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整合与和谐社会构建

点赞:10704 浏览:4559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以公平正义、法治、诚信友爱等诸多方面相统一的和谐社会,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社会新的改革共识.社会整合是实现社会和谐的主要途径,当今时代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实现社会整合方式的转变,在利益整合的基础之上,全面调动、发挥社会各种力量在社会整合与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作用.

关 键 词 :社会整合;和谐社会;建设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08)04-0005-05

对于当今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而言,实现利益分配的协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层面,实现文化发展的协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底蕴层面,达成社会心理的协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层面,而这些诸多领域和谐的达成,有赖于社会各个层面上的制度改革与制度创新.这需要建立健全的新型社会整合机制以实现利益均衡.

一、和谐社会:新改革共识与社会整合的目标选择

所谓和谐社会,是指社会结构均衡、社会系统良性运行、相互协调,人与人之间相互友爱、相互帮助,互惠互利,社会成员各尽其能、各得其所,人与自然之间协调发展的社会.和谐社会是社会结构的各个环节、各种因素、各种组织以及各种机制之间的协调,其主要特征成为新的改革共识.

1 和谐社会是追求并努力实现公平正义的社会

努力实现公平正义,缩小贫富差距,是今天规避社会冲突,建设和谐社会的当务之急.传统社会建立在少数群体剥夺多数群体、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基础之上,缺乏公平和正义,它是不能长久的,现代社会则是建立在社会正义基础上的,具有可持续性.人们在利益、收入、分配、思想认识等方面虽有差异,但在权利、机会、规则、分配等方面应是公平的.在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矛盾交织,特别应注意完善公正的社会政策体系.我们必须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把社会政策制定的着眼点和政策效益的落脚点,转向社会困难群体,有效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公平正义的维护和实现,是为了最大限度地维护和发展不同方面人们的利益,为了最大限度地化解矛盾,推动社会进步.

2 和谐社会是法治不断完善的社会

法治是和谐社会的运作机制与政治保障,也是社会整合的基础.从成立时起就把为人民群众争取权利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和谐社会必须依法处理和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引导和规范各种社会行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法制保证.在社会转型背景下,依靠法治协调利益关系、控制人们的行为是实现社会整合和控制的基本手段和机制之一.即使是国家行政管理体制行使的协调与控制手段,也应该在法治的基础上发挥功能.不仅在常态社会状态下法治应成为社会控制的基本手段,即使是在突发性危机的情况下,法治也应是实现控制与调节的重要手段.只有运用法律手段促进经济的繁荣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才能使社会和谐持久而长远.

3 和谐社会是以诚信友爱为基础的社会

打造一个现代诚信社会是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社会的和谐不仅包括利益层面的和谐,也包括价值观念层面的和谐.我国已初步建立起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市场经济是公平竞争经济,也是信用经济.当前信用建设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社会经济生活中商业欺诈、偷税漏税等现象愈禁愈烈;检测账目、检测文凭等情况屡见不鲜;检测种子、检测药品等产品严打不绝.在经济上,我们面临与国际市场全面接轨后的信誉竞争,任务异常艰巨.加强市场诚信建设已成为经济建设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诚信是和谐社会的基石,也是社会和谐的落脚点.

4 和谐社会是具有较为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的社会

建立和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社会保障的重要原则就是公平,因而它要求将全体国民纳入社会安全网之中,具有最广泛的覆盖面.这一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市场竞争中因失业、疾病、自然灾害等原因导致的就业机会不均等,使他们重新获得参与竞争的机会;另一方面,可以缩小社会成员间的贫富差距,阻止两极分化,减少社会分配不公,维护社会公正.经过30年改革,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绩和进展,但是,我国的社会保障覆盖率很低,目前各项社会保险主要是在全民所有制和城镇区县以上大集体企业中实行,尚未覆盖所有从业人员,更把广大的农民排除在外.全国绝大多数省市的保障对象大部分是传统的民政救济对象,所关注的下岗失业人员还未全员纳入.因而应该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不断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提上政府的议事日程,以实现社会保障体系的整合.

