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势网络,故事证心

点赞:9939 浏览:4333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有人会认为,网络文字,脏乱差,难成大气候,难登大雅之堂.他们禁不住问,聊天室、论坛、博客、微博,MSN、、电邮,无处不说,无处不写,这样的“话”,能有多大意义呢每天码上万字、每月码数十万字的“蒙面”查重复率,能制造出多少有文学价值的作品呢这些追问,当然有其道理所在.但我大胆猜测,发出种种类似追问的人,并没有多少人因此放弃使用计算机、拒绝上互联网.与此同时,能执笔写作的写作者,将会越来越少,人们正越来越多地依赖计算机及互联网.表意文字与书画文章及舞蹈武术,再难在线条、形态及意蕴等层面水融,中国传统的文人趣味及情感,在日新月异的电子智能面前,遭遇沉重打击.悲观者为之痛心疾首,乐观者为之百般辩解.

借势网络,故事证心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故事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学年论文、本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5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为文字加冕的最好方式,莫过于冠之以“文学”、“诗”等字眼了.出于种种的焦虑及需要,人们希望能从网络里淘出一些能称得上是“文学”的物事,以让这些文字显得更重一些,更能与内心乃至灵魂相匹配,“网络文学”的说法应运而生.但近十年来,以文学为网络文字正名的方式收效甚微.其实,文学就是文学,并不一定要分出个什么毛笔文学、钢笔文学、竹木简文学、弱毛文学、羊皮文学、纸张文学才成.严格说起来,“网络文学”只是一种方便谈论的说法而已.但即使收效甚微,也并不代表这种命名毫无意义,它毕竟是面对现实巨大变化的某种反应.网络盛行虽只短短十余年,但它对人内心黑暗的释放、对人内心的刺激、对现实秩序的冲击,无论从力度还是从范围来讲,都令人震惊.由网络的盛行及其文字的招摇放肆,我能理解,为什么年轻一些的小说写作者,其文其作,会为酒吧、夜店反复流连,会在极端情绪里矫揉造作,会借毒品讲述绝望.这种写作趣味,并非完全是因为要迎合读者.人心需要一个暗处在,无论这个暗处多么荒诞多么无聊.有时候,与黑暗同在:洛丽塔是亨伯特的黑暗所在,也是亨伯特的所在;查泰莱夫人内心的黑暗在“性”,内心的也在“性”.对此,我们无须避讳不谈.边缘地带、暗夜欢腾之所,总与内心的黑暗与绝望相呼应.如果是只看重小说的好与坏,那就很难看到这类小说后面的难言之隐.在现实生活中,法律与道德都不容其诉说,但写作却有天赋及特权,让不堪与黑暗说出话来.说得抽象一点,黑暗总须黑暗扶持,羞涩须被羞涩看到,方得安慰.为什么网络势如破竹,挡无可挡,我相信,它与羞于在现实生活中启齿的隐秘性精神存在有关.

网络自有一番开天辟地之势,它揭开了别样的洪荒,它里面的无序、浑沌,是另类的史前气象,至于这气象是好还是坏,很难作出合适的判断.但人身在其中,无法置身事外.只要文学还要与人发生关联,只要文学还须落入人的眼中,我们就无法回避网络所带来的重大影响.稍微夸张一点说,网络对人类的影响,可能不会超过货币对人类的影响,但至少不会亚于货币及其流通与兑换的影响.

但为什么“网络文学”这类诚意十足的命名会收效甚微,我想,大家对网络文字的关注及期待,是不是太过于集中“文学”二字了.一旦文字进入教育及评价体系里的“文学”范畴,就很难绕开优劣好坏之分.“文学”这一语词,到了现代,挑选的意味更浓厚,尤其是本土文学,它无法再依附于科举仕途――虽然跟官阶职称能扯上关系,但是基本上是职业化了,它必须建立起相关的规则以说明自己的独立性.而挑选的理想又在于,它相信有更好的或者完美的存在,所以,它不得不面对强制性善意下的不尽人意.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当代“文学”已被“体制”化,评价体系更青睐一些符合文学评论术语的作品,如在修辞、叙事、语言等技巧层面更为考究的作品.当下小说的创作及其评价,此风尤盛.80年代以后,特别是约1986年之后的小说修辞趣味,得到了评价体系的承认及认可.越是看重象征、隐喻、寓言、意象、神话等的小说,越是容易得到评价体系的认可.评论者懒于去发掘具有陌生感的小说作品,使用现有的、舶来的研究术语,更安全更安稳,小说创作者也能在这些规则里尝到甜头.是以,当网络文字汹涌出现时,人们更愿意用“小说”及“文学”的检测想标准去探讨这种现象.

