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热与中华文化”学术会综述

点赞:4638 浏览:1353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2010年11月24日,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召开主题为“世博热与中华文化”的学术年会.庄晓天会长等来自上海各大高校、科研院所的100多位学者与会,常务副会长丁锡满主持会议.

上海世活动部副部长金涛作了题为“回眸世――来自184天的文化观察”的主旨报告,他对世成功举办的历史价值、传播理念和文化成果等方面作了详细分析,并谈了跨文化交流的意义,以及如何在世的舞台上弘扬、保护和传播传统文化的经验.

金涛总结了本届世的三个经典模式:电影馆、科技馆、博物馆;三种经典情结:以器物为美、以技术为美、以影像为美;三重展馆审美境界:故事、技术和展品.他指出,世的形式是展会,表现手段是科技,其背后灵魂则是文化.各国软实力的竞争实际上都是围绕“本土元素,全球表达”这8个字来展开的,正如领导同志所高度评价的那样,“世对经济的促进只是一个方面,更深远的在于文化层面的带动和促进.举办世的精神遗产大过物质遗产,在整个筹办世过程中形成的氛围,将对城市文明素质的提升产生深远影响,世结束之后,对上海社会和文化层面的积极影响将长期延续下去.”

上海大学影视学院副院长、上海大学会展研究中心主任张敏教授在题为“基于上海世文化追求的探讨――城市发展与文化多样性”的演讲中指出,全球化同时也促成了文化趋同,世界因此面临同质化的困扰.而上海世根据《国际展览会公约》宗旨:扩大全球参与的同时,尊重文化差异,通过展示文明成果,展现人类进步,展望未来前景,它把千差万别的文明成果高密度聚集于相对有限的时间空间,用于公众自我教育.它告诉我们,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值得骄傲的文化,都是人类文明的成果,都值得我们尊重和珍惜.本届世的主题也告诉我们,城市作为人类社会与生活资源在特定地域的高密度聚集,其独特优势也在于其文化多样性.所谓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生活方式和生活形态的多样性;以及人力、物力、组织、结构等发展资源的多样性及其优化配置的可能性,并使之成为人类力量的源泉、效率的根据和创新的动力.所以,文化多元主义的实践,有助于世博后我们创新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与此同时,历史也将证明:上海世确实为人类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

“世博热与中华文化”学术会综述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世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电大论文、函授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6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上海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姚俭建教授在题为“当代中国人与中西方传统文化的交汇”的演讲中指出,上海世是在中国人自己母体里迎接和拥抱各式各样异国异族文化形态:无论是中国国家馆、省区市联合馆,还是台湾馆、香港馆和澳门馆,“中国元素”始终顽强体现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传承的可能性和生命力.通过这些“中国元素”的展示,世参观者几乎是360度全景式体验了中国古老悠久且魅力无穷的传统文化,它既是一次集体潜意识的反思,又是一场对民族精神的寻找和民族自信心的重建,更是一个新生活方式尝试、融合和创建的文化过程.由此还表明,正是不断创新的“中国元素”,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延续的决定性因素.

姚俭建教授认为,上海世的成功举办还启示我们:中国文化的每一次复兴,都是通过我们主动引进、吸收、消化外来文化而实现的.这也从一个侧面佐证了社会演进的规律:人类历史在螺旋式上升过程中,来自于不同文化(包括文化传统、社会制度、价值观念以及现代技术知识等各种文化形态)之间必然会相互激荡与交融;而人类历史螺旋式上升的速率加快发展,也正源于这种不同文化间可接近性和可交流性的不断增强.而中国当代文化的发展就是近两百年来中西文化矛盾与交融的结果.

姚俭建教授指出,虽然人类的文化千差万别,但他们仍拥有基本相似的认知结构、类似的生存经验以及相同的生理特征,人类虽扎根于不同文化中,但仍会隐喻和表现出一定的文化共性,体现不同的文化共核部分,这是构成不同文化相互理解的基础,它必然有利于跨文化信息的顺利传递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指出:“加强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在文化对话中,人类将面临复杂而又现实的难题,中国传统文化唯有发挥先天的优势,超越各种利益(包括政治利益、经济利益、民族利益、宗教利益等等)的纷争,才能克服文化狭隘主义.

上海师范大学周中之教授在题为“世:上海城市文明建设新的里程碑”的演讲中认为,尽管在道德实践形式方面,世志愿者与古代儒家的主张有差异,古代的道德实践采取了个体修身的形式,而上海的世志愿者是大规模的集体怎么写作活动,但世志愿者精神与中国儒家传统思想的实质是完全一致的.当然,在传统美德的基础上,世的志愿精神注入了新时代的元素:21世纪的青年主体意识.当代道德观认为,只有建立在自愿基础上的行为才具有真正的道德价值.而我们的道德实践也证明,只有在尊重青年愿望基础上,主流的思想道德教育才能提高其实效性.


周中之教授指出,世的文化经验告诉人们:第一,在公共生活领域,要养成良好的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风尚,离不开制度、管理、硬件等因素.第二,城市文明建设还是一个永远的互动过程,不能幻想会有一个一劳永逸的方案.

周中之教授提出,如何在后世博时期,继续建立以遵守公共秩序为荣,以违反公共秩序为耻的社会风尚?重要的一条,就是充分挖掘海派文化中善讲规则办事的文化传统,教育市民跳出个人“划算”不“划算”的狭隘视界,从社会有序运转的要求出发,指导自己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言行,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编辑南木