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

点赞:23708 浏览:10758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价值取向指的是一定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价值取向具有实践品格,它的突出作用是决定、支配主体的价值选择,因而对主体自身、主体间关系、其他主体均有重大的影响.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作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境界的重大战略决策,我们必然有着自己特定的价值取向.那么什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笔者认为,围绕着“以人为本”的价值原则,法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性基础,公平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利益前提,稳定有序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外部表征.以人为本、法治、公平正义、稳定有序可以说是构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价值取向的“四驾马车”.

一、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原则

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既体现在物质(经济)的不断增长上,更重要的应当体现在人的全面发展上.人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在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逻辑关系中,经济社会发展是手段,而人的发展是目的.否则,所谓的发展就失去了任何意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因此,从目的范畴来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以人为本、人的解放和发展可以作为社会和谐认知的依据和评价的标准.人的解放和发展带动的是社会的发展.

⒉坚持以人为本价值取向的基本要求.以人为本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价值取向的核心,就是把人作为社会主体和中心,一切以人为目的,在社会发展中以满足人的需要、提升人的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其中的“人”是指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本”则是指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这个意义上,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制定一切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了解群众疾苦,反映群众呼声,把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各项工作抓紧抓好.同时,坚持以人为本价值取向必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人为本观念是要确立人本位,人本位反对的主要是神本位的宗教统治.以人为本是工业时代的价值观念,它是对神学统治和专制主义的否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后工业时代、信息时代的价值观念,它是在充分肯定人的价值前提下,对理性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的超越和扬弃.从以人为本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种观念的转变是历史性的进步,代表了历史的进程,但并不代表后者一定要取代前者,或者说有了后者就抛弃前者.就人类发展的大格局看,两种观念之间并不是取代关系,而是深化的过程,是后者深化了前者的内容,也就是说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以人为本价值取向的必然要求.


二、法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性基础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法治为基础.我们要构建的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法治建设则是以人为本、社会和谐的基础.首先,没有就没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因为只有真正坚持,才能形成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令人心情舒畅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才能形成既有对多数人的服从又有对少数人的保护这样一种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状态.其次,这种要与法治相结合.因为法治的根本目标是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只有实行法治,保障社会成员依法享有的平等权利,才能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只有实行法治,才能通过程序正义体现和维护实质正义,才能保证社会公正;只有实行法治,才能有效防止社会矛盾激化为对抗和冲突,从而保证社会的稳定有序;只有实行法治,使社会成员的权利制度化、法律化,才能保证的实现.

2.实现法治价值取向的基本要求.(1)必须坚持用科学的发展观统筹法治建设全过程,把法治建设本身的系统建设发展与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我们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把法治建设同和谐社会所要求的其他5个方面的建设结合起来,总揽全局,科学运筹,协调发展,兼顾各方.这当中特别要注意处理好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反映和兼顾各方面的利益,稳步有效地推进法治建设,不可不求进步,也不可能一步到位.(2)必须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法治建设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符合法治社会要求的“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终价值取向.要把一切依靠人民群众,一切为了人民群众,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制定法治发展策略和政策、谋求整个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3)必须大力构建法治运作机制,健全制度,完善法治手段.从法治作为和谐社会应有之义的角度来看,法治是和谐社会最根本的指导原则和最重要的运作机制,是国家政治管理的重要手段,是社会自治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通过不断的健全完善,形成和谐、有序、有力的法治运作机制.(4)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法治建设增添新力量.要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要义,形成与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方针政策,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在确保社会主义社会稳定的基础上,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力从人民群众中充分流通,以更快、更好、更高的速度,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三、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利益前提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公平正义为支柱.没有社会的公平正义,社会就不可能有法治、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成为一句空话.社会公平正义价值取向的主要内容包括制度公正、经济公正、政治公正和环境公正.(1)制度公正是和谐社会的首要基础,反映了人与社会之间和谐的基本追求.社会公正作为人类的一种永恒追求,首先要通过制度加以确认.制度可以通过一定的规范和规则来约束并调节人们的行为,从而形成一种稳定的社会秩序.制度公正通过对社会权利和义务的公平分配和安排以及与此相应的道义品质,确保社会秩序的稳定,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转,是社会和谐的首要基础.(2)经济公正是指最能增进人类的福利、最符合按个人应得分配、最大限度地促进个人自由和尊严的经济行为和经济制度.经济公正是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反映了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基本内容.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经济公正涉及经济制度、经济活动中的正义问题,涉及处理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相互利益关系中所应当遵循的原则和规范,以及对经济制度、经济活动的道德评判.毋庸赘言,经济公正的前提是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的公正.(3)政治公正是国家正义的内涵,是促进社会趋向和谐的主导手段.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借助国家、政府、政党的力量,是国家主导下的社会工程,而不是一个可由私人力量来实现的社会意图.在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的过程中,政府起着主导作用,而这种主导作用就是促进政治公正――通过政治制度的安排和权力的运作,使“一切人,或至少是一个国家的一切公民,或一个社会的一切成员,都应当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因此,政治公正不仅是人们欲求的所谓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更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的手段.(4)环境公正是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价值准则.环境公正的基本内容是物种之间公正(种际公正),即人与自然关系之间的协调.和谐社会是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生态良好的社会,是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的社会.“环境危机如若不与社会正义联系起来,是不可能得到有效解决的”.种际公正力图反省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表达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