考察网络文字及其后面之精神动向时,是否可以换一个角度――

如果我们愿意暂时放下好坏优劣的二分标准,不把眼光只放在那些早早地在媒体上混了个眼熟的网络职业查重复率身上,而是放到一些无名者所讲述的故事身上,也许会发现,网络大大满足了人们对故事的需求.网络为故事提供了非常便利的培育条件,人们对故事的听说冲动得到技术支持.包括网络文字乃至网络游戏在内,都满足了人们对故事的需求,或因围观,或因自述,潜水或不潜水的网民们,都希望参与相应的故事中去,热情的回贴甚至能改变现实生活中的故事进程.旧时在宗族村落、单位集体住宅里发生的家长里短、流言蜚语、八卦是非、多管闲事,等等,在网络里强劲复活,一旦有人肉搜索介入,其杀伤力远甚道德说教.网络有风险,但这并不阻碍人们听说故事的.

之所以需要特别留意故事的动静,不仅因为故事是叙事的灵魂,更因为故事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传承方式.无论是俗称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还是现代主义,叙事的形式前后变化很大,但故事仍然是叙事的基本(变形后的故事、不完整的故事,仍然是故事).何以说故事是人类文明的重要传承方式以宗教为例.佛堂何以香火旺盛很大程度是因为每一个佛像后面,有数之不尽的救苦救难的慈悲故事.基督之教何以能取代其他智者之说在各层人群尤其是在下层人群中广为流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传道者借故事布道传音.石窟何以供养者不断因为人们对故事背后的拯救、得救、永生有一定程度的相信.石窟里的壁画,它以色彩、线条的形式向那些悲苦求助的心灵展示各样的佛经故事.教堂里的壁画,透过故事劝善惩恶.只不过,人们更愿意从视觉艺术的层面去把握石窟壁画、教堂壁画,而对其故事吸引心智的魔力,却谈不上非常重视.进入各种宗教的传道场,最具感染力的,不是那些提练过的教义,而是各种各样的具体故事,故事让听道者时刻体验存在感.故事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趣味,反复诵唱故事更有人心的某种寄托在.

我还留意到,于本土言,各朝各代,只要故事盛行,那多数是人心思变、精神不安的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即为一例,彼时鬼神志怪之故事盛行,恐怕与时代动荡、皇权不稳、民众思安但难安的现实脱不开干系.本土历史上,故事之道听途说,首先不是出于艺术趣味的需要,亦非道术产物,更多地,恐怕是出于世道人心的诉求.

出于这些缘由,我觉得,考察网络文字时,不该忽视网络呈现的故事听说.网络游戏的故事性,不在本文考察范围内,于此不展开.逐浪小说、、、、原创、小说阅读等网站所载的叙事类作品(包括许多的所谓YY小说),大多写的痕迹过重,针对性太强.这些地方,当然是网民消磨时光的好去处,但对阅读要求相对高的网民来讲,意义不是特别大.上述物事亦属网络听说故事的一部分,由这些故事,也可得知生活细碎、里巷风俗、人情世故,但我更愿意谈一谈,一些网络无名者在各类论坛所贴的故事.这些无名者,与那些主要为了点击率及报酬的职业查重复率有所区别.也许这些无名者一辈子就只讲一个故事,一个与自己的生命有关的故事,不求出版,不求“红脸”,不反复编造故事,但求有个地方倾诉,为自己的生活找一个参照,为自己的生活作出某种解释.故事后来挣了个“红脸”,或被出版商看中出版,基本上都不是无名者的初衷.

无名者笔下的故事,多数现身于各样热闹论坛,换句话说,就是人多的地方,什么人都有的地方,事实上,也即世俗趣味最集中、江湖气最浓厚之所.比如说天涯、猫扑等综合性论坛,这些地方,几乎都是以娱乐带动人气、八卦及故事,点击量非常可观.还有百度贴吧、西祠胡同、凯迪,以及偏文学一些的红袖论坛,等等,都是故事的释放地.还有许多社交网站,也可能透过网络社交,传送精短故事.这些无名者的故事,颇有“真事隐”、“检测语村言”之架势(检测隐真说),或出于内心羞涩、或为避免人肉搜索,发贴者把真事嵌入一些虚构场景里,但无论怎样遮掩,还是能让各位看官瞧出些真实的端倪.网虫但凭阅读直觉,使有的贴“楼”高几百层甚至几千层,点击量至百万、千万次不等,当然,这个点击量,只是页面的显示,真相如何,很难确认.按一些论坛编辑的说法,因为怎么写作器有限的承受能力及某些众所周知的原因,网页页面所显示的点击量,通常会小于实际的点击量,以免过分招摇、惹事生非.

