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观实践性问题

点赞:32568 浏览:15487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科学发展观从它的发生语境、本质涵义、实践要求等无不凸显了其实践性,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科学发展观就是一种实践精神.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现代化实践的理论产物,科学发展观充满实践性的要素,不仅明确实践主体、实践目标,而且明确了实践路径和实践的方法.科学发展观的使命是指导实践,实践科学发展观要敢于直面发展中的问题,实实在在地解决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创新中国现代化发展模式.

〔关 键 词 〕科学发展观;实践性;以人为本;指导思想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048-(2014)01-0039-05

科学发展观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科学性特点,二是实践性特点.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性,可以理解为这一理论鲜明的实践指向性.科学发展观从它的发生语境、本质涵义、实践要求等无不凸显了其实践性,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科学发展观就是一种实践精神,它是理论――战略――行动的统一,既是实践的精神产物,又是指导实践的思想智慧.

一、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现代化实践的理论产物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唯物史观充满了实践智慧,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实践观点,对我们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意蕴提供了有益的资源启示.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部被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著作中,首次提出实践的观点,批判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脱离实践的陈旧观念:“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1〕马克思甚至以实践唯物主义自称,以区别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人的观念来自于实践:“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等必然性的证明是在人类活动中,在试验中,在劳动中等由于人的活动,就建立了因果观念的基础”.〔2〕列宁论及实践与意识相关问题时与恩格斯观点高度一致:“人的实践经过千百次的重复,它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格固定下来.这些格正是(而且只是)由于千百万次的重复才有着先入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性质.”〔3〕

总之,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同一切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之一.可以说,各种发展观都是源于人类的活动,而且发展观的演变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活动范围拓展的结果.可以把发展观理解为发展实践行为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格固定下来的结果.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并非凭空产生,而是中国改革开放处在新时期的现代化实践的产物.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一种理念折射,是行动聚合为观念的产物,它又作为一种基本的价值尺度和行为取向深刻地反作用于人们的行动选择和行为表现之中.发展观源于实践,发展观的演化是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和结果.进入新世纪,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了关键性的战略机遇期.在这一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遇到了新问题:一是二十多年经济的快速增长遇到了发展瓶颈,不仅人口、资源、环境等因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作用越来越大,而且还要面临可能的金融经济危机的威胁;二是城市化带来了严重的城市病,如交通拥挤、PM2.5雾霾、流行性疾病等等;三是社会管理矛盾重重,各种危害性事件层出不穷;四是中国进一步发展的国际环境和条件也在发生重大变化,企图遏止中国崛起的国际势力的围困,也给中国进一步发展带来一定的困难.

过去对改革开放前发展缓慢贫困的反思,使中国人领会了“发展是硬道理”的深刻性.但是发展实践的新问题则说明了发展本身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是极具复杂性的.盲目的非科学的发展不仅达不到发展的目的,甚至走向发展的反面.对于发展中的中国来说,“怎样发展?”“怎样才能够更好、更快、更平稳、更健康有序地发展?”“以什么样的理论和观念来指导和统领中国的发展?”等一系列发展实践的重大问题,要求中国在发展的理论上给予.中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反思传统工业文明发展观的不足,及时总结我国社会发展实践的经验教训,针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一系列现实问题,进行理论创新,以宽广的理论视野系统阐释了发展的内涵、实质和基本要求,形成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怎样发展的历史性课题,实现了对传统发展观的超越.

二、科学发展观充满实践性的要素

科学发展观精炼的表述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对这一观点的展开可以发现,科学发展观本身充满着实践性的要素.

第一,实践主体明确.“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但应该如何理解“以人为本”?有的人对此进行人本主义的读解,但这样的理解至少是不全面的.不可否认,人本主义突出人的重要性有其合理之处,与“神本主义”和“物本主义”相对立,人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正体现于此.然而,人本主义只是抽象地论证了人的重要性,却没能揭示人的真正价值所在,这也正是人本主义遭到马克思批判的问题所在.马克思则是从实践的观点来理解“人”,从人的实践本质来揭示人的价值性.马克思认为,人和实践是不可分的: 人是实践的主体,实践是人的实践.人具有未完成性,人是通过实践确证人的存在,实现人的价值.人的价值在于人的实践性.马克思所理解的人是现实的人,即实践中活生生的现实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4〕正因为人的实践性才铸就了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离开人去谈实践会使实践神秘化,离开实践去谈人则会使人抽象化.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以人为本”的“人”,是现实的具有实践本质的人;“以人为本”的“本”,是以人的实践本质为根本,以追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说到底就是要真正实现人的价值.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其中一个重要的含义就是坚持人民群众是发展的主体,即人民群众是发展活动的实践主体.只有坚持人民群众是发展活动的实践主体才是对人的最大尊重,而且只有坚持人民群众的实践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发展才具有成功的可能性. 第二,实践目标明确.科学发展观解决发展问题是为了人民,这是“以人为本”的应然之义.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在人的解放历程中,人既是目的,又是手段,但把人看作目的是首要的.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论及“三大社会形态”的理论时指出:“人的依赖关系(真实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形态.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5〕从马克思的论述中,我们发现了“人”的概念的历史演变,说明了人的历史性和具体性.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是确保“人民”范围内的所有“普通个人”的人格和权利的充分尊重.它摒弃和超越了过去把人当作手段和工具的所谓“物本主义”价值观,重新把人置于社会主体的中心位置,也就是强调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

