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必须加快金融

点赞:4018 浏览:1324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随着全球“碳减排”需求和碳交易市场规模的迅速扩大,碳排放权进一步衍生为具有投资价值和流性的金融资产,全球开始建立碳资本与碳金融体系.碳金融逐渐成为抢占低碳经济制高点的关键,而中国碳金融的发展已严重滞后.加快金融创新,以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并在新的全球碳金融框架下争取主权刻不容缓.

关 键 词 :低碳经济;碳金融;金融创新

文章编号:1003-4625(2011)04-0071-04

中图分类号:F832.1

文献标识码:A

一、发展低碳经济需要碳金融支持

在全球气候变化,温室效应不断加剧的大背景下,低碳经济正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潮流.随着国际碳交易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碳货币化程度日益提升,“低碳金融”(简称碳金融)概念随之产生.碳金融是指怎么写作于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主要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资、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融资以及其他相关的金融相似度检测活.碳金融正在成为抢占低碳经济制高点的关键.

低碳经济正在成为继信息技术革命后的又一场新的产业革命,将会导致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模式乃至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革,使人类社会的发展彻底告别不可持续的“高碳经济发展时代”,进入“低碳经济发展时代”.

纵观人类产业发展史,每次产业革命总少不了金融创新的支持.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股权融资方式的支持,信息工业革命的完成得益于风险投资的鼎力相助.低碳经济具有大投入、长周期、高技术、成长型特点,发展低碳经济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配套的、高效率的碳金融体系.阎庆民(2010)认为由于低碳经济的投融资体系具有更加严格的资本密集要求、技术创新要求、环境互要求、产业合作要求与国家政策要求,必须大力提升金融创新水平与金融工具能级.建立碳金融体系,需要在直接投资、融资、金融怎么写作和一系列金融工具等方面进行综合创新.

二、国外碳金融发展的实践

近年,国际上生态金融、绿色金融、碳金融不断涌现.1988年,前联邦德国设立了世界上第一家生态银行.Mark A.White(1996)在分析金融和环境的相互制约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绿色金融(green fi-nance)的重要性,并将绿色金融定义为,运用多样化工具来促进环境保护,将环境风险作为决策评价因素之一的金融系统.2003年6月,花旗银行(Citi-group)、巴克莱银行(Barclays)、荷兰银行(ABNAMRO)和西德意志州立银行(West LB)等10家国际领先银行(分属7个国家)宣布实行“赤道原则”(Equator Principles,简称EP),即参照国际金融公司(IFC)的可持续发展政策与指南,制定的旨在管理与发展项目融资有关的社会和环境问题的一套自愿性原则.国际范围内与低碳经济相关的“碳金融”业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低碳经济必须加快金融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碳金融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大学毕业论文、硕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3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一)建立了比较完备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出台了相关碳金融制度

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简称碳交易)是发达国家利用市场机制来引领低碳经济发展的一种制度安排.碳交易市场可分为履行减排义务驱的配额市场和自愿市场(见图1).配额交易市场由以配额为基础的交易和以项目为基础的减排量交易两个不同的系统组成(见表1).碳交易本质上是一种金融活,它将金融资本和实体经济联通起来,通过金融资本的力量引导实体经济的发展.但与一般的金融活相比,它更紧密地连接了金融资本与基于绿色技术的实体经济:一方面金融资本直接或间接投资于创造碳资产的项目与企业;另一方面来自不同项目和企业产生的减排量进入碳金融市场进行交易,被开发成一个个金融工具.

目前,全球主要的碳交易市场欧盟排放权交易系统(EUETS)、英国排放权交易系统(ETG)、美国的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以及澳大利亚的澳洲国家信托(NSW)都实现了比较快速扩张,加拿大、新加坡和也先后建立了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机制,全球的碳交易快速增长(见图2).当前,全球已建立了20多个碳交易平台,遍布欧洲、北美、南美和亚洲市场.一些国家也以立法的形式对碳交易和碳金融进行制度设计和安排,如欧盟颁布了《排放交易指令》,德国制定了《节省能源法案》(2002)、美国颁布了《清洁能源安全法案》(2009).此外,美国、德国、英国、法国等国家均建立了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

(二)市场主体广泛参与碳金融交易

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已成为碳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包括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机构、风险投资、基金等纷纷涉足碳金融领域,商业银行充当做市商的角色,为碳交易提供必要的流性.金融机构的参与使得碳金融市场的容量扩大,流性加强,同时日趋成熟的市场又吸引更多的企业、机构甚至私人投资者参与其中.