生命体验、生活经历、感情波折、内心怼怨,是这些故事的主要内容.故事的题材并不新鲜,但表达手法自有其特别处.有的表达平实而准确,有的表达机智而不油滑,有的表达真诚而但不矫情.其语言,比口语讲究一些,更贴近个人性情及智商.因文识人,临网照人,你甚至可以从文字中推揣发贴者的气质与行事风格.没有多少的修辞,但求把这个事说清楚说准确,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量表达出个人风格.这些贴子,不知不觉中引人“围观”,可能一夜之间就变成了“红脸”.这些贴子不以哗众取宠取胜,不以审丑取胜,不以损人利己取胜,不以向下取胜,但以发贴者个人表达方式及性格魅力取胜.如天涯论坛的舞文弄墨、海外华人、娱乐八卦等栏目里,就会出现一些表达让人眼前一亮、经历比小说精彩的经历及故事,但因为网络推陈出新的速度惊人,有些故事冒出来没多久,很快就被新贴埋没.这些故事与俗称的“传统”意义上的小说,各自的读感是有区别的.读这些故事,感觉是每一个故事后面,都有一个活生生的人,这个人,不合俗称的典型、普遍等评价标准,他/她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存在.每一个生命,既是重的(比如尊严),又是轻的(比如命运).这些故事,让有心人体会到,只要你愿意多看一眼,即便在最污秽不堪之所,也能见到如兰似莲的君子高人.现实生活中的人情世故隐去了人中龙凤的锋芒,但是,网络又以文字的方式将其呈现出来.故事打破了现实生活许多不能说的禁忌.这些故事所传达出来的信息是,具体的个体生命,并非微不足道,只要生命有尊严,其光彩就能照人.这些故事的读感是,你仿佛在跟一个个具体的人自然交谈,而不是跟文字及符号按规则沟通,你不会感到楼主浮浪做作.相比之下,俗称的“传统”意义上的当代华语小说,很多时候能写出时代、历史、权力的重,能写出人的轻贱,却很难写出人的重量感.


网络无名者所讲述的一些故事,不求闻达,不以下贱、、奇巧等招人,不以求财、、网交等引人,但却能拥有几千万乃至上亿次的点击、上百万次的回复,我想,这就不仅仅是某一个人的偏好问题,而是故事本身及表达方式的吸引力所在了.

故事本身的表达方式,之所以能让人眼前一亮,以我的理解,可能有几个方面的原因.比如,无名者无意中打破了文字的仪式感,于是表达更加自由随心.表意文字的仪式感很重,到了文学这里,尤其如此.许多后世称为文学的诗文,其实是要分场合吟唱诵作的.战和谈判,祭天敬地、议神论鬼,面圣见师、别友送行、喜丧应酬,楼台回廊、青楼上下,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人,诗文有不同的潜在规矩及格式要求.中土文字及文学,与礼仪干系之重大,恐怕不是一两篇文章可以说清道明.刊发出版的当代小说,对文字内在的仪式暗示,未必有省察.为文字深处的礼仪及等级松绑,这些故事在网络中无意中做到了.与此同时,无名者基本上放下了语言及修辞的沉重负担.这些故事后面的作者,有许多并非学文出身,他们的表达手法,自由随心,疏朗有神,少雕饰痕迹,一读便知,他们没有多少动辄便伤春悲秋、要生要死、缠绵阴浊的文人习气.也因为各自不同的专业背景以及从事不同的行当,他们对事物的定位与描述,准确而不显繁琐,少有被训练过的文学技能色彩,基本上可以说,他们打破了单一又浓郁的文人修辞取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约1986年以来的修辞办法与语言习惯的负担太沉重,某些职业小说家,落笔起事,是通身的修辞气.许多小说,语言及手法极其熟练,但气质压抑紧张、局促不安.某些职业小说家写出来的小说,尽是旧式江南士人的生存气氛,极尽雕刻粉饰,密密麻麻、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再小处都要堆尽繁华色素,是以小说心胸难得开朗大气.在这里,并不是否定文人式的修辞取向.只不过,依常识断,文饰之辞,只是看世界的方式之一.单一的文饰之词,不足以准确把握所有具体的物事,对世界的把握与认识,需要其它门类的语言介入.从这个层面看,无名者拓展了表达方式.那几千万乃至上亿次的点击及回复,并非全是偶然幸运.

