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文教育的

点赞:1840 浏览:486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0-0065-01

当今社会,是一个讲求实用的社会,是一个科学主义凸显、人文主义弱化的社会.时代的主流思想不可避免地给语文教育带来种种弊端:如注重知识和应用,忽略道德和人性;注重规律,忽略多样性和丰富性;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忽略学生的情感意志;注重学生全体,忽略个性.对此,语文教育界人士已形成一定的共识.笔者仅在此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一、高扬人文主义精神

 所谓人文精神,就是把人当作一个个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生命进行研究.它要求尊重人的需要、情感,并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同时,它也提倡每个人在自由生活的同时承担不可推卸的对他人、社会、自然的责任.总之,它要求关怀人生的终极意义,弘扬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培养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时代风尚.

目前,单纯强调专业和职业的实用主义教育造成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风气,题海战术的教学方法破坏了青少年综合素质的发展.因此,人文精神的内涵对于当前实用主义的教育无疑是一剂清醒的良药.人文主义不仅强调人性的培养和理性的养成,而且趋向于培养“完美的人”,也就是集真、善、美三位于一体的人.


语文教育,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政治功能曾经强化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从教学大纲到教学文本,无不体现出政治功利主义目的.而真正体现语文教育特性的文学功能被挤压在狭小的角落,少得可怜的文学教育除了揭露就是批判,缺少温馨的人情和平和的心态,使学生习惯于用一种绝对对立的眼光看待他人和世界,逐渐变得冷漠、偏狭和刻板.强权和政治使语文成为空壳,因此造成人文价值和人文底蕴的严重流失.

目前,语文教育中文学功能得到强调和突出,文学作品在教材中占有的比重日益增大,文学教育成为语文教育的重点.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人情”.这是可喜的一面.但是,教师对文本“肢解式”的分析、冷静客观的讲解,使得学生缺乏对文本的整体感悟,作品变得索然无味.文本成为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的例子,不过是考试内容而已,教师想到的是如何将文学作品中的知识点灌输给学生,想到的是怎样才能使学生拿分或不丢分.因此有些教师甚至模仿考试出题的方法,将活生生的文学作品转化为一道道僵硬死板的标准化试题.所有学生的眼里只有一个“哈姆雷特”,所有的作品只能有一个“中心思想”.

笔者认为,语文教育包括教育学生“学会做事”和“学会做人”两部分.尤其在道德滑坡日渐引人忧虑的今天,“学会做人”尤为重要.必须高扬人文精神,在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共同指导下构建语文教育.

 二、提倡人性化教育

 语文教育的人性化,其内在含义是:语文教育要高扬人性,遵循人道的原则,既是理性的,又是充满人类情感的;既依据学生的生理规律,又满足其心理需求;既促进当前的语文学习,又着眼于未来的长远发展;既满足个体需求,更是通过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来促进社会整体的和谐发展.

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语言的习得和运用.语言既是社会的,又是个体可以感知的.语言的社会属性,决定了语言具有强烈的交际功能,决定了语言在交际过程中必须受社会的规范与制约.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称,人在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时,必须具有一种懂得“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用什么方式、对什么人讲什么话、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时候不该说的能力”.而语言又是可以感知的,这说明语言的学习与使用同主体的感觉、认知与情感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学生在学习语文的活动中实际上有两个心理过程:一是感觉――思维――知识一智慧(包括运用)的过程,一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包括行为)的过程.前者被称为智力过程,后者被称为非智力过程.语言的智力过程一般对应着语言的社会属性,而语言的非智力过程一般对应着语言的可感知性.

对语文教育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语文教育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大学毕业论文、硕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9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语文教育还有审美教育和教育功能.语文教育作为人的精神自由的外化,对于实现人的自我存在与社会存在的统一,对于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有着重要意义.如果语文教育通过实现个体(学生)发展来实现共体(自然、社会)发展,而不是人与自然的对立、社会对人的奴役,这种语文教育就是人性的、人道的.

 三、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语言文字和思想、情感同时发生,它就是文化的组成部分.语言文字里有民族的情结,我们中华几千年优秀文化的精华积淀在我们的语言文字中,因此,它是民族文化的根,是我们民族的命根子.这样一个人文的学科,千万不能把它教成技能技巧,重术轻人”(于漪).语文教育要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语文教育对此做了一定的尝试.素质教育提出以后,语文课堂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在教改过程中,也存在一些误解.比如,非语文元素源源不断地涌进课堂:简略的背景交代变成历史演义,作家作品介绍变成人物掌故:为了体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课堂上“为媒体而媒体”,用声像的欣赏代替语言的品味,以屏幕画面代替语言文字创设的意境;为了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增加教学的生动性和直观性,教师将语文课堂变成舞台,表现为形式主义的过度表演.语文教育浮于表面,无益于学生的发展.

因此,有语文教育工作者提出“教学”一说,之于课堂,不仅仅指向教学方法和手段,更指向学生的心灵.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思想、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人权、尊重学生的创造力等当然,与此同时,教会学生对他人尊重.而这一切,都应该通过每一堂课自然而然地体现出来.运用“情境式”、“探究式”、“尝试式”、“合作式”等教学模式,放飞学生的心灵,进行理性的探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我们的教学真正成为“目中有人”的教学.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中,培养学生健康活泼的生活情趣,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精神,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