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证

点赞:4580 浏览:1282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在正确理解“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本质的基础上,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构建“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了实证分析.为科学地认识各地区社会和谐发展的状态和进程,及时发现各地区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面临的问题和需要着重改进的方面提供依据.

【关 键 词 】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实证分析

1.引言

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是我们党对十六大提出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具体化和新发展.目前,学术界对“和谐社会”的定性研究已经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理论成果,而对于定量分析和测度“和谐社会”建设进程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只有建立科学的衡量标准,构建与和谐社会内涵相匹配的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地认识社会和谐发展的状态和进程,及时发现各地区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面临的问题和需要着重改进的方面,才能把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真正落实.本文力图构建一套既能反映“和谐社会”科学内涵,又符合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评价指标体系,致力于科学地认识各地区社会和谐发展的状态和进程,为政府采取有效的监督和调控措施提供依据,促使社会经济健康协调发展.

2.“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及注意事项

2.1 指标体系设置的指导思想

“和谐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前提,以和谐的利益关系为核心,以人、社会、自然和谐协调发展为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命题,是我们党根据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提出的,是在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的层次,为了解决各种新问题、新矛盾而提出来的.小康社会主要提出了社会发展的数量目标,而“和谐社会”则提出了社会发展的质量目标.因此“和谐社会”指标体系的构建,首先必须以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为基础,保证“和谐社会”评价与“全面小康”协调一致;其次要根据“和谐社会”的内涵,综合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以定量反映社会和谐发展的状态.基于上述思路,“和谐社会”评价指标的设计,既要紧紧围绕“和谐社会”的内涵,使指标体系充分、准确反映“和谐社会”的各方面特征,又要保持与全面小康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的协调一致.

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证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指标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学校学生论文、学年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9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2.2 指标体系设置的原则

指标选取时我们遵循以下三个最基本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指标应该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和谐社会的内涵和各个方面特征.(2)代表性原则:选择最有代表性的指标,力求精简,使用尽量少的指标尽可能准确反映出实际情况.(3)可行性原则:保证指标数据容易获取,便于操作分析,实现定量反映社会和谐状态的要求.

2.3指标选择注意事项

在构建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时,除了遵循上述原则外,还必须关注以下两个问题:

(1)指标的权重.综合指标的构建,可以克服单个指标信息反映零散、不能给人以整体印象的缺陷.但综合指标的构建牵涉到各指标的权重问题.在构建和谐社会综合评价指标时要依据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以及各指标反映这些本质特征的程度而给予不同的权重.(2)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的衔接.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互为依赖的又相互独立的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要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基础,没有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作保证,构建和谐社会就成了空中楼阁,无从谈起,即使构建成了,也是不稳定的、不牢固的.同时,和谐社会又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更高层次的释解,内容更全面,范围更广泛.因此既不能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同于和谐社会,又不能将再者之间完全分裂开来.

3.“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基于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涵的深刻理解,在总结和借鉴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特点,本文设计了一系列统计指标用以评价和监测和谐社会发展状况.该指标体系以人为核心,力求充分揭示人、社会、自然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状况.包括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社会公平、社会稳定和资源环境五个子系统,共计25个指标,见表一.这五个子系统相辅相成,构成一个严密完整的总体,经济发展是基础,社会稳定和资源环境是保障,社会公平和社会进步是目标.

表一 “和谐社会”指标评价体系

4.“和谐社会”建设进程的实证分析

4.1 指标数据的处理

本文所选取的指标中有许多是逆指标,还有部分指标的理想值在一定的区间范围内,如城镇基尼系数、农村基尼系数和城乡收入比等指标.如果直接使用这些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分析,将会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因此首先对所有的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见表二

表二 经济发展子系统数据

4.2 对“和谐社会”建设进程进行因子分析

通过因子分析,可以把众多变量综合为少数几个因子,用较少的几个因子来解释“和谐社会”的建设状况.但是,在进行因子分析时,要求选取的指标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并且指标的个数不能过多(要求样本容量大于指标个数),否则将很难得到理想的分析效果.由于本文选取的指标比较多,并且为保证指标体系的简洁性,设计时各子系统之间多数指标的相关性并不大,且反映社会和谐发展的各个方面相互之间并不一定相关,这也正是和谐社会评价体系设计中的特殊之处和难点所在,因此对总体作因子分析效果并不理想.为了克服这些缺点,更加深入地分析,文章首先分别对各个子系统进行因子分析,然后通过总体综合评分对各个地区进行比较.

5.结论

综合上述分析,“和谐社会”总体情况比较良好,从单项指标来看,有许多指标达到甚至超过国家“和谐目标值”.各地区在和谐发展的进程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突出.一方面,企业环保意识不强,政府环境治理投入不够,经济的发展对环境的破坏比较大.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发展对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部分地区只考虑眼前利益,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资源环境将成为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要缓解资源瓶颈的约束,必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推动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根本转变,从根本上解决经济社会持续和谐发展的难题.

第二,经济发展成为制约社会其它各个方面发展的主要因素.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经济发展越快的地区在社会进步方面取得的成就越大.但社会进步除了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外,还受到其它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第三,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较大.首先表现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比较发达,西南山区相对落后.

第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落后,严重制约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难题,各地区“三农”问题也比较突出,部分地区农民收入低,来源少,难以维持自我保障;土地资源有限,无法承载农民的保障功能.农村公共卫生怎么写作体系建设落后;农民享受的福利少,部分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尚不足,与城镇相比,农民基本不享受社会保障.多种形式筹措社保资金,建立国家、地方和个人三位一体的投资结构,加快构建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当前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迫切需要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