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科学课堂高效的几种做法

点赞:30613 浏览:14249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去年十一月份有幸到宁波上了节教学研讨课,回归到教学第一线,经历备课及实际教学过程,回忆整个教学流程,印象深刻,现将此过程展现给同仁们.

一、精简教材,突出探究重点.

许多科学教师有听过:“教学时要做到‘一英寸宽,一英尺深’这句话.”“一英寸宽”应该指课堂教学时知识点少些,精些,才能将教学活动展开,才能深入探究.“一英尺深”指的是探究过程要深入,尽可能做到“追根问底”.我执教的《身体的结构》是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我们的身体”单元第一课.第一次上课时,我完全按照教材上,发现学生既要探究身体外部结构,又要了解身体内部结构及关心残疾人思想教育.整节课基本上在赶教学环节,无法深入探究,想到这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又是学生首次接触有关自己的生理卫生方面的课程.因此,我在处理教材时为了突出“身体的外部结构”这一重点内容,把了解身体的内部结构的部分删除,集中探究外部结构,探究面窄了,学生能由粗到细地观察身体,不断发现身体外部结构的新特点,不断修正、完善对身体结构的认识.在学生知道人体是由头、颈、躯干、四肢四个部分组成后,同样的把探究点集中到一点——“四肢”.因为身体的内部结构在余下的几节课中都要具体探究,这节课集中注意力探究外部结构,“探究点”小些,就有了时间保障,能更加深入探究,力求做到刘默耕先生提倡的“一英寸宽,一英尺深”教学理念.

实现科学课堂高效的几种做法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身体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学校学生论文、硕士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3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中明确指出“‘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样,才能把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有机地和科学知识目标结合在一起.因此,我认为四年级上册“我们的身体”这个单元除了这课可以这样整合教材内容外,第二课《骨骼、关节和肌肉》可以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探究骨骼、关节和肌肉,第二课时再了解“一些物体与骨骼、关节和肌肉”的作用及相应的拓展延;,第三、四课《跳起来会怎样》,第三课专门学习“呼吸”,把测量“心跳”的部分移到研究第四课“心脏的作用”中.探究的“火力”集中了,对教师来说组织教学较容易,对学生而言探究思路不易打断,研究热情较高,效果也就实在.

二、有机引导,关注学生发展.

1.测试前概念中引导探究

一上课我就问:“大家都熟悉自己的身体吧,你们认为我们的身体外形结构是怎样的?能不能一起来画一画?”教师和学生一起用简笔画快速勾画出自己心中的人体外形,拉近师生之间的感情,同时了解他们对“身体的结构”的前概念——“人的身体外形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学生交流中产生矛盾,进一步激化前概念,激发探究.

2.及时修正教学设计,重视课堂生成

开始研究“观察身体外部结构.”时,原本的教学环节时:“请对身体分成几部分有不同看法的学生代表指出人体各部分的名称.”想通过相互交流,逐渐引导得出人的身体外部分为四大部分,可第二次上课时,发现学生纠缠着“他分二部分、她说三部分、等”每位学生都试图说服对方,就这样不断地争执十多分钟.后来我觉得这样概念性的知识,已经在《生理卫生》中早已约定俗成“人体外形是由头、颈、躯干、四肢四个部分”.此时我们直接指出身体分为这样四个部分,请学生在自己身上找出相应的位置,(关键点:找出各部分明显的区分处.)避免出现像第二次上课那样无效探究场面,从而引导学生不断更改不完善的看法,规范各部分名称(如手脚——上、下肢——简称“四肢”,注意“颈”是一个部分),建构新概念.这时用反证法及时修正教学设计,重视课堂生成,学生的探究效率才能会高.

3.用模特儿作探究点,直观形象

请一位学当模特儿师生通过他边复习边引入:“大家知道了身体外形分为——”,请另一们学生上台指出——头、颈、躯干、四肢.继续引导:“如果我们从头顶开始,通过鼻尖画一条线,把人的身体分为左右两部分,发现了什么?”学生看着这位同学马上发现“左右对称”的特点,引入直观形象,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很高.