然而,当强调发展目的是为了人的时候,不能把“以人为本”作绝对性的理解,而应当从实践性的视角来理解“以人为本”的深度内涵:首先,在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坚持“以人为本”.一方面要充分肯定人类在处理同自然的关系中的主导作用和人类的全面发展与彻底解放的根本价值取向;另一方面,要求人类在实践中要不断认识、遵循和正确利用自然规律,既积极地改造自然,又不能超过自然条件和环境资源的承载能力,要正确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坚持发展的可持续性,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其次,在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要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为本.充分肯定人民群众对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伟大创造力.再次,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要坚持以“每个社会成员”的实践为本.“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既要关注群体利益,也不能忽视人的个性发展.要尊重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

科学观实践性问题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科学发展观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论文、函授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7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第三,实践路径明确.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路径是改革开放.党的十七大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的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科学发展要依赖改革开放?因为发展与改革不可分离.中国现代化发展不可能是一马平川,陈旧的事物、制度、关系、观念都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而会成为发展的障碍.改革才能打破旧的桎梏、清除积习,打通发展道路.科学发展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性,但是如何发现规律性,还要依靠改革来探索.虽然改革也会产生痛苦和遗憾,但是我们自觉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也就找到了发展最有效的路径,而且中国30多年改革的实践证明了发展离不开改革的实践,改革是我们这个发展时代最伟大的实践.

开放与改革一样也是现代中国发展的必要条件.闭关锁国已经成为历史,中国正在走向世界.全球化已经将中国与世界联系在一起,今天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与世界隔绝都是不可想象的.在科学发展视域下的开放是全方位的,不仅仅是经济方面的开放互通,更有政治、文化等等领域的开放交流.科学发展观所理解的开放实践不局限于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同样适用于国内各项事业各个领域的开放交流.例如,政府对社会的开放,使公共政策更加透明化,让民众更多地参与到公共政策的过程中来,实现政府与社会良流和沟通.

第四,实践方法明确.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兼顾”是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的创造性运用,是处理发展关系的中国思维的实践表达.中国现怎么发表展包含着对各种关系的处理,科学合理地处理好各种关系是发展课题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合理的方法就是统筹兼顾.统筹兼顾方法涉及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与对外、与地方,以及各种利益的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这“四个统筹”不是理论的方法,而是具有鲜明操作性的实践方法.

在人类的实践历程中,关涉到人与实践的关系.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回应了如何在实践上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自然世界的把握过程,宽泛地说就是主体在实践中不断与自然客体交互作用的过程.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的自然前提,是人类进行实践的场所.实践启示我们,当违背客观规律改造世界时,必定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和惩罚,人类就根本无法生存,更谈不上发展.

在人类实践中还关涉到人与社会的关系.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回应了如何把握人与社会关系的实践维度.人的存在既是个体存在,同时又是社会存在.人的存在还具有自然性和社会性.在人与社会的实践维度上,要正确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认识到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与社会的发展是有机统一的.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矛盾开始凸显出来,其中包括公共医疗问题、就业问题、收入分配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等矛盾相对突出,科学发展观的“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提出的“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我们处理好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在人类实践中除了关涉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还逻辑指向人与自身的关系.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回应了如何把握人与自身关系的实践维度.科学发展观的“统筹兼顾”根本方法提出的“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等,要求我们关注人的发展的历时性维度. 三、科学发展观的使命是指导实践

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的使命主要不在于发现问题,关键在于解决问题.“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8〕毫无疑问,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但是科学发展观不是束之高阁的理论,而是用于指导实践的理论,同时科学发展观也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其理论的真理性.

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指导作用,首先体现在人们对科学发展观实践性的自觉认识.理论对实践发挥指导作用不仅取决于理论本身的彻底性,也取决于理论被了解和被掌握的程度.因此,学习科学发展观、领会科学发展观、树立科学发展理念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前提.在快节奏的现实生活中,存在着把理论与实践对立起来、从而轻视理论指导的倾向,这是缺乏对科学发展观实践性正确认识所致.提高对科学发展观实践性的认识,有助于提高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当然,真正发挥科学发展观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必须在解决发展问题的过程中来实践科学发展观.


