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道家社会理想其实现

点赞:22771 浏览:10505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人类社会由原始的“大同”之世进入“小康”之世,即以私有制为标志的文明时代代替以原始共产制为标志的野蛮时代.在道家看来,社会的发展呈现出下滑态势,当今的礼仪制度不过是道德沦丧之后的产物.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分别提出了“小国寡民”和“至德之世”的理想社会模式.它们主张为政者要贵柔不争,无为而治,减少对百姓的直接政治压力,同时又主张百姓积德.最后达到道家的最高范畴“道”.

【关 键 词 】道家;理想社会;小国寡民;至德之世

一、道家的历史起源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老子曾在他的著作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老子》第25章)

二、老子的“小国寡民”

通观《老子》一书,其理想社会的模式主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无为而治的社会控制原则

“无为而治”的产生是效法天道的结果,亦是老子所处时代的历史必然.无为不是一种现成的结果,而是一种方式或途径,即以“不为”的方式去为,是一种“无为之为”,“不治之治”.道家不可能像有些人所说的那样远离政治,放任自流,其实他们是最大的治者,只不过是以无为的方式而为.

2.“抱朴守真”的社会道德风尚

“抱”即为持守,“真”与“朴”同义.“守”与“抱”意同.“抱朴守真”为持守朴质无华的本真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的积极意义在于它强调尊重万物的本性,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从而否定了任何超自然力量的主宰,在于保持自然本真、淡泊名利的心态和提升平和安宁、自由自得的境界.但是,它的消极性也是明显的,它过分强调了客观性和顺从自然的一面,而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3.“损余补缺”的平均主义

老子的社会思想,他以“天之道”来与“人之道”作对比,主张“人之道”应该效法“天之道”.老子把自然界保持生态平衡的现象归之于“损有余而补不足”,因此他要求人类社会也应当改变这种现象,效法自然界的“损有余而补不足”、“损有余以奉天下”,体现了他的社会财富平均化和人际平等的观念.

三、庄子的“至德之世”的理想社会

庄子在其著作《马蹄篇》、《天运》中对其“至德之世”的理想社会都作了描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舒虚无为”的社会控制原则

《庄子》继承了《老子》“无为”的治世主张,亦认为治理社会应顺应自然,因为天道自然无为.

庄子的思考更进一步,他说,我们对于世间是不必斤斤计较,事事认真的,世人既不必为失败而惋惜痛苦,也不必为胜利而沾沾自喜,较真是没有意义的.庄子学派已经从精神上化解了烦恼人生,到了这个境界,就个人方面来讲,人们对“道”回归只有一步之遥了.

2.“至亲至仁”的理想人伦关系

《天运》中记载了大宰荡向庄子请教关于仁教的问题.

他认为最高境界的仁就是没有亲.用恭敬的态度来行孝容易,以爱的本心来行孝困难;用爱的本心来行孝容易,用虚静淡泊的态度对待双亲困难;虚静淡泊地对待双亲容易,使双亲也能虚静淡泊地对待自己困难;一并虚静淡泊地对待天下之人容易,使天下之人能一并忘却自我困难.

庄子在孔子的“仁”的基础发展为以“道”为核心的体系,提倡更高标准的“大仁”、“大义”、“至仁”、“至亲”、“至礼”、“至孝”.

3.“共利”、“共给”的社会财富论

“不贷,无出也.古者谓是采真之游.以富为是者,不能让禄;以显为是者,不能让名.亲权者,不能与人柄,操之则栗,舍之则悲,而一无所鉴,以窥其所不休者,是天之戮民也.怨、恩、取、与、谏、教、生、杀八者,正之器也,唯循大变无所湮者为能用之.故日:正者,正也.(《庄子·天地》).庄子怀有一颗炽热激动的心,为社会的公平正义一直努力奋斗着.

四、先秦道家理想社会的实现方式

1.无为而治

道家的“无为政治”是针对有为政治带来的人性异化和社会恶果而提出的.

道家无为政治要求为政者自然无为,对万物和臣民不加干扰,让他们顺其自然而生长和发展.道家看到了“民”在治世结构中的重要地位,将人民对政权的反应方式作为区分治世模式优劣的标准:“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辱之.”因此,为政者应尽量避免让百姓产生这种“不畏威”的心态,即“轻死”的心态.

先秦道家社会理想其实现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道家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函授论文、电大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5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2.致虚守静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日静.静日复命.复命日常.知常日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等至虚”是指“无事”“好静”,亦即要求为政者清净无事,政令保持相对稳定,减少劳民伤财之事,不烦扰百姓.

为政者无论治身还是治国,均亦清心寡欲,他们希望君王将感官控制在适度范围内.

3.贵柔不争

即是指君王顺物之性、因人之情而制定和实施其为政纲领和法令政策,不以其主观意志而强作妄为,如此才能做到“我无为而民白化”(《道德经》57章).并认为:“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政者“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道德经》29章),所以圣人出“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4.绝仁弃义,绝圣弃智

仁义贤智等是人性的异化,社会的各种仁义制度、道德规范,乃至人的智慧,都是人的淳朴本性的丧失和自我异化的产物.可以说“有仁义,大道废:有大伪,智慧出;有孝慈,六亲不和;有忠臣,国家昏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