5 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

中国的快速发展受到资源状况、能源供给和环境承受能力的严格约束.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如水资源、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均严重短缺.与此同时,资源利用率很低,浪费比较严重,部分地区生态破坏的程度还在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遏制,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尖锐.近年来,由于生态破坏而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14%.我国重要资源的产出效率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数据显示,中国目前环境损失占当年GDP的8%―13%,环境可持续指数在144个国家中排在第133位.要实现人和自然和谐发展,建立节约资源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保护好脆弱的生态环境,就应实行最广泛的社会参与,充分调动人民群众保护和改善环境的积极性,引导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保护环境,从而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和谐社会.

二、社会整合模式的转变

1 传统的道德化整合模式

传统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典型的型社会,各种道德规范、价值观念等建立在家庭、家族、单位等种种共同体的基础之上,具有高度的同质性.道德是依靠羞耻感来维持的人们的自律性行为规则,道德教化在社会整合中是其他社会因素无法比拟的.而社会转型以后,社会的异质性增加,个体主义盛行,从整体上削弱了社会整合的力度,动摇了传统的维护社会稳定的强大的基础,致使各种不道德以及违法现象大量滋生.尽管这种整合机制存在诸多问题,但我国建国后仍被长期使用,并通过思想政治教育、重构价值体系等方式在不断地加以改进.

2 国家主导的政治化整合模式

改革开放前,社会结构并不复杂,社会利益结构也很简单,实行的是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社会各种资源掌握在政府手中,政府通过建立以行政体系为核心的纵向等级结构体制来控制各种社会重要资源,将各种单位组织及其成员都纳入到自己的支配之下,社会整合实际上是以政府为主导的整合.“社会的政治中心、意识中心、经济中心重合为一,国家与社会合为一体以及资源和权力的高度集中, 使国家具有很强的动员与组织能力,但结构较为僵硬、凝滞.这种结构形态可称为‘总体性社会’”.国家对社会的整合与控制,更多的是通过单位对国家的依赖、个人对单位的依赖以及单位功能的多元化实现的.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传统的组织的社会动员能力明显下降,政府的管理系统松弛,社会整合的基础发生重大变化,政治整合能力不断下降.


3 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化整合模式

经济学认为社会整合依赖于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和道德符号的力量.因为市场竞争在满足人们对生产需求的同时,也能有效地控制欺诈、滥用与剥削,调整利益关系;而道德则包含着维系新社会秩序的因素,是依照实质性传统的要求支撑社会整合的重要力量.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市场力量充分释放出来,保持了经济总量的较高增长.不仅导致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而且导致社会生活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这种市场机制的快速扩张和市场逻辑的“普遍化”,比如效率不仅成为生产领域的重要指标,同时还成为社会生活领域的指标.对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们由此可以切身地体受到社会生活的“市场化”在不断增强.这种剧变过程,使作为人类安身立命的终极价值诸如理想、信念、终极关怀被一部分人彻底抛弃了.由于市场体制带来了经济的持续高增长,社会上开始迷漫着市场万能的认识,以为只要有了市场经济,中国的一切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这种市场神话极为强烈地推动着市场规则突破经济的范围,向一切社会领域,包括党内生活与道德领域进军.社会生活的市场化对几千年来的中国社会生活与道德底线构成了严重挑战.

4 重构社会整合的路径选择:多元整合模式

随着经济发展和改革深化,我国社会结构与利益关系呈现出新的特点:人们的自主性意识增强,利益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阶层分化严重,社会失衡和“断裂”的现象不断加剧,利益关系愈加复杂的同时,人们的政治理念及其对政府的认同程度也在变化,政府的执政基础与合法性问题遭受挑战.

社会整合机制一般通过制度性整合、功能性整合、认同性整合等方式,分别从不同的维度来实现的.从中国社会改革与转型的发展进程来看,当前建设和谐社会,要实现社会整合的体制创新,加快政府改革和政府职能转移,发挥非政府组织公共参与的作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重申的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共参与”社会管理格局,要“重视社会组织的建设与管理”.也就是说要在党的领导下,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协调利益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随着公民社会建设的发展,在现阶段为适应和促进中国社会的转型,除继续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外,还要特别注重发挥市场、社区、民间组织等整合形式在社会整合中的重要作用.

