是把“包装”、“封存”在课程计划和课本之中的知识原封不动地教给学生,学生不必独立思考与自主构建,只需接受、吸纳、牢记就行了.学生的作业是封闭式的,有清晰准确的答案.但在人类社会发展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和创新时代,大学的课程教学不仅承担着传承知识,更肩负着创新知识的使命,大学课程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研究性教学方法的使用,需要帮助学生逐步改变长期形成的被动学习、接受灌输的学习观念和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加深、帮助合大学学习阶段的学习经验,发展学生的问题求解和综合能力以及学生在未来的研究和专业工作中所必需的能力.

三、确保大学教学方法成功的组织保障

(一)系统规划大学教学方法改革

大学教学方法改革改变公开的制度化的教学文化易,触动隐性的真实的教学文化难.因为这种改革是要触动涉及大学教学方法改革方方面面人员的利益,特别是要改革大学教师的价值观和工作状态,为取得改革实效,需要以系统的观点,按照大学教学规律,对大学教学方法改革进行统筹规划、设计和实施.具体操作上,应成立由校方领导、学科专家、教育专家和学生组成的教学方法改革评估委员会,对本校现行教学方法体系进行广泛和深入的研究,根据先进教学思想,提出新的教学方法改革方案,经学校有关机构批准予以实施.在这一过程中,学校应全面征询广大教师的意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以争取教师理解和支持教学改革.教学改革要取得预定的目标和良好的效果,最终还需要通过教师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去进行,因为与公开的代表校方价值观的制度化的显性教学文化所对应的大学教师群体所代表的教师隐性教学文化,才是真正决定着大学教学实然状态的文化.


(二)充分发挥大学的教师教学支持和怎么写作中心对教学方法改革的支持作用

美国大学的教师教学支持与怎么写作中心对校内有教学困难的教师提供帮助和怎么写作,协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如果某一位教师认为自己的授课质量不高,即可请中心工作人员到课堂听课,并对其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协助教师解决.中心是怎么写作型机构,而非评估型的机构,因此广受教师的欢迎.㈣近年来,我国不少大学建立起了“教师教学支持和怎么写作中心”,以期帮助教师合理、规范、灵活地运用先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宏观层面,大学教师教学支持与怎么写作中心要做好全校教师的教学档案编制和完善工作,对学校教师的整体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有整体把握,摸清全校教学的优势和薄弱之处,这样进行教学方法改革时,就能做到有的放矢,确保改革质量和改革效果;中观层面,大学教师教学支持和怎么写作中心要及时总结教学方法改革过程中成熟的、富有成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通过多种媒介和途径在全校范围内推广、应用,发挥其示范、辐射和激励作用:微观层面,大学教师教学支持与怎么写作中心需要对新进教师和青年教师掌握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提供专业培训和专业指导,并对大学教学方法改革进行常态化管理和跟踪研究,逐步使中心发展成为学校教学的研究、支持和怎么写作基地.

(三)加强大学教学理论和应用研究

大学教学方法的运用水平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个人教学模式初始探索阶段运用模仿式的教学方法;综合教学方法的运用,基本形成了带有个人特征的教学模式;挥洒自如的教学方法运用,既教书,又育人,发挥了教学的文化传承传授作用,形成了充满个人特色魅力的、成熟的教学模式并能不断创新.如何缩短新教师从简单模仿式的教学阶段成长为具备较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教师的时间,如何帮助中年教师掌握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艺术化水平,都需要有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方法做支撑,这就要求学校高度重视大学教学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统筹规划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研究工作:一是要关注和开展教学基本理论研究,为教学方法改革提供理论支持;二是要研究和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大学教学改革的新理论、新经验、新做法,做到“洋为中用”;三是要研究和学习借鉴国内大学教学改革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做到“他为我用”:四是要善于挖掘和总结本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符合本校办学特色和学科专业特色要求的成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体系,做到“古为今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