4.联系学生实际,挖掘探究内容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体验人体左右对称的好处时,安排了三个活动——单双肩包对比、坐姿与站姿及高低脚走路这些学生熟悉的,经过亲身感受左右对称之美,不对称或肢体残缺带来不方便;在“分析走路时人体有哪些部分参与完成动作”时,加入了“下肢不动、同侧上、下肢同时向前或向后摆动”的两个体验活动,学生通过对比与体验感知“上肢、下肢”由于功能不同,长得不一样,真可谓是“用进废退”,与及两部分协调配合才能做好事情,才能健康发育.通过这样系列的体验活动,在体验中感悟身体各部分的功能,知道各部分既有分工,但又要合作,才能协调发展,真正实现《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中提出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等”

为了学生全面建立,身体各部分协调工作的概念,先让他们看书P65:分析小女孩跳绳时身体的哪些部位参与了?明白人体是由头、颈、躯干、四肢四个部分组成,这四个部分还可以细分成许多小的部分.人体的各个部分结构不同,分工也不同.有的动作只要某一个小的部分参与就能完成,有的动作需要全身各部分共同参与才能完成(如跳绳),人体各个部分的活动与结构相适应.利用身体协调工作也是我们这节课探究之一,为后续的学习作准备,通过体验活动,认识到不能孤立看待各部分,一种系统的、具有联系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将会在他们的头脑中留下痕迹,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思维基础.

此外,还可利用图表,逐渐清晰思考的轨迹,实现思维的可视化,理清探究思路.

三、潜移默化,养成良好习惯

1.培养健身习惯

在“人体左右对称”环节时,通过三个活动体验:“分析以前学生背的单肩包与现在学生背的肩包,这样改进有什么好处?”、“交流不良的坐姿与站姿对身体的危害.”、“体验一只脚穿高跟鞋与一只脚穿平底鞋走路.”看上去我们的身体左右对称多么和谐.大家通过体验活动证实了要做好许多事情得左右协调,相互配合.如果不对称做事会很不方便,身体也不易保持平衡.我们看到肢体残疾的人要关爱他们,主动帮助他们.因此,我们平时走、站、坐等姿势要正确,养成良好的习惯,才能有一个和谐、均匀的身体.在感受“下肢不动、同侧上、下肢同时向前或向后摆动”的体验活动时,认识到身体各部分协调配合的重要性,学生又一次感悟多运动配合默契了才会灵活.

用学生身边的事情做体验活动,主动参与热情高,在热烈的交流中碰撞出探究的火花;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体会到我们身体外形左右对称的优越性,在探究中潜移默化引导重视生命,保护身体的意识,关注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学生在不断地了解自己后,才能更好的保护自己,最终坚持“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的健身习惯.

2.探究习惯的培养

(1)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熟视无睹”的现象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如何培养学生留心身边的事物,对映入眼帘的一切充满好奇?这就得靠我们平时注意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如在“认识人体各个部分的活动与结构相适应.”的环节,可以这样引导继续探究:“身体可以分成四大部分,我们还能分再细些吗?如四肢等”学生马上说——可以分为上肢、下肢,教师进一步追问:“观察四肢,对比分析上下肢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学生的联想很丰富,有的说下肢粗壮是因为要支撑全身重量、要走路,一学生说到看见有人下肢肥胖但走不好路,另一学生反驳那是他在生病,教师及时补充:“不正常状态今天不研究.”把探究主题及时拉回;有的学生联想到电视上看到的“猩猩、猴子”等,说出它们的四肢跟我们不同.从而得出直立行走是人区别于其它动物的重要特征之一.在不断地交流中学生明白人体各部分的结构不相同,有明确的分工,尤其上下肢的明显分工更是人类与其他身体结构相近的动物如猩猩、猴子有着本质的不同.学生的思维不断扩展,经常这样引导,他们的观察生活的习惯怎能不养成?


(2)随时探究事物的习惯.为了延续探究热情,在课结束时通过气泡图,引导学生将探究延伸到课外:这节课我们主要探究了身体外部的结构,要好好保护它们.体验到要做好一件事,只有各部分协调工作才能完成.人体的内部是什么模样?皮肤下面是什么、肌肉下面是什么、骨胳包着的是什么等我们接下来学习中将会一一探究.往往教师的一句话能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我们一节课结束时,布置些探究任务给学生,并在第二节上课时,表扬做到的学生,他们的探究意识也会逐渐形成.

(责任编辑:张贤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