第一,发挥市场机制整合的基础作用.市场机制在社会利益调配中的基础作用正在增强,成为促进社会整合不可缺少的一环.从理论上看,市场能够激活个人的潜能,合理配置资源,有效提高经济效益.随着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企业组织获得了公平、自由的发展条件和空间.通过市场手段,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就业和再就业,消除了贫困.同时,促进了社会组织在构成方式、人的社会地位、内在素质要求等诸方面的重组,社会结构也随之发生方式多样的、局部的或整体的变化,社会整合就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得以实现.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充分证明,市场机制在协调社会利益分配、配置社会资源以及优化社会结构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不可替代的整合方式.但现实地看,无论哪个市场都是特定社会背景下的市场,不存在完全符合理想的市场所需要的运行环境和条件.市场在刺激经济增长的同时,反而可能带来诸多不公正的现象,带来严重的不同自主性的相互冲突,或造成社会生活领域的诸多“失调”的现象.因而,还需发挥其他形式的组织的功能.

第二,重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其在整合中的支撑功能.价值的整合是深层次的整合.与快速的社会转型同步,我国的社会价值观念也正处于快速转变过程中.随着社会的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并且呈现明显功利化的倾向,社会也陷入了新的整合困境,导致信仰的缺失、精神上的迷茫和社会秩序的瓦解.因而有必要从国家和社会层面重建基础性认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并以此重新整合与凝聚社会力量.以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来引领社会风气、以与时俱进的道德准则来规范人的行为.近十年来国家所倡导的“依法治国”、“以德治国”“三个代表”等重要理念,实质上也是在新的时代下重新巩固执政合法性,重建社会信仰的努力.同时,随着政府职能的转换,有必要从制度与日常生活两个层面重建能够推动社会整合的社会信任体系,以充分适应变化了的社会生活结构.

第三,强化社区整合功能的力量.多元利益主体的出现,使社区内的组织、个人之间的横向互动日益加强,社区内部形成了多元互动、纵横交错的联系模式.拓展和提升社区怎么写作功能,是社区发展的中心内容之一,也是完善社区整合的主要手段.社区怎么写作功能提升主要包括社区怎么写作项目(内容)的拓展和社区怎么写作质量(水平)的提高.而社区怎么写作项目的拓展,要求怎么写作主体的多元化(包括充分利用民间组织的力量);社区怎么写作质量的提高,要求怎么写作主体的专业化.社区承担了大量的社会怎么写作、社会管理、社会保障等原来从单位和政府职能中分化出来的功能,满足了居民(村民)的多元需求.社区整合协调和调整了社区居民之间以及居民与各类社区组织之间的利益关系,促使社区成员共同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不断地提高社区成员的社区认同感、归属感和凝聚力.当前,应加快城乡社区建设,重建把社会问题、社会冲突解决在基层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社区在社会整合中的作用.

第四,推动民间整合力量的逐步发展.随着社会转型速度的加快,社会结构的整体性变迁,单位整合机制的作用逐渐瓦解,民间组织在实现社会整合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民间组织,扎根于民众“草根”,是群众的自发性组织.民间组织具有参与性强,灵活性大,动员成本低等优点,在日常生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缺乏将社会不满组织化、有序化的中间组织,这样一种分散化状态,看似有利于政府的管理与控制,但一旦爆发,对社会秩序的危害更大.”一个现代社会同样也是一个民众广泛参与社会生活、积极投身于社会活动的社会.近些年来,我国的民间组织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民间组织协调着成员的行为目标,促进成员的发展,维护成员的权益,促进成员参与政治活动、经济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协助政府相关部门完成某种行政职能.民间组织还可以形成一个有效的缓冲层,民间组织的特点是成员之间彼此认同,对于个人来说,可以克服孤独、疏离化状态.它给予人们一种身处熟人社会的归宿感.减弱宏观控制同微观运行之间的冲突,减弱基层社会组织和个人 同政府系统的直接冲突.因此,民间组织的整合作用应当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发挥.

