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悉职业中学学生的德育管理现状

点赞:18769 浏览:8304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一、引言

上个世纪末以来,随着高校扩招和伴随着民办高校如雨后春笋般的兴起而引发的“普高热”,以及经济结构调整引起的“就业难”的双重挤压,中等职业学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一是招生困难;二是生源素质下降.面对严峻形势,中等职业学校为了生存,能够尽可能多地招揽生源,不得不在录取分数线上一降再降.甚至不划分数线.这给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管理增加了难度,而中职校在面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时.由于在德育管理方法的研究上跟不上形势的变化.不能适时地调整管理策略,从而导致了在中职校中一系列道德失范现象的出现.而由于中职校出现的道德失范现象,又导致了中职校对初中毕业生吸引力的弱化.以至于形成连锁反应,恶性循环.如何去应对中职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怎样才能进一步提高中职校的德育管理的有效性如何使职校的学生“低进高出”这就迫切需要通过加强对中职校德育管理方法的研究这一途径来解决.

二、职业中学学生道德素质现状分析

1.职业中学学生来源及特点

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的年龄构成主要是初中毕业生为起点的中专学生(即通常说的小中专生),入校年龄一般在14―16岁.这类年龄段的学生也表现出明显的行为特点:

普遍年龄偏小,思想单纯,尚未形成稳定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对许多事情认识比较懵懂,缺乏明确的自我主张,生理、心理依赖性强,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较差.大部分没有独立生活的经历,学习和生活经历相对简单,生活范围大多限于校园和家庭,入校之初,会有较强的求知欲、进取心和学习自觉性,但由于不适应职业教育的学习方式,不少学生不会学习,加之小学、初巾的某些方面的教育没达标,一些不良习惯会在中职学校继续延续.学生本人更容易受环境影响,比较难以抵挡没有家长、老师约束带来的自由以及来自校外的诱惑,自制能力较差,如果把握不好,容易放纵自己,在校就是混时间.学生都会表现出厌学倾向.

探悉职业中学学生的德育管理现状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德育管理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学士学位论文、专升本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8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2.职业中学学生目前的道德素质状况

2.1人生观、价值观模糊.功利主义倾向明显

职业中学学生的年龄多在14至19岁之间,这一年龄段正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具有不确定性.由于受外部环境特别是“亚文化”及一些消极思想的影响,一些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显得模糊不清,易为流行的看法和不负责任的舆论所左右.有些学生对政治学习莫不关心,特别是对政治课或参加思想教育活动总是无精打采,个别学生甚至对国际、国家近期发生的大事竟然一问三不知,这样就造成了他们思想混乱,是非不清,做人目的不明确的状况;有些学生由于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在人生价值观上体现出功利主义倾向,只讲索取,不讲奉献,怕苦怕累等.

2.2道德水平不高,缺乏集体意识,纪律观念不强

他们本身存在一些道德水平不高的现象,表现为不爱公物,随地吐痰,少数学生打架斗殴,违反校纪校规;还有的学生将违纪、旷课、考试视为平常等.其次,是非观念比较模糊纪律观念不强.往往凭感觉、凭一时的情绪冲动决定取舍.犯了错误有时还意识不到,甚至把敢于顶撞老师、违反纪律看成是勇敢,把包庇同学、抄袭作业视为友谊.

2.3心理素质不稳定,导致思想与言行脱节

渴望独立,却又缺乏独立的能力.他们已产生了对调整与周围人们关系的心理需要,主要是调整与成年人之间的依赖与被依赖的关系.表现出强烈的独立意识.他们不再对父母无限依恋和依赖,不再把老师看作至高无上的权威.而是要求与成人建立平等的相互关系,要求成人尊重他们的个性与尊严.因此,他们对家长粗暴的批评敢于反抗,对老师简单的训斥敢于顶撞.他们不再轻易的相信与盲从.不再事事向父母请示,不再常常向老师汇报,敢向父母讲道理,敢在老师身上找缺点,敢对老师的讲授提出疑问.

三、提高职业中学学生道德素质对策分析

运用激励机制,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学校和班主任对后进生虽然有心转化.却常常束手无策.而采用激励方式进行管理可促使后进的学生,将老师的推动力激发成自身的推动力,使组织目标内化为个人目标,从而有效地推动后进生的转化,因此,激励理论在后进生的应用研究,可为后进生的管理和转化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现在,传统的政治思想教育已经不完全适合当代中职生的思想状况,大部分学生对过去单一的“灌输式”教育方法已经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理,在这样的环境下,必须采取“渗透式”教育方法,而校园文化活动恰恰是最好的方法,通过开展有意义、有深度的校园文化活动将社会价值观念,道德标准蕴含在自己的文化结构中.通过启迪、熏陶、感化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使学生在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

3.注重人文关怀与沟通

对于教师本人要做到:真诚、接受与信任、移情理解.真诚即教师应该是一真诚的人,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应该诚实,讲真话,表里如一,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德育氛围.“接受与信任”即教师对学生人格予以充分的尊重,把学生当成一个有个性情感的、有许多潜能的、但又不完备的人来看待.接受学生的观念,并加以分析评价,这样才能与学生进行充分的沟通.“移情理解”即设身处地理解学生,真正了解学生的思想,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活动.师生之间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教育者和促进者.采取平等对话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进行思考,鼓励学生在思考后做出选择,并说出其选择的理由,进而教师再引导学生对其选择进行分析、评价和批判性反思,帮助学生澄清自身的观念.学生在获得正确观念的同时,也获得了价值澄清的方法,以便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