无名者把自己放进故事之中,断断续续地诉说,极大地激发了围观者、潜水者的热情,他们通过回贴或点击介入故事的进程.无名者的故事之所以能让千万鼠标为之疯魔,世情之变,亦不可不察.说得通俗一点,惟有心动,才能疯魔.网络表达,对内心世界有试探.听说故事的热情,反映出内心寂寞之深.幸福希得他人承认,不幸须得他人同情.由这些无名者的故事,能看到许多在现实生活中看不到的内心处境.人的孤独命运,从来没有改变过,人投奔黑暗的,从来没有休止过.每个人心里都有撒旦的声音.为什么须得在污垢噪杂处诉说陈述无心者,永远听不到;有心人,只要稍留意,就会有共鸣.有时候,嘴里说出来的话,也许轻浮不可信,但如若换成文字,就有了郑重的意味,文字本身所具备的识别及记忆功能,使之可以有力地拉近与内心的距离.文字既是我们的束缚所在,也是我们的救赎所在.许多隐秘性的精神存在,或因人自身的堕落,或因人事、道德、权力的压制,现实生活中,说不出口.但人仍有情感,仍有爱恨,人的苦难与不堪,必须打开内心才能得到舒缓.故事借势网络,也许正是挽救内心沦落的某种方式.

无名者故事的出彩,对当代小说创作及其评论,有一定的启发.小说如若失了故事的魂,想象力便失却了心脑.修辞未必尽是艺术之美,虚构未必尽是想象的结果及摹仿的进化,有一些修辞及虚构,或出于场合礼仪的需要,或出于逃避责难及迫害之需要,诗文从来就不是绝对纯粹刚直之物,所谓“纯文学”,实乃乌有乡之幻影.每一样文字的后面,都可能有虚构的人生.缺乏对修辞及虚构的警醒,必陷入修辞及虚构之囚笼.

以故事侧观小说创作及其评论,并非要厚此薄彼.

不得不承认,网络充斥着粗鄙、粗糙、油滑、琐碎、向下、低劣、个人意气重、世俗趣味过于浓厚的文字,跟这类文字打交道,并非愉快之事,论坛对深度阅读来讲,更非理想之所.但网络实实在在地激发了网民听说故事、争相诉说内心的,它正改变这个时代听说读写的趣味,纵其主流趣味不堪入且,但仍须小心识别、多加留意.其中一些无名者的故事,值得注意,它们以朴实干净且充满生命质感的方式,对过度修辞的小说创作给出了提醒.借网络里故事听说的,本文对当代小说创作及其研究,提出某些追问.这些问题,现在提出来,大概为时尚早,无名者的故事讲述离”小说”及“文学”的好坏优劣标准距离也尚远.文中所列现象,更很难以具体的数据去认证.这些观察,谈不上严谨,举例正在发生的现象,权作为粗糙的探讨.

在华语小说创作及其评论自得自足于高校、期刊、研讨会、读书版、文学奖、升学试卷的圈子趣味时,也许读者正远离他们而去.而读者,并不像自得者所想象的那样,个个情商与智商皆低.也许读者只不是选择了其它更有价值的读物,比如说网络高楼故事,诗歌,异域读物,以及史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读物,于此不可尽言.很简单的道理――诵读老庄司马、唐诗宋词、《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古典文史的非人文学科出身的人数,甚至多于人文学科出身的人数,没有专业任务、自发阅读张爱玲的人,现在仍然不少,这说明,不是文学本身的衰落,而是作品的问题,不是文学有没有用的问题,而是跟生命贴不贴心的问题.人文经典可以代代相传,一方面,固然是出于人类坚持自我书写的勇气,另一方面,人文经典自有其独特生命力,能让民间以背诵、抄写乃至的耐苦方式传承.网络文字的泛滥,正好说明,文字本身的魅力与能力,从未退却.为什么从事金融、建筑、绘画、自然科学等行当的人,也要借助故事解困舒神因为文字是靠近内心、表达内心的重要方式.我想,纵网络恶趣缠身,但它还是能以某些乖张的方式,提醒小说创作及其评论如何从所谓“成熟”的道术中脱身开来,寻找陌生、清新、意外、准确的表达方式.网络的浑沌、无序,也在提醒写作者,人的世界,并非一成不变.无论多少个无名者故事被网络埋没,但故事听说的,却在提醒我们,生命真正不息.这个中的对照,告诉人们,故事及小说,不仅仅是艺术趣味所在,更是世间万象所照,单以好坏论之,即是狭隘.

列谈种种,不是对当下苛求,而是对视野扩展的吁请.网络虽乱象并生,但故事繁盛,小说有生机.鱼龙混杂,世界才成方圆.网络文字及故事盛行所带来的陌生感及别样气象,与命里的灵魂并非完全无关.于我,这里面有许多未完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