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愉快教学

点赞:3309 浏览:1072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本文提出了“要使学生自主,积极地参与学习,首先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对学习材料发生兴趣”的观点.文中详细介绍了创设问题情境的几种主要方法,并通过一定的教学案例,对每种创设方式进行了辅助说明.

[关 键 词 ]创设 教学情境 兴趣

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可以使学生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呢?对于学生来说,提出一些他们想解决而未解决的,富有挑战性的,趣味性的问题,出现美好的数学问题情境,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内向力,促使他们积极思考,生动活泼的学习.因此数学教学中引入情境教学,注意情景设置,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主动探索,充满热情地解决问题,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创设美好的数学问题情境教学,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情境,愉快教学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情境教学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学院学士论文、专升本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0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以下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谈几点具体做法.

一、巧妙引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是新教材编写者的指导思想.一节课,设计一个好的开头,巧妙地引入正题,调动起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及积极性,对于教师圆满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学生扎实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对于每节课的巧妙开头,总是煞费苦心,精心设计.

[案例1]在教学七年级“从不同方向看几何体”一节时,用这样的开头:谁能背出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先生游览庐山时写下的著名诗篇?话音未落,学生一幅诧异表情:数学课怎么背起古诗来?老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冷静之后纷纷举手,学生背后教师概括:苏东坡先生的这首诗阐明的道理用数学知识解释即为:“从不同方向看几何体,看到的结果不一样.只从一个方向看物体往往不能全面,正确地作出对该物体的评价.在我们数学中研究几何体时,要想全面了解他们的形状,常常需要从几个不同的方向进行观察.”这样很巧妙地引出课题,随即板书课题.学生自然情绪高涨,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二、巧设悬念

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平时教学中要注意将学习内容设计成有悬念的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注意,启发学生思考,逐步使学生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学会用数学观点分析现实问题,并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得绞尽脑汁地设置诱人悬念.

[案例2]在讲“一元一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一课时,先给学生讲个故事:一天,小明去小红家玩,当时小红正在解有关“一元一次方程的习题”,小明一看就告诉小红哪道题做错了,小红非常惊讶,问小明有什么“绝招”?此时,教师问学生“你们想不想知道‘绝招’是什么?”同学们都说“想!”,于是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

三、利用困难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陷入困境,就越想解决问题,好奇心被激发起来,其注意力就最集中,思维就最活跃,最积极,其智力就处于“超常”状态.在这种状态中进行教学,有什么“难点”不能被突破呢?

[案例3]在学习解分式方程时,许多学生常常忘了验根.究其原因,不少人往往归结为粗心.其实,更深沉的原因恐怕是不理解为什么解分式方程必须验根.为此,教师设计了一节课:对“增根”与“失根”的思考.

问题:哥哥8岁,妈妈32岁,哥哥年龄加上16倍弟弟的年龄正好等于爸爸的年龄,弟弟年龄的4倍加上妈妈的年龄也正好等于爸爸的年龄,求弟弟的年龄.

一位学生的解法:设弟弟的年龄为x岁,16x+8等于4x+3216x-32等于4x-816(x-2)等于4(x-2)

方程两边都除以4(x-2),得:4等于1.显然这是不可能的,哪里出错了呢?出乎意外的奇怪紧紧抓住了学生,他们急于想解决问题又不能很好地解决--形成一种迫切要求下的学习的环境,于是教师抓住这个有利的教学情境应到学生学习.

四、动手实践

在教学过程中,仅教师的演示,没有学生的亲自操作,学生获得的知识还比较肤浅,只有让学生参加实践操作,运用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才可能使学生获得比较充分的感知,才便于储存和提取信息.我们可利用初中学生好奇,好动,乐于模仿和表现的特点,先让他们亲自动手实践,然后再引导他们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再进行推理判断.

[案例4]在教学“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时:首先,让学生画一个△ABC,使∠A=45°,∠B=30°,BC等于4cm(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学生的操作过程)

师:请同学们把画好的三角形剪下来与同一小组的同学互相交流比较,问:你们所画的三角形看是否全等?这说明什么道理?(学生各抒己见,总结结论)

师:请同学们再画一个△ABC,使∠A=45°,∠B=30°,AB等于4cm.

师:与同伴合作,判断你们所画的三角形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改变∠A和∠B的度数和AB的长度,再试一试,你们得到了什么结论?

通过引导归纳,学生很快就得到三角形全等的两个识别方法“角边角”和“角角边”.可见,通过实际动手实践,既能给学生感性直观的认识,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数学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五、数学生活化

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多地把所讲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学生感兴趣的学材,做到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实际问题数学化,让学生切实感到,数学就在身边,日常生活离不开数学.

[案例5]在教学“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时,创设了一个这样的意境:知识是用来为人类怎么写作的,我们应该把它们用于有意义的方面.就下面情境做出判断:教室到图书馆,总有少数同学不走人行道而横穿草坪,这是为什么呢?若让你用数学知识解释你该如何做答?学生一下子振作起来,因为生活中有很多类似之事,比如上学途中找近道走等,学生都有强烈的自尊心,用数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最易引起学生的关注,道理轻而易举讲完后,随即还渗透一些道德方面的教育.紧接浙跟踪追击:你赞同这种做法吗?你认为应用数学知识为人类怎么写作时应注意什么?学生各抒己见.可以说上了一堂生动有意义的数学课.

以上问题,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观察,联想,抽象,概括,数学化的过程.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下,理论联系实际,不仅把抽象问题具体化,学会容易接收,而且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紧密相关,并非原理生活,就会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再注意给学生动手,动脑的空间和时间,学生一定会想学,乐学,主动学.

六、运用游戏

初中生爱说,爱笑,爱动,爱玩.如果在教学中忽视了这一特点,一味平铺直叙地去讲,必然使它们觉得疲劳乏味,也达不到最好的效果,而把他们喜欢做游戏的兴趣迁移到课堂上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进来,从中发现数学的一些内在规律并能熟练加以运用,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使得他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案例6]在教学“生活中的平移”,探讨平移的两要素时,教室设计了一个师生共同完成的游戏:“听指令玩游戏”:指令1:向前走;指令2:走一步;指令3:向前走一步.其中在指令1与指令2的游戏中教师故意走出与学生不一样的位置,然后提出为什么前两个游戏大家走出来位置不一样,而第3个游戏走出来位置又是一致的?让学生动脑思考,然后带着疑问分小组讨论,最后很自然就能总结出平移的两要素.

对初中学生采用各种实验和游戏进行教学,在教学中突出一个“活”字,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兴趣浓厚,映象深刻,学生积极性高,就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创设问题情境是属于问题的发现,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对数学教学和数学学习尤为重要,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也能提高学生素质,关键在于能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能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了解学生不喜欢数学的原因,并要善于发掘教材潜力,创设美好的数学情境教学,以便激励,唤醒,鼓舞学生,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促使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和旺盛的精力主动探索,从而获得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