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位需求环境下的高职会计专业教学

点赞:21558 浏览:9635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随着全球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带来了会计人才市场的新的变化,对于会计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就岗位需求环境下的高职会计专业教学创新做了简要的分析,创新会计专业教学,提高学生实务水平.

【关键词】高职会计;专业教学;创新研究

一、高职会计专业教学的现状

首先,传统的会计教学方法以及传统的测评方式显得比较陈旧.一般都是用文字来进行会计经济业务的表达,用丁字账户来对会计的处理方式进行讲解.比较注重的是理论方面的讲解和研究,对于实践的重视度不够.缺乏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就不能很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就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其次,会计教学的时候很少有具体的实例.在会计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单纯课堂灌输专业理论知识,却不配以其他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培养出来的学生认为会计只是同数字打交道,每一个问题都有绝对的唯一的答案.这种思维模式限制了学生的思考方式.最后,学生实践的条件不足.在这个问题上的主要表现是:高职院校本身就有一定的条件限制,很少能给学生实际的或者是真正的会计实物,学生接触不到或者很少接受这些实物性的东西,就很难与真正的会计实物结合起来,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会计分析能力.学校与会计事务所等职业界的联系不是特别的紧密,没有建立一个固定的航期合作关系.因而使会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不能形成一个良好而持久的局面.一些高职院校在完成课堂的教学之后,就会让学生自己找实习单位,实际上某一些学生根本没有参与教学实习,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这些会计专业人员走向社会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去磨合与适应工作环境.

二、岗位需求环境下的高职会计专业教学创新

首先,面对新的岗位需求环境,学校要有针对性的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进行会计课堂教学的时候要充分的以学生为中心,变传统的理论教学为实践教学.会计的课堂教学就是会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一个互相交流的场所.在进行会计课堂教学的时候,要以学生为教学的中心,依据学生的需求,不断的培养学生的能力,不断的采用启发式的教学,运用一些实际的案例,让学生共同参与讨论.在教学的时候加入实际的案例,可以制作一些教学的光盘,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教学的模具,把具体的经济活动运用过一些简单易懂的方式展示给学生,这样便于学生接受.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让枯燥的理论知识在新的教学方式中展现出来,从而达到会计专业教学的目的.其次,要依据实践中岗位环境的变化,不断的改进会计实践性的教材.在进行会计专业教学的时候要把重点放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还要在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上下功夫.根据实践中会计专业的要求,选用更合适的教材,向学生展示具体的会计业务开展的流程,增强学生的具体操作能力.使学生对会计工作的全貌有清晰直观的认识,这样做就是对教材改革的一种新尝试.除此之外,随着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不断发展,学校要实行证书的多样化教学,一些有较好条件的高职院校可以对开设几门财经法规方面的课程,让学生参加资格开始并取得相应的证书.最后,要增加学生进行实践的机会.会计专业教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对于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要求比较高,要有足够的实践教学能力,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掌握书本上有关会计理论的知识.所以,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有必要加强会计课程的实验室建设项目,完善学校的信息资源,建立真正的实践基地,设立专项基金开展会计专业的教学.学校还可以与会计事务所、企业等进行合作,建立学生实习的定点合作基地,不断的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及社会交往的能力.为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具有扎实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实践型会计人才奠定基础.

岗位需求环境下的高职会计专业教学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课堂教学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本科毕业论文、高校大学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2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综上所述,会计专业属于掌握着企业的管理以及金融等方面的知识,这种专业性人才是人才市场需求的热点.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新的竞争环境和就业的岗位需求,就为高职的会计专业教学提除了新的要求,这就要求进行会计专业教学的创新,让教学创新落实到实处发挥实效,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保障与支持.

参 考 文 献

[1]易毅娟.浅析民办高校会计教学改革[J].管理观察 2011(4)

[2]农海燕.适应“2+1”模式优化高职会计专业教学[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8(10)

[3]赵润杰.论高等职业学校会计教育的创新[J].教育与职业2008(8)

[4]刘永泽.孙光国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对策[J].会计研究.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