正确认识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和谐社会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学年论文、电大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2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2.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价值取向的基本要求.公平正义是一种隐性资源、一种潜在力量.这种隐性资源、潜在力量的充分挖掘和利用要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必须坚持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获得各尽其能的工作岗位,实行公正合理的分配,逐步形成一个以中等收入人群占大多数的一种橄榄型的社会结构,健全生产与分配良性互动机制,在稳定社会的基础上不断扩大有效社会需求,拉动社会供给,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实现了他们依法享有的各项基本权益,提供了一种平等的生存、发展条件,营造了参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又能分享经济和社会发展成果的平等和公正的机会,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力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人们的聪明才智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四、稳定有序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外部表征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稳定有序为要件.稳定有序是人类社会在解决了基本生存需求问题后必然的要求和发展趋势,也是形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和基本标志.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稳定有序的社会.和谐社会需要权威和秩序,它要求无论社会发生何种变化,始终有一个核心的政治权威,它有能力驾驭错综复杂的政治局面;它还要求无论社会变化如何之大,社会生活依然遵循着基本的秩序.社会运行有序,就是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章可循,出现偏差则社会纠偏机制能够及时发挥作用.社会生活的和谐,必须有稳定安宁的社会政治环境和有条不紊的社会生活秩序.一个动荡不安、秩序混乱的社会决不能使人们安居乐业、和睦共处.稳定有序价值取向的基本内涵是,(转下页)(接上页)首先,和谐社会必定是稳定的社会.社会稳定不是“万马齐喑”,更不是死气沉沉、死水一潭,而应当是活而不乱、活而有序.和谐社会应当是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社会阶层与社会阶层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和谐相处,做到人人平等、和而不同、互惠互利.其次,和谐社会必定是有序的社会.社会有序就是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有章可循.这里的“章”,包括法律、制度、体制、机制、秩序、规范等等.政治领域的有序主要表现为权力授受和权力运行代表人民的意愿,符合程序,权力监督制约完备有效.经济领域的有序主要表现为企业、市场、政府的功能定位正确,行为方式符合法律法规和市场规则.思想文化领域的有序主要表现为正确处理指导思想一元化和思想文化发展多样性的关系,形成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社会生活领域的有序主要表现为坚持共同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以及在此前提下的个人自由.

2.实现和维护稳定有序的基本路径.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深刻变动时期,要实现社会稳定有序,必须解决以下三个重要问题:一是形成合理的社会阶层结构.遵循现代化建设的规律,在国民经济增长的同时,要努力提高中等收入阶层的比重,造就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合理的社会阶层结构.二是建立健全的社会管理机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管理体制健全的社会.要形成畅通的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的机制,建立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机制,以保障公共安全和正确处置突发事件.三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这一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引导社会大众正确面对各种变化、各种矛盾纠纷和利益冲突,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矛盾,形成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观,这是坚持科学执政、执政、依法执政的重大课题.

(作者单位:浙江省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