第一,实践科学发展观敢于直面发展中的问题.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在取得现代化发展巨大成就的中国究竟存在哪些发展问题?其严重性如何?对此,2011年曾在宏观上有一个研判:一是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面临“四个考验、四个危险.”“四个考验”指: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和外部环境考验.“四个危险”指: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二是从战略的高度指出发展呈现的艰难性.从战略方位看:目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处在战略关键期,一步不慎将会影响发展大局.从发展阶段看: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处在转型碰撞期,工业化中后期与城镇化初速期、经济社会转型攻坚期与思想文化碰撞期,对人口多、底子薄的中国带来了巨大挑战.从发展环境看: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处在世界重塑国际政治格局的特殊敏感期,国际地位上升与打压中国的敌意并存.从发展动力看: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处在人口红利、开放红利、国企改革红利、体制改革红利渐渐消减,传统增长模式不可持续、粗放发展方式难以为继,需要寻找新驱动力时期.从发展风险看:我国发展也存在着类似拉美陷阱、东亚困境等发展风险.三是微观具体指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处在危机高发期.当下中国贫富差距在拉大,尚未形成公平合理的分配制度.社会事业滞后,尚未建立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最基本的民生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公众幸福感不强.环境污染加剧,食品、水、空气污染程度加深,开发和环境保护的矛盾尖锐.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前所未有,利益调整更易引发利益纠纷,导致件时有发生.腐败现象滋生蔓延,导致人民群众政治认同度降低.

第二,实践科学发展观要实实在在解决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实践科学发展观重在行动,解决问题.上述各种问题与矛盾影响了科学发展,制约了中国现代化强国的步伐,需要逐个下大力气整治.一是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解决问题.提出:“按照第一要义是发展的要求,着力解决发展思路不清、发展信心不足、发展方式落后、发展质量不高、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按照核心是以人为本的要求,着力解决执政为民意识淡薄,不能深入了解群众愿望、顺应群众要求,对民生问题特别是困难群众的疾苦关注不够,对群众合法权益维护不够,对社会和谐稳定重视不够等问题.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着力解决片面发展、盲目发展、只顾眼前发展等问题,尤其要解决单纯追求速度,不重视调整经济结构,不重视质量和效益,不重视节能减排,甚至以牺牲环境、破坏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增长,不重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协调发展等问题.按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的要求,着力解决全局 意识不强,缺乏战略思维,不能妥善处理和地方、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政令不畅通 问题,尤其要解决不能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不能正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等问题.”〔9〕二是根据的部署针对具体问题采取具体措施.如,针对经济增长模式不可持续的问题,就必须下降GDP增长速度,改变以GDP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数标准.针对环境污染的问题,除了坚决关停污染企业之外,还要下决心禁止大规模的烟花爆竹的燃放、限制汽车上路的数量、强制绿化与建筑物的比例、增强水体、土壤、山林的监管力度.

总之,解决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必须要有针对性,具体地一项一项落实到位.就如,2012年党发起的败风暴,不仅用法律法规严厉打击腐败,“老虎苍蝇一起打”,而且在反“四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中,具体规定到不准公款吃喝、不准公车私用、不准公款写贺卡,并且发现一个处理一个,有效遏止腐败蔓延.提高了人们败的信心,提高了党在民众中的信任度.

第三,实践科学发展观要创新发展模式.破与立是相辅相成的,只破不立等于不破,破旧是为了立新.破旧是痛苦的,立新更是艰难的.但是立新才更体现科学发展的本质.所以要实践科学发展就要排除万难去开拓新的发展模式,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符合科学发展需要.

第四, 公共政策领域实践科学发展观.无论是制约科学发展问题的改革,还是科学发展模式的创新,公共政策都是不能缺位的,事实上公共政策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领域.“当前人们对解决深层次矛盾的攻坚克难充满期待.深化改革开放最终要落实到形成制度成果上,尤其要落实在公共政策上.”〔10〕公共政策可以支持科学发展所需要的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可以支持科学发展关系的建立、可以支持科学发展各种要素的合理组配、可以合理调控发展的速度等等.

但是,公共政策在科学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前提是公共政策本身也要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公共政策主体的政府,应具有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在制定公共政策时,要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与要求.公共政策的价值分配、公共政策的运作实施都要体现科学发展观的价值理念,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精神,才能在科学发展的实践中发挥公共政策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4〕〔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6,71,56.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50.

〔3〕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233.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4.

〔6〕〔7〕.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J〕.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7.

〔9〕〔10〕关于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意见〔DB/OL〕.中国网 .China..,2008-10-16.【责任编辑:陈学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