(三)碳金融产品和金融怎么写作较为丰富

国外比较成熟的碳金融产品和金融怎么写作主要包括天气衍生产品、绿色贷款、环保期货、互换合约、环保基金、巨灾债券,基于减排信用设计的金融产品、碳交易保险、富碳产品与营业的债权和资产安排等.基于碳交易的金融衍生品包括远期产品、期货产品、期权产品及掉期产品陆续出现.发达国家围绕碳减排权,已经形成了碳交易货币以及包括直接投资融资、银行贷款、碳指标交易、碳期货期权等一系列金融衍生品为支撑,包括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等在内的众多金融机构参与的碳金融体系(见表2).新兴市场机构也不甘落后,如韩国光州银行推出了“碳银行”计划,尝试将居民节约下来的能源折合成可用于日常消费的积分.

三、中国碳金融发展状况

(一)碳交易市场开始起步

我国的碳排放交易已经开始起步.2008年8月,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北京环境交易所宣告成立,同年9月,天津排放权交易所挂牌成立.随后,广州、武汉、杭州、大连、昆明、河北、新疆、安徽等地的环境权益交易所相继成立.深圳联合产权交易所、深圳国际能源与环境技术促进中心及香港RE-SET公司将联合发起成立亚洲排放权交易所,主要业务将包括国家环保部现有的排污许可权交易.这些省市成立的碳交易所只是地方设立,存在着盲目、无序发展的现象,至今还没有国家碳交易所.

但国内市场仍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业务仅限于项目信息介绍怎么写作,且都只是企业行为,主要是基于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的交易,而非标准化的交易合约,还未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金融交易平台.2009年12月,北京环境交易所出台了“熊猫标准”,推出自愿减排市场,就是企业给自己定的目标,然后将指标拿到市场中来交易.由于我国尚未制定总量控制目标,无法进行配额交易,而交易所在CDM项目中难以实现盈利.因此,自愿减排交易被交易所认为是比较符合现阶段国情的一种尝试.

(二)碳金融的参与主体较少

碳金融的参与主体较少,与碳排放规模不相适应.我国碳金融的市场参与主体以政府设立的公募基金和商业银行为主,其他参入主体较少.国内许多企业对碳金融的认识不足,还没有认识到其中蕴藏着巨大商机,需求较少.国内一些金融机构对碳金融的价值、操作模式、项目开发、交易规则多尚不熟悉,控制低碳项目风险的能力较差,目前关注碳金融的主要是一些商业银行.相似度检测市场发育不完全,缺乏从事CDM项目的评估和开发机构,也缺乏专业技术咨询体系来帮助金融机构分析、评估、规避项目风险和交易风险.CDM项目下的碳减排额是一种虚拟商品,其交易规则十分严格,开发程序比较复杂,销售合同涉及境外客户,合同期限很长,非专业机构难以具备此类项目的开发和执行能力.

(三)碳金融产品和碳金融怎么写作发展滞后

中国尽管有极其丰富和极具有潜力的碳减排资源和碳减排市场,但是碳资本与碳金融的发展极为落后,碳金融产品和金融怎么写作的种类和数量较少.迄今为止,碳金融活主要是各类“绿色信贷”业务,不仅缺乏有效的碳交易制度、碳交易场所和碳交易平台,更没有碳掉期交易、碳证券、碳期货、碳基金等各种碳金融衍生品的金融创新产品以及科学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碳金融主要体现为绿色信贷对低碳产业的支持和对高碳产业的限制,但是绿色信贷在我国银行信贷总规模中的比重还比较小,且缺少具体的绿色信贷指导目录,可操作性较差.绿色证券方面,低碳行业的上市公司目前不足10家,总市值约为3000多亿元,不到全部上市公司总市值的3%.而且,节能减排企业发行企业债券、低碳风险投资远没有破题.绿色保险方面,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还处于试点阶段,没有全面推广.我国碳基金数量有限,规模较小.

四、加快金融创新以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我国在发展低碳经济上,较为关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在减排方面,更多的是通过行政手段,政府来监管和鼓励,然后用政策来调节,较少考虑发挥市场机制在减排上的基础作用.中国必须进行金融创新,尽快建立碳金融体系,主要利用市场机制来解决减排问题.

(一)加快构建中国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根据世界银行的预测,2012年全球碳市场将达到1500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中国是世界上减排项目储备最多、CDM市场潜力最大的国家.目前,中国在核证减排量(CERs)供给方面所占的比例已接近50%(见图3).由于碳交易的市场和标准都在国外,中国为全球碳市场创造的巨大减排量,被发达国家以低价购写后,包装、开发成更高的金融产品在国外进行交易.由于碳交易权的计价结算与货币的绑定机制,发达国家拥有强大的定价能力,中国是未来低碳产业链上最有潜力的供给方,却仍不是定价方,人民币尚未成为碳交易计价和结算货币.中国处在整个碳交易产业链的最底端,面临着类似在国际石油市场中丧失定价权的局面.

我国应积极、有序、稳步发展碳交易市场.

首先,构建全国碳交易市场.在开展区域性信息平台和交易平台的构建,引进先进的排放权交易技术,组织各类排放权交易,培育多层次碳交易市场体系的基础上,将区域性碳交易市场链接起来,进而构成统一的国内碳市场,成立人民币碳金融产品.

