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教育对糖尿病患者的干预效应

点赞:6158 浏览:2065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2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目的:评价糖尿病教育对2型糖尿病患者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对68例糖尿病患者采用多种形式的糖尿病教育,分析教育前后对糖尿病知识的掌握情况,比较教育前后糖代谢控制情况.结果:糖尿病教育可以提高对糖尿病知识的掌握程度,教育后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均低于教育前(P<0.05).结论:糖尿病教育能增强患者对糖尿病的认识,提高血糖控制水平,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关 键 词 糖尿病 糖尿病教育 疗效

近年来,糖尿病教育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作用正日益受到重视[1].我们通过了解患者糖尿病教育前后知识变化和临床疗效的不同,研究糖尿病教育的效果.


资料与方法

选择2009年10月~2010年4月在本院糖尿病门诊和病房就诊的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的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糖尿病治疗≥3个月)68例,全部接受系统的糖尿病教育,男36例,女32例;21~72岁,平均59.6岁;3个月~27年,平均10.7年;大专以上学历13例,高中、中专30例,初中17例,小学8例.

教育模式:编写培训讲义、教材,采用给患者集体上课与讨论、单个指导、阅读糖尿病知识讲义相结合形式.

具体内容:糖尿病病因与易感人群;饮食控制的原则与方法;运动锻炼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口服降糖药物的种类、应用范围和注意事项;胰岛素的适应证、使用方法;低血糖的识别和处理;糖尿病足的预防和护理;自我监测与管理.展示食物模型、样本、讲解均衡饮食、食品交换与方法;演示血糖仪的使用步骤、方法;示范胰岛素的抽吸、注射方法及胰岛素笔的使用.

教育前后2次问卷答题评分,采用糖尿病教育前后对比研究方法,收集患者在接受教育前后3个月内血糖控制情况资料、患者对糖尿病基本知识、治疗情况等知识的掌握情况问卷调查.

评价指标:患者接受糖尿病教育前及教育后3个月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进行评价.

知识问卷:在授课前后发放2次问卷,由学员答完、回收、评分.问题结构合理,难度适宜,均为判断题,便于操作,适合32小时最基本的糖尿病教育效果评价[2].

统计学处理: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血糖控制情况比较:接受教育后平均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低于教育前(P<0.05).空腹血糖由10.4mmol/L降至7.3mmol/L,餐后2小时血糖由14.1降至8.4mmol/L,糖化血红蛋白由10.8%降至7.1%.结果见表1.

糖尿病知识问卷得分:教育后糖尿病知识显著提高(P<0.01),胰岛素治疗依从性也得到明显的提高(P<0.01),结果见表2.

表2 教育前后糖尿病知识及胰岛素治疗依从性

讨 论

糖尿病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

糖尿病是一慢性终身性疾病,其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与患者血糖代谢控制不良密切相关[3,4].加强对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能改善患者对糖尿病的“无知”状况,自觉地进行饮食控制,运动治疗及药物治疗,自觉地进行病情监测,这是长期有效控制病情的基础.但仅作一般的健康教育,有其本身的局限性,患者因为认识不充分而易降低自控水平.从本研究看,经过全方位教育,血糖紊乱控制较好.教育后,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糖均低于教育前,其中餐后2小时血糖差别更为显著.临床研究证实,餐后高血糖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控制餐后高血糖对降低糖尿病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教育后,患者的糖尿病知识积分明显升高,提高21分,胰岛素治疗依从性提高22%,使患者能自我监测病情,配合医生合理用药、治疗.教育后,纠正了患者的错误认识,变被动为主动,必然使患者有效地管理好自己的糖尿病病情,使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发生率下降,延缓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通过糖尿病教育可以提高患者的糖尿病知识水平,改善糖代谢控制情况.值得注意的是,短期作用是否能长久,因此,在临床糖尿病控制过程中,应加强对糖尿病知识的宣传,并注意对患者的继续教育和长期随访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