第五,促进公众参与整合能力健康成长.改革开放30年来的快速市场化,体制外社会经济力量的迅速成长,把社会成员从对国家、单位的依赖中解放出来,随着我国社会结构、组织结构以及价值观念的转变,社会成员开始在社会领域中获得一定的自主性空间,其参与意识和参与行为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特别是由于权利意识的增强,公众在维护个人利益的过程中不再需要政府的社会动员也能自主参与.同时,由于许多基层事关民生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使得公众的参与意识变得越来越高.我国的公众参与行为表现为两个方面,即体制外与体制内.一方面,随着基层制度的推进,公众可以通过选举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进行自主管理(农村的村民自治与城市社区自治和选举都在逐步推进);另一方面,随着政府政策透明度增强,公众的意见开始影响到政策的制订,表现为通过手机短信、互联网、、电子邮件等便捷方式的积极参与,和踊跃参加各级政府的听证会、对话会、恳谈会等.

三、社会整合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社会是融合了多种要素关系的庞大系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要求的不是单维度的片面发展,而是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构建一个支撑我国社会发展的科学体系,需要我们不断提高驾驭经济、发展政治、建设文化、应对国际形势的能力.

1 利益是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利益整合在社会中具有基础性与决定性的意义.

目前社会分化的本质,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整个社会财富整体增长的前提下,由于利益分配不平衡或不公平引发的利益分化,引致不同阶层间和群体间的利益冲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打破发展僵局、促进社会分化的策略,符合现代化的发展规律的重大战略举措.它形成了区域间的经济差距,引发了资源在市场机制基础上的合理流动,推动了各区域之间的经济合作并激发了各区域、个体经济活动的自主性与创造活力,在总体上丰富了农村现代化模式,使整个社会由凝滞、封闭向竞争、开放型发展.需要注意的是,在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同时,必须以共同富裕为价值目标,如果任由分化的无限制发展,造成过度的地区差距和群体收入差距,也可能会引起社会不安定,以至引发社会心理的失衡,妨碍现代化的进程.为此,始终不渝地坚持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原则极其重要.通过建立健全法律机制、分配机制和社会保障体系,防止两极分化和不正当收入的泛滥、提倡以共同富裕为核心的价值性整合,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社会整合与和谐社会构建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和谐社会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高校毕业论文、硕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8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2 在新的社会整合机制尚未形成以前,应在不断培育各种新的对社会有影响力的社会稳定组织的同时,继续赋予政府以相当的权威来增强社会整合力.

转轨变型以前,国家对社会的整合主要通过领袖人物和政府的发起大规模的政治动员而实现的一种自上而下以及从下而上的双向全社会对流来实现的.这种整合的实现过程,被称为“全能主义政治”模式.“这就是:政治权力可以侵入社会的各个领域和个人生活的诸多方面,在原则上不受法律、思想、道德(包括宗教)的限制.在实际上(有别于原则上)国家侵入社会领域和个人生活的程度或多或少,控制的程度或强或弱”.此种模式以实现政治整合为中心任务,整个社会成员思想统一,行为一致,社会稳定.但进入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传统的、组织的、社会的动员能力明显下降、政府的管理系统松弛,政府威信下降,社会整合的基础发生重大变化,整合能力不断下降.因此,必须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以弥补不足.

3 在文化建设领域,我们既要继承传统道德、社会舆论、民风民俗中的精华;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领导地位,以增强社会整合.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典型的型社会.各种道德规范、价值观念等建立在以家庭、家族等种种共同体的基础之上,具有高度的同质性,因而有很强的社会整合力.而转轨变型以后,原有的共同体相继被打破,与之相应的原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各种道德规范、价值观念等随之消解和弱化,社会的异质性增加,个体主义盛行,从整体上削弱了社会整合的力度,动摇了传统的维护社会稳定的强大的基础,致使各种不道德以及违法现象大量滋生,因而急需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意识形态的整合具有终极意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灵魂所在.在我国,意识形态整合的实质在于,寻求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社会认同.首先,要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适应性.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的批判性、革命性切合了中国社会剧烈变革的历史需求.用这一理论武装的中国最终刷新了申国的历史.其次,要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适应性.马克思创始人从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的本质人手,描述了它的无序状态,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这里蕴涵了一种彻底的社会整合思想,即通过意识形态的超越来实现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再则,要适时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好地发挥意识形态的导向功能.大凡成功的意识形态必须是灵活的.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应接受实践的检验,保持发展姿态,要不断增强其底蕴,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焕发永恒的光辉.

[责任编辑 沈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