其次,积极推碳交易人民币计价的国际化进程.目前欧元是碳现货和衍生品交易市场的主要计价结算货币,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也试图将本国货币与碳交易挂钩.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发展,在国际碳市场影响力的不断加强,中国要抓住机遇,将人民币与碳排放权绑定,在CDM项目中,在国际碳交易中利用人民币计价,使人民币逐步成为碳交易的计价和结算货币,改变中国在全球碳市场价值链中的低端位置,这也是使我国的国际碳交易市场获得定价权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条件.

然后,适时推出碳期货市场.完善碳现货交易市场的基础上,推出碳期货市场,设计各类标准化碳交易合约,开展碳掉期交易、碳期货交易和期权交易.建立期货市场有助于的形成和分散现货交易的风险,为现货市场上碳交易权的供给和需求的企业提供经营决策的主要依据和规避风险的工具.

(二)设立碳基金

从建立碳基金的国家实施效果看,碳基金对这些国家实现京都议定书的目标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我国必须加快设立碳基金.碳基金的定位,一是帮助企业排除低碳生产模式转变过程中所面临的技术、经济和管理障碍,帮助企业和公共机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二是对具有市场前景的低碳技术进行商业投资,拓宽低碳技术的市场.目前中国碳基金可采用政府出资设立,其他相关机构(如金融机构)参与的方式,逐步引进市场机制,吸收民间资金,但是应当保证政府在基金份额中的多数地位,以保持政府对基金政策的主导作用.除了基金的初始投入,政府在未来还可以通过征收碳税的方式获得持续的资金供给.此外,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发起设立低碳产业投资基金,募集资金主要投资于低碳经济领域的新能源、环保节能、智能电网、储能、碳捕获封存等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具有高成长性的未上市企业.制定低碳产业投资基金的财税优惠政策,完善碳产业投资基金的推出机制.

(三)发行碳债券

由国家面向居民和机构投资者发行“碳国债”,募集资金专项用于重大低碳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新能源的研究开发.可考虑开征碳税,碳国债用碳税收入来还本付息.支持和鼓励低碳类企业发行碳债券、中期票据和短期融资券等方式获取资金,限制资金的用途为开发低碳产品、低碳技术和清洁能源方向.利用债券流性强、投资量大、效率高的特点筹措发展低碳经济所需资金.可考虑用政府碳税收入担保及以碳减排交易所得作为抵押品,为此类债券提供可靠的风险担保机制,增强市场投资者对于绿色债券的投资信心,提高其信用等级,从而为二级市场的扩大和流性提供足够的支持.

(四)优先支持低碳企业发行股票融资

为低碳企业上市建立“绿色通道”,优先扶持低碳技术开发和应用企业、低碳环保企业、开发和应用新能源企业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融资.鼓励主板上市公司利用并购重组实现传统产业改造和产能转换.也还可以规定发行绿色优先股即环护优先股股票的条件,企业通过这种优先股筹集来的资金,必须专用于建立环境污染的预防和治理体系.传统企业也可通过发行绿色优先股来筹集资金,用于企业的低碳化改造.同时,在所有公司上市条件中增加耗能和碳排放量标准,将其作为公司上市必须达到的强制性指标,形成对上市公司节能减排的硬约束.


(五)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进行碳金融怎么写作和碳金融产品创新

加强政策性金融对发展低碳基金的支持引导,可借鉴日本政策投资银行经验,向环保方面表现优异的企业提供专项低息贷款,并按照企业承诺减排比例,实行不同优惠政策.

鼓励金融机构对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研发生产环保设施、从事生态保护建设、开发利用低碳技术和新能源、从事循环经济、绿色制造和生态农业的企业提供倾斜信贷.同时对高污染企业实行“一票否决制”,减少向高耗能、高排放产业的信贷投放,通过对低碳经济的金融倾斜和对高碳项目的金融限制,从源头上推低碳经济发展.

商业银行在碳金融怎么写作创新方面空间巨大,可以依托众多的网点渠道资源,通过提供融资租赁、财务顾问、资金账户管理、基金托管等多项业务全方位地介入CDM项目的相似度检测怎么写作,从而拓宽中间业务收入来源,逐步优化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

保险机构拓宽绿色保险范围,总结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试点工作经验,扩大该险种的适用地区和行业.开发碳保险险种和碳理财产品,在高碳行业实行强制保险制度.培育碳经纪人、CDM顾问、碳财务顾问和碳行业咨询等碳金融相似度检测机构,引导和支持民间资金投资低碳行业,充分发挥民间资金投资和孵化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在控制好碳金融风险的基础上,大力开发应收碳排放权的货币化、碳排放权交付保证、套利交易工具、碳担保等金融创新产品,积极研究开发碳金融理财产品、信托计划、碳信用证交付保证、风险对冲产品和各类联衍生产品.

(责